贈劉景文 / 冬景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創作背景
這首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的劉季孫也在。
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
詩人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面贈此詩以勉勵之。
(蘇軾贈此詩時,劉季孫已58歲了,難免有遲暮之感。
)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最善。
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蘇軾此詞根據韓愈《聽穎師彈琴》名篇改寫,大約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蘇軾在京師任翰林學士、知制誥時。
原詩為:“昵昵兒女語,思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臨江仙·送錢穆父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首詞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蘇軾知杭州時,為送別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杭州的老友錢穆父(名勰)而作。
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
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婉轉回互,一波三折,動人心弦。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歷史背景
此作于元祐詞六年(1091)蘇軾由杭州太守被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時,是作者離杭時送給參寥的。
參寥是僧道潛的字,以精深的道義和清新的文筆為蘇軾所推崇,與蘇軾過從甚密,結為莫逆之交。
蘇軾貶謫黃州時,參寥不遠兩千里趕去,追隨他數年。
這首贈給參寥的詞,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時也抒寫出世的玄想,表現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詞達觀中充滿豪氣,向往出世卻又執著于友情,讀來毫無頹唐、消極之感,但覺氣勢恢宏,蕩氣回腸。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霜余已失長淮闊。
空聽潺潺清潁咽。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草頭秋露流珠滑。
三五盈盈還二八。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和之詞,所和者為歐陽修詠潁州西湖的《木蘭花令》詞。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時蘇軾知潁州。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與韓琦、歐陽修等元老重臣站在守舊的一面,雖攻擊新法,但并沒有全盤加以否定;后來以司馬光為代表的舊黨執政,開始廢除新法,他又與司馬光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因此又受到舊黨的排斥,只得再度請求外調,先后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知州。
蘇軾當年京都應試時,歐陽修為主考官,對其文章十分賞識,錄為第二名,曾說:“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又說:“更數十年后,后世無有誦吾文者。”歐陽修的器重和期望,鼓舞著蘇軾終于在、詞、散文的創作上幾乎都取得了“獨步天下’’的成就。
蘇軾和歐陽修師生情深,來到潁州游覽西湖之時,想起往日歐公所吟西湖之詞,遂步其韻和作此首詞。
先這五首吧,要的話再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蘇軾東山再起(1085~1091)時期作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