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盆地大都低于海平面,且它四面環山,中間被火焰山橫臥在盆地的中央。
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城市,也是最熱、最干旱的城市,素有“火洲”之稱,;夏天的吐魯番,最高氣溫可達48°,年降雨量平均只有16毫米,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達兩千多!由于這里常年干旱,缺水,因此聰慧的新疆人便利用特殊的地理條件,發明出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
坎兒井,古稱:“井渠”。
它是把地下的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而成的地下渠道。
你可能會問:“吐魯番常年干旱、缺水,怎么會有地下的潛流水層呢?”它是吐魯番的北部博格達雪山和西部的克拉烏成雪山融化后流向盆地,并很快深入戈壁地下變為潛流。
坎兒井,就是把地下的潛流引出匯集到一起,用于農田灌溉的水利工程。
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滯壩組成。
豎井主要用來開挖暗渠時人出入及出土的上下通道;井口直徑約七八十厘米,當時勞動人民出土僅用編織的籃子和轆轆把土運上來;從一個地方開挖,一直到挖出水來再開始挖暗渠;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即地下水渠,深約1.5米,寬約0.7米;滯壩就是暗渠出口,修建的一個蓄水池,暗渠中的水就流入這個地面上的蓄水池中;所謂明渠,就是暗渠引水至農田之間的水渠,它跟暗渠不一樣,它是一條條流在地面上的渠道。
吐魯番共有坎兒井1100多條,總長5000多公里,猶如人體血脈般。
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可不能小看新疆的坎兒井,它引出了地下河水,使沙漠變成了綠洲。
這些可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啊!
現在,盡管吐魯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庫,但是,坎兒井在現代化建設中仍發揮著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
看到這里,我不得不慨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坎兒井說明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