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中的詩句應悔的意思是什么-搜狗問問
嫦 娥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釋]
(1)嫦娥:神話傳說中月中仙女.相傳她是本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里求來的不死藥,就飛入了月宮。
(2)云母屏風:以美麗的云母石制成的屏風;燭影深:燭影暗淡,表明燭已殘,夜將盡.
(3)長河:銀河;漸落:漸漸西沉;.曉星:晨星;沉:落.
(4)應悔:定會悔恨;偷靈藥:指偷長生不死之藥。
(5)夜夜心:因為孤獨而夜夜悔恨。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意思是什么我想問詩句的意思 - 搜
嫦娥
作者: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豀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都愛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鄭箋”之誚。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滎陽。
全部注釋
1.嫦娥:古代神話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風:嵌著云母石的屏風。此言嫦娥在月宮居室中獨處,夜晚,唯燭影和屏風相伴。
3.長河句:銀河逐漸向西傾斜,曉星也將隱沒,又一個孤獨的夜過去了。
4.碧海:《十洲記》:"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闊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韻譯】:
云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
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
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賞析
此篇諷刺信神仙而求長生者。以嫦娥為例,說她偷吃不死之藥成仙以后,在月宮里永遠品味著孤獨寂寞的滋味。詩人在諷刺虛妄的同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生命哲學問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由這一問題牽連而出的問題是:人應該怎樣生活?長壽甚至長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愛和長生不老之間,現實的人應該選擇什么?作者顯然并不贊成嫦娥那樣犧牲現世的生活而換取長生不老。他認為那樣孤獨寂寞的長生,實際上正是對生命的折磨和摧殘。與其如此,還不如人間兒女們那樣有悲歡地熱愛、有聚散地執著更有意義。
這首詩的藝術技巧也很成熟。全詩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語言,而是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啟發人們去思考。
前人于此詩有自傷不遇、懷人、悼亡、諷女冠等諸說。劉、余《集解》云:“悼亡說最不可通。……而自傷、懷人與女冠三說,雖似不相涉,實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實已暗透作者自身處境與心境。嫦娥竊藥奔月,遠離塵囂,高居瓊樓玉宇,雖極高潔清靜,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難排遣;此與女冠之學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與詩人之蔑棄庸俗,向往高潔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極相似,連類而及,原頗自然。故嫦娥、女冠、詩人,實三位而一體,境類而心通。”
嫦娥應悔偷靈藥的應悔是什么意思
應悔:應該悔恨。
這里的應表示推測,說話本人對現象的認知具有不確定性,或是對自己所說的不自信。
悔恨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情感傾向,它介于羞愧和懺悔之間。
嫦娥是帝嚳的女兒,也稱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傳后羿是堯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后羿從西王母處請來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了這顆靈藥,成仙了,身不由主飄飄然地飛往月宮之中,在那荒蕪的月宮之中度著無邊的寂寞歲月。
嫦娥飛升月宮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廣寒宮內,思念著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騷客感慨,遐想。
其中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詩深刻表現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云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句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嫦 娥[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釋] (1)嫦娥:神話傳說中月中仙女.相傳她是本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里求來的不死藥,就飛入了月宮.事見《淮南子·覽冥中》及高誘注.(2)云母屏風:以美麗的云母石制成的屏風.燭影深:燭影暗淡,表明燭已殘,夜將盡.(3)長河:銀河.漸落:漸漸西沉.曉星:晨星.沉:落.(4)應悔:定會悔恨.偷靈藥:指偷長生不死之藥.(5)夜夜心:因為孤獨而夜夜悔恨.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這句詩句的意思是:嫦娥后悔偷長生不死之藥 每天望著碧海青天夜夜悔恨。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意思是什么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不死藥, 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嫦娥
唐 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賞析】
此篇諷刺信神仙而求長生者。以嫦娥為例,說她偷吃不死之藥成仙以后,在月宮里永遠品味著孤獨寂寞的滋味。詩人在諷刺虛妄的同時,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生命哲學問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由這一問題牽連而出的問題是:人應該怎樣生活?長壽甚至長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愛和長生不老之間,現實的人應該選擇什么?作者顯然并不贊成嫦娥那樣犧牲現世的生活而換取長生不老。他認為那樣孤獨寂寞的長生,實際上正是對生命的折磨和摧殘。與其如此,還不如人間兒女們那樣有悲歡地熱愛、有聚散地執著更有意義。
這首詩的藝術技巧也很成熟。全詩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語言,而是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啟發人們去思考。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意是什么
嫦 娥[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注釋] (1)嫦娥:神話傳說中月中仙女。
相傳她是本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里求來的不死藥,就飛入了月宮。事見《淮南子·覽冥中》及高誘注。
(2)云母屏風:以美麗的云母石制成的屏風。燭影深:燭影暗淡,表明燭已殘,夜將盡。
(3)長河:銀河。漸落:漸漸西沉。
曉星:晨星。沉:落。
(4)應悔:定會悔恨。偷靈藥:指偷長生不死之藥。
(5)夜夜心:因為孤獨而夜夜悔恨。[簡要評析] 這首詩的詩意歷來眾說紛紜。
詩以嫦娥為題,表面是在描寫一個和嫦娥處境、命運相近的婦女,實際寄托著詩人懷才不遇的不平之感。而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中卻認為此詩“或為入道而不耐孤孑者致消也”,意謂或許是詩人諷刺雖然已成為女道士,但卻耐不住寂寞的青年女子。
本人認為,以上各解雖然大體上都能說通,但比較符合作者愿意的當為馮浩之語;但馮浩之說仍有不妥之處,即此詩并非為“譏誚”之作,而實為同情之篇。為解釋本人觀點,有必要簡要介紹一些唐代女道士的概況以及李商隱對她們的態度。
據楊柳先生所著《李商隱評傳》一書中的材料,可知唐代統治者提倡道教,這是女道士產生的重要條件。她們的組成成分復雜,有公主,有宮女,也有官僚地主的姬侍。
她們中有人以行醫賣卜為生,或者仰仗于統治者的資助。有的女道士甚至出賣色相,淪為變相的歌伎,也有的本來就是妓女出身。
她們同一般婦女相比享有較大的自由,可以和各階層人物接觸,當然就有可能與他人發生戀情。有的甚至借入道士進行諷刺,但他同時也寫女道士的歡樂和哀愁。
本詩即塑造了一位處于清規與懷春矛盾中的女道士形象。她青春年少,不甘寂寞,但又出于恪守教規之因,只能眼睜睜看著長夜一點點逝去,詩人便為她的命運發出了嘆,于是便有了本詩的創作。
全詩表面勸諭人們要面向現實,不迷信鬼神,不追求長生。內在以詩中嫦娥的遭際來抒發作者本欲在仕途上求得進取,而實際卻導致長期漂泊流寓的不幸。
以神話寄興,將自己的感遇與嫦娥的命運相提,藝術手法新穎,立意也別開生面,常為后人誦讀。
別董大正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別董大二首(其一)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二首(其二) 高適 六翮飄飖私自憐, 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 今日相逢無酒錢。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
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玨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游,常處于貧賤的境遇之中。
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
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么響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后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圣手。
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游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可見他當時也還處于“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
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
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云,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于此自是作手。
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
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
后兩句于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
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岳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游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郁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作者簡介]1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
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
有《高常侍集》。 〔作者簡介]2 高適 高適(700—765) 唐代詩人。
字達夫。滄州(今河北省景縣)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
高適為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并稱“高岑”。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自期。 早年曾游歷長安,后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之路,都沒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結交。 董庭蘭 董庭蘭(約695-765):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隴西人。
董庭蘭早年曾從鳳州(今陜西境內)參軍陳懷古學得當時流行的“沈家聲、祝家聲”,并把其擅長的《胡笳》整理為琴譜,董庭蘭后來的聲望已超過了沈祝兩家,百年后,元稹在詩中仍贊道:“哀笳慢指董家本,”今存的《大胡笳》、《小胡笳》兩曲,相傳就是他的作品,另有《神奇秘譜中》收有他作的《頤真》一曲,據說此曲是他隱居山林,過著“寡欲養心,靜息養真”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董庭蘭在唐代享有很高的聲譽,如高適的《別董大》就寫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當時眾多的詩人都與他有交往,并在詩中描寫了他的琴藝,最為著名的就是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詩中對他的出色琴技進行的詳盡生動的描述。 董庭蘭編寫的譜集,當時的善贊大夫李翱為之作序。
董庭蘭一生清貧,高適曾在詩中說他:“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薛易簡也說:“庭蘭不事王侯,散發林壑者六十載”在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應悔詩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