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的古詩及意思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擴展資料: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飲酒·結廬在人境
飲酒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飲酒》是晉代詩人陶淵明的作品。此詩作于陶淵明看破東晉黑暗,辭官隱退之時。陶淵明在偏僻山村,沒有世俗侵擾,時常醉酒之后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此詩表現了陶淵明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
陶淵明《飲酒》賞析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第五首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飲酒的古詩及意思
《飲酒·其五》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釋義: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擴展資料: 這首詩大約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飲酒·結廬在人境。
《飲酒》的詩句是咋的呢
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
陶淵明真個能不要。”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
清陶澍注《靖節先生 集》是較好的注本。 【注釋】 ①《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莊子· 齊物論》。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歸宿。
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 山氣日夕佳,③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原因 何在,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是田園詩 派的開創者。
詩風平淡自然,富于理趣。然而,家道衰落,日漸貧困。
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大辨不言。”《莊子·外物》,字元亮:“言者所以 在意也。
“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
四十一 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潯陽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 即使身居鬧市。
④末二句用《莊子》語。曾幾度出仕。
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境自靜,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極受后人推崇,影響深遠;他置身“人境”。淵明八歲 喪父,也宛如在山。
無求名求利之心。 ②人境:人類 聚居的地方,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辨也者,有不辨也,得意而忘言, 也無待言說。
【品評】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
心靜,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飲酒 飲 酒①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展開。
飲酒這首詩的意思
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詩共20首,非一時之作。詩人在這一組詩的原序中說:"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
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后,輒題數句自娛。
紙墨遂多,辭無銓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可知,這組詩多為詩人飲酒之后所作,內容多寓感慨,與"飲酒"之事無關。本篇為陶詩之代表。
在陶淵明之前,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在人生認識上,似乎還是屈原所樹立的那種忠君愛民,以死報國的人生道路占據著統治地位,而陶淵明卻把出仕從政看作是為了生存或某種虛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為形體所役使:"既自以心為役使,奚惆悵而獨悲?"發出了"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的斷喝,并且身體力行地歸耕于田園。這樣,陶淵明就為屈原之后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另辟新徑,提供了一種新的人生追求,一條新的人生道路。
屈、陶一進一退,一仕一隱,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人生觀的兩種基本模式。以后,無論是王維、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隱,還是蘇東坡那種仕隱矛盾,進退合一的雙重心理,都是從屈、陶的兩種基本模式中變化而來的,這一點,貫穿于整個封建時代。
陶詩的意義則與這種思想密切相關。首先,田園生活為他提供了新的審美客體:"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以上均引自《歸去來兮辭》)。從而開創了田園詩派;其次,與田園題材及其人生的追求相契合,平淡自然成為了他的美學追求,這一點,使他在"儷采于百句之偶,爭價于一字之奇"的"采儷競繁"的六朝時代,卓然獨立,開啟了唐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先河,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先驅者。
此詩典型地反映了上述特點。試看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著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
"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里滿含著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贊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里面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
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蘇東坡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采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閑而累遠。
此未可于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竹莊詩話》)。
在宋代,陶詩此句,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與"見"雖字義相同,卻有"有意"與"無意"的細微區別,大概自蘇東坡有了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罷。此二句,除"采""見"兩個動詞,悠然天成,趣閑累遠,其余動詞,"菊""東 籬""南山"等,亦無不佳。
以至于這些物象以后成為田園、歸隱與情趣高雅,不同凡響的象征物,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們初看上去,如此隨意散緩,但如細品,則滋味無窮。
這種感覺亦如東坡所評:"(淵明詩)初 若散緩,熟讀有奇趣",而要想品出個中滋味,則又"非至閑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景物雖在目前"而"此味不 可及也"。(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
詩人采菊東籬,有如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著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里一定有著清清的泉水,奏著莊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著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簾,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著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只倦于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于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
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
《飲酒》的詩句賞析
《飲酒》組詩共二十首,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詩表現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后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讀者喜愛它,不僅僅因為它語言淺近,結構巧妙,寫景如畫,意境高遠,還由于它所蘊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心為行役”的“物化”。詩的前四句袒露了詩人能夠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遠地自偏”,后六句寫隱逸生活的樂趣,表現了詩人棄官歸田后遠離塵世,醉心田園的情志,這其中既有不滿現實、潔身自好的一面,同時也流露出回避矛盾、與世無爭的消極情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結廬”,建造房屋;“人境”,人們聚集的地方;“車馬喧”,車馬的喧鬧,意味著上層人士間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間的各種紛繁雜塵。詩人將住所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囂聲。詩人緊接著就有了一問:“問君何能爾”?你如何能夠做到這樣呢?爾,代前句;然后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義是遠離俗世,深層意義則是指超脫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句為全篇之骨;"地自偏":覺居處僻靜。這句詩將詩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態度明言道出,一個歸隱之士的高雅情志躍然紙上。它告訴讀者,詩人的心靈超然凈化,使車馬喧鬧的環境也因之幽靜僻遠了,詩句涵蘊著深刻的哲理。“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同時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這四句借眼前之物,談人生哲理。于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其結構設計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轉折,造成懸念,類似“拗救”。第三句借勢發問,第四句給出答案,四句渾然一體,以致于以造語奇險著稱的忘安石都稱贊說:“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寫詩人之所為與所見,詩人所見乃"菊",風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為詩人內心情致的物象;詩人所為乃是在自己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間見其高潔的情致。范成大說:“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淵明尤甚愛之。”(《范村菊譜序》)淵明愛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麗,所謂“秋菊有佳色”,還因為“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赴籬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時菊也是詩人高風亮節的象征,正如蘭之于屈原,梅之于陸游一樣,都有著特殊的機緣。“悠然見南山”既可解為“見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釋為“悠然地見到了南山”。“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見":居心于有意無意之間的一瞥,反射出詩人超脫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閑心情。還有一種版本將“見”字寫作“望”字,蘇東坡認為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因為“望”屬于有意識地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見南山”就好似在一種無意識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簾。[2]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相伴飛返回巢,歸隱山林。寫出了詩人"悠然"所見之景,體現了詩人寧靜恬淡的主觀心境。這四句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見山、心與物遇而進入物我兩忘的情態;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圖境,把主體的情感化為客觀的景物。難怪明人謝榛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二句是對全詩的總結。"此中",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這是全篇之髓。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邏輯的語言卻無法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詩人在物我兩忘和同構中領悟到了一種"忘言"的"真意",這無非是在告訴讀者:你們看,這歸隱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為官,去為"五斗米"折腰?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莊哲學的痕跡,也可以讓人感悟到后世禪宗大徹大悟的意味。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提示了全詩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這首詩既抒發了歸隱生活的悠閑恬靜的欣悅,又蘊含著詩人對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詩最大的特點就是說理、抒情、寫景交融一體。如:“結廬在人境”是寫景,“而無車馬喧”是抒寫超脫塵世的感受,是抒情,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美的環境水**融,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為后世所稱道。“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是寫景,但從寫景中流露出了詩人歸隱后怡然自得的情懷,將情融于景中。詩的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時又蘊涵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詩無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見理,余音繞梁,回味悠長。 (尹東暉 撰寫)
古詩《飲酒》的前四句意思是什么
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車馬喧”的,是無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與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沒有車馬喧囂的。接下來作者將視角放到第三人稱的角度,反問:“為什麼別人避開‘車馬喧’,而你就能做到這樣呢?(問君何能爾)”回答是:“處在遠離喧囂的心念之中,當然就少有車馬的煩勞了,進而似乎連原來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變得偏僻起來。(心遠地自偏)”
再來就是描述了在這樣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靜而悠然的,這是全詩最為人稱道之處,用了兩個地點,兩個動作,把一種神仙般脫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點畫得令人不盡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氣象,無論是早上還是黃昏,都是讓人舒爽的。夕陽之下,在如此讓人舒爽的氣象之中,飛鳥結伴歸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覺得似乎這里就包含著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細細追尋,卻又無跡可辨了。
這首詩很美,美就美在全詩沒有一處是生硬的,這是完完全全純自然地、無意識地在描述著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畫面,但更妙的是連作者也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這是一種無我,也是一種對“天人合一”的最佳詮釋。
古詩飲酒的意思
這首詩的意境表現了作者自得其樂的隱居生活和那種悠然、恬靜、消雅的心情。“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語把這種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潛對禪機悟透頗深,乃至使這首詩的藝術境界產生空靈之感,使人身臨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說這首詩難就難在體會出作者當時的心境。陶潛是東晉的一偉大隱士。從客觀上看,為不愿同流合污;從主觀上看,則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為人總是不斷地向自己的本性邁進,當本性與后天之性情產生沖突,便會產生大悲哀。然后棄之,而后得魚或熊掌也。而陶潛便是取熊掌而歸山林,因其性本愛丘山。所以,此詩意境雖在悠閑,然心境卻大相徑庭。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乍聞只覺得清凈,悠閑,細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個人久居僻靜之所,則向往喧鬧的聲音,人之常情。一個“無”字盡顯作者之遺憾。“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看則沒問,實則扣心自問,敲打警鐘,終于驀然回首,否極泰來,再看眼前之青山綠水,自然風光,心曠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么灑脫,飄逸的情景,一個“見”字,令人忘俗,浮想聯翩。酒是很妙的東西,忘卻暫時的煩惱,使一切朦朧、模糊,達到美的極致,景中生情,這是體驗高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完善高度的統一。“相與還”,何也?周而復始,返樸歸真,如果謝靈運還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潛則是與自然山水合二為一,這便是他此時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領悟升華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辯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語言便是默默無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見喜,有喜達歡,又由歡歸于平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飲酒的詩句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