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扶貧搬遷是在實踐基礎上探索出的一種扶貧模式,對精準脫貧有重要意義。
面對新形勢、新目標,異地扶貧搬遷工作須立足現狀,解民之需,滿民之盼。
目前農民對異地扶貧搬遷意愿如何,對異地扶貧搬遷有何期盼?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為此,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依托“百村觀察”調研平臺,于2014年6月至9月,對全國15省75個貧困村2259位農民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調查發現,目前貧困村農民搬遷意愿總體較強烈,尤其在政府政策扶持的條件下,搬遷意愿更為凸顯,建檔立卡和偏遠山區搬遷意愿相對更高。
農民對異地扶貧搬遷的期盼集中體現在:資金政策有扶持,貨幣補貼更到位;住房提供有支持,生產生活更適宜;基本生活有保障,社會保障更配套。
鑒于此,建議從精準搬遷對象,明確搬遷程序;加大投入力度,用好扶貧資金;多元住房建設,滿足農民需求;完善公共服務,保障后續發展等多方舉措,助力異地扶貧搬遷“搬得出,遷得動,留得住,過得好”。
一、異地搬遷意愿強,盼“搬得出”
在2189位受訪者農民中,直接表示愿意異地扶貧搬遷的比重為35.02%,42%的農民表示“只要政府的政策條件合適就愿意搬遷”兩者合計占比77.02%。
可以看出,近八成的貧困村農民愿意脫貧搬遷,農民搬遷意愿總體比較強烈,尤其在政府政策扶持的條件下,農民搬遷意愿更為強烈。
具體而言,作為建檔立卡農戶,直接表示愿意搬遷的比重為34.07%,高出非建檔立卡農戶2.87個百分點;表示政府的政策條件合適就愿意搬遷的比重為42.75%,非建檔立卡農戶對此表示愿意搬遷的比重為46.19%。
作為偏遠山區農戶,直接選擇愿意脫貧搬遷的比重最大,比重為38.37%,高于非偏遠山區農戶24.06%的比重。
可見,農民總體搬遷意愿高,建檔立卡、偏遠山區的農戶更期盼異地脫貧搬遷。
二、資金扶持期望高,盼“遷得動”
一方面,期望政策支持有補貼。
在2139個有效樣本中,23.42%有受訪農民表示最希望政府政策支持方式是“提供合理的貨幣補貼”,所占比重接超過兩成。
具體考察農民搬遷現金補貼期望值,在1777個表達了搬遷補貼金額的農戶中,其平均愿意搬遷的補貼金額為21.29萬元;最小愿意搬遷補貼金額為0萬元,最大愿意搬遷補貼金額為200萬元。
一半以上農民對搬遷補貼期望在15萬元以上。
可以看出,農民對貨幣補貼政府政策支持方式期盼高,同時對資金補貼期望值偏高。
從是否建檔立卡農戶看,在貨幣補貼期盼上,建檔立卡農戶希望獲得貨幣補貼占比23.14%,略低于非建檔立卡農戶希望獲得貨幣補貼的24.23%。
在貨幣補貼金額上,建檔立卡農戶希望獲得的補貼金額為21.51萬元,遠高于非建檔立卡農戶希望獲得的搬遷補貼金額均值16.75萬元;一半以上的建檔立卡農戶希望獲得的搬遷補貼金額在15.34萬元以上,近半數非建檔立卡農戶希望獲得的補貼金額在11.98萬元以上。
可以看出,建檔立卡農戶對貨幣補貼資金期望值更高。
另一方面,期盼扶貧資金補到位。
補貼資金如何落實成為貧困村農民的“心頭盼”。
在農戶對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建議中,有20.17%的受訪者建議搬遷后應該“補貼合理到位”。
偏遠山區的農民建議“補貼合理到位”的占比為22.15%,高于非偏遠山區農民。
說明農民不僅期盼有足夠的扶貧資金,還期盼扶貧資金能真正落地。
解決好扶貧資金問題,成為異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要一環。
三、生產生活相適宜,盼“留得住”
一方面,住房提供有支持。
在農民眼里,住房不僅有生活功能,還有保障和生產功能,它是農民生產生活中重要的物質基礎。
住房提供是否讓農戶滿意,成為異地扶貧搬遷的關鍵一環。
農戶期待政府在住房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在2139個有效樣本中,表示最希望獲得的政策支持方式是“提供滿意的住房”的農戶有1087人,所占比重最高,為50.82%。
不同類型的農戶,住房需求不同。
在希望獲得滿意住房的政策支持受訪農戶中,建檔立卡農戶所占比重高于非建檔立卡農戶,高出了6.79個百分點。
可見,建檔立卡農戶更期盼的政策支持方式為提供滿意的住房。
政府統一建設成為農戶期盼的住房建設方式。
在2140個有效樣本中,有1280位農戶希望住房建設方式為“政府統一建設,農民繳納一定費用”,占比最高為59.81%。
就不同類型農民而言,在1428個建檔立卡農戶有效樣本中,59.31%建卡農戶希望的住房建設方式是“政府統一建設,農戶繳納一定費用”。
有22.63%的偏遠山區農戶期望 “農民自行建設,政府提供一定補貼”方式,高于非偏遠山區的20.04%。
可以看出,建檔立卡農戶更期待政府統一建設方式,偏于山區農戶更傾向農民自建方式。
另一方面,生產生活更適宜。
在希望搬遷的1262位受訪農民中,49.92%農民表示因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更好而搬遷,占比最高;因農業生產更方便而搬遷的農民占比次高,為16.80%;有13%的農民反應會因為子女上學更方便而搬遷。
因看病就醫更方便而搬遷的農民占比為7.69%。
根據全國579個有效樣本中,農戶對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意見的分析發現,有49.75%農民建議搬遷后的“安置點更適宜生產和居住”。
說明安置點生產生活更適宜,不僅是吸引貧困村農戶搬遷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成為農民對異地扶貧搬遷的期盼之一。
四、社會保障能配套,盼“過得好”
一方面,基本生活有保障。
在農民的搬遷建議中,希望“搬遷后生活有保障” 的受訪者有14.21%。
偏遠山區農民更希望“搬遷生活有保障”的占比為15.24%。
老年人更多考慮搬遷后的生活保障問題,占比為18.25%。
可見,對于貧困村莊中的弱勢群體,沒有生產能力,搬遷之后,基本生活保障成為他們一大期盼。
另一方面,社會保障能完善。
完善的社會保障,能解決農民搬遷后顧之憂。
總體而言,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中,有324位農民表示最希望獲得政策支持方式是完善的社會保障,占比15.15%。
具體到不同類型的農戶,有20.66%低收入家庭更加期待社會保障支持,遠高于高收入者的11%。
另外,偏遠山區農戶占比為15.67%,高于非偏遠山區的11.73%。
可見,低收入和偏遠山區農民更加期待提供完善的社會保障。
五、多措并舉,助力異地扶貧搬遷
由上述分析可知,農民總體搬遷意愿強烈,建檔立卡、偏遠山區的農戶更期盼異地扶貧搬遷。
農民的搬遷期盼集中體現在住房的滿意提供,生產生活更加適宜,資金投入力合理到位,社會保障的提供與完善。
鑒于此,建議從精準搬遷對象,明確搬遷程序;加大投入力度,用好扶貧資金;多元住房建設,滿足農民需求;完善公共服務,保障后續發展等多方舉措,助力異地扶貧搬遷“搬得出,遷得動,留得住,過得好”。
(一)精準搬遷對象,明確搬遷程序
選準搬遷對象是異地扶貧搬遷成功的前提。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
偏遠山區條件艱苦、人口分布分散的農民,可根據條件,實行整村搬遷。
另一方面要因需訂制。
首先,了解農戶基本現狀。
進村入戶登記與傾聽駐村小組意見相結合,普查工作要深入細致,切實做到普查到戶、逐戶建檔立卡、完備檔案資料,確保應搬遷群眾全部登記造冊。
普查工作要尤其注意對符合搬遷條件而又缺乏搬遷能力和意愿的困難群眾進行詳實的調查摸底,建立專門的普查檔案。
其次,嚴格執行工作程序。
要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群眾申請、初定對象、張榜公示、民主評議的標準化工作程序確定移民搬遷安置對象。
對于自然環境特別惡劣地區的深度貧困群眾,搬遷意愿特別強烈,將他們作為為搬遷安置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走“先難后易,整村搬遷”路子。
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布局安置區域,合理確定搬遷重點和規模,結合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優先安排搬遷深度貧困戶。
最后,制定搬遷考核標準。
不能只用單一指標衡量農戶是否貧困。
圍繞困難群眾的搬遷安置要逐戶建立檔案、落實責任、嚴格考核、驗收銷號,防止工作中出現避重就輕、避難就易、“搬富不搬窮”的問題。
(二)加大投入力度,用好扶貧資金
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政府財政支持。
中央和地方財政逐步增加扶貧開發投入,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移民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
其次,金融服務支持。
著力“微型金融產品”的開發。
即開發適合窮人需要的金融產品,鼓勵村鎮銀行發展、開展貧困村互助資金、小額信用貸款,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
最后,社會資金支持。
加大公益資金支持力度,在所得稅前減免用于異地扶貧搬遷等扶貧事業的捐贈。
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推動市場開發,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鼓勵內外資企業進駐新村,并為之提供優惠政策。
另一方面,用好扶貧資金。
首先,分級設立搬遷補貼標準。
搬遷成本是影響農民搬遷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根據搬遷的難易程度,設立梯級搬遷補貼等級,對特別困難家庭,可以解決全部費用。
其次,加大對部門資金和社會資源的整合力度,從管理體制、整合手段和投向重點上尋求創新和突破,真正做到以扶貧移民搬遷為重點,有效整合,相互配套,發揮資金集中投入的聚合效應。
(三)多元住房建設,滿足農民需求
首先,尊重民意,決策住房建設方式。
在政策支持方式上提供滿意的住房已成為貧困村農民首要期盼。
利用新地域的現實情況,分別建立政府房區和自建房區,針對不同人群的意愿進行統計,滿足移民的搬遷需求。
一是根據各戶人口和經濟實力,劃分兩間、三間、四間等多個建房層次,有效解決一些經濟條件差的移民群眾“想移難移”的問題。
二是根據群眾意愿和承受能力,可采取先建配房,再逐步完善的方式建設移民住房。
三是根據農民意愿,靈活采取住房建設方式,“農民自行建設,政府提供一定補貼”和“政府統一建設,農民負擔一定費用”的方式。
其次,反應民情,協調土地處理方式。
采用“親靠親、鄰靠鄰、村支兩委搞協調”的辦法,尊重民情,達成土地處理協議,確定每戶土地畝數。
(四)完善公共服務,保障后續發展
一是引導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努力形成支柱產業,積極發展以鄉村旅游為主體的服務業。
二是完善社會保障。
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養水平,加快農村養老機構和服務設施建設,支持移民新區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解決養老問題。
三是公共服務保障。
按照生產生活方便、庭院布局合理美觀的要求,實施“六改五通四建工程”,滿足搬遷地區飲水安全和生產生活用電需求,保障生活生產的有序進行;提供農村公路應備條件和道路服務,方便出行;保證遷入區的農民在就醫方面方便快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設立扶貧日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有何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