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列表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兼翻譯家,被譽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
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家庭。
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
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
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寫作特點
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是博爾赫斯三大創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輝映。
有一種很生動的說法是:“他的散文讀起來像小說;他的小說是詩;他的詩歌又往往使人覺得像散文。
溝通三者的橋梁是他的思想。”他是與帕斯、聶魯達齊名的拉美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語言質樸,風格純凈,意境悠遠。
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構思新穎,結構巧妙,安德烈·莫洛亞:“博爾赫斯是一位只寫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氣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設想的豐富和文筆的簡潔——像數學一樣簡潔的文筆。”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
例如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虛構集》(1944)和《阿萊夫》(1949)中就匯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題:夢、迷宮、圖書館、虛構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
他的作品對幻想文學貢獻巨大。
研究者們也注意到博爾赫斯不斷惡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創造性的文學語言,畢竟,“詩人,和盲人一樣,能暗中視物”。
博爾赫斯的文體很特別,他的小說寫的很像詩歌又很像散文,帕斯說博爾赫斯的文體幾乎是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獨一無二的。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采的唯意志論的影響,并且從休謨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
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采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征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歷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并不斷地往返,并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