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個關于蘇軾,岳飛,辛棄疾,蘇軾,岳飛,辛棄疾,陸游這四個人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荒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垢北望氣如山.《金錯刀行》: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豪杰何心居世名,材高遇事即崢嶸.《夜寒》:三更騎報河冰合,鐵馬何人從我行?《哀北》:抱負雖奇偉,沒齒不得伸.《艾如張》:犬牙鷹爪死不辭,觸機折頸吁可悲!《庵中獨居感懷》:南陌東阡春事動,放翁作計未全疏.《白鶴館夜坐》:屈宋死千載,誰能起九原?《白云自西來過書巢南窗》:岷山千里青未了,恨隔長江不到吳.……我喜歡陸游,原因有二:1.他愛國!2.他詩多!(一萬余首)。
陸游的詩句-陸游的詩句
卜算子。
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鷓鴣天 家住蒼煙落照間,絲毫塵事不相關。
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漁家傲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朝中措。
梅 幽姿不入少年場,無語只凄涼。一個飄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腸。
江頭月底,新詩舊夢,孤恨清香。任是春風不管,也曾先識東皇。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
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淚?怕藿?各自消魂。
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
陣云高、狼煙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
漫悲歌、傷懷吊古。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嘆流年又成虛度妒! 夜游宮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候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鵲橋仙 茅檐人靜,篷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故山獨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漁父。
燈下讀玄真子漁歌,因懷山陰故隱,追擬 石帆山下雨空??三扇香新翠箬篷。 蘋葉綠,蓼花紅,回首功名一夢中。
浣溪沙。和無咎韻 懶向沙頭醉二瓶,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閑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 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 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 貪看云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松吹,解 殷勤留客. 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碰掮浮L一洹O諧馗蟆I矯慫湓冢跏檳淹小D?∧?∧? ?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 一春常是雨和風,風雨晴時春已空。誰惜泥沙萬點紅。
恨難窮,恰似衰翁一世中。 漁父 湘湖煙雨長菁絲,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
我為什么喜歡陸游的《示兒》這首詩
《示兒》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
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占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這首詩也是陸游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
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質”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
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陸游為什么喜歡示兒這首詩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這種遺恨從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彌留之際,心情更為沉痛。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紅樓夢中林黛玉為什么覺得陸游的詩不好
錢穆先生在《談詩》一文中將陸放翁和王摩詰的兩聯詩句進行了比較,特別有意思。
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
——陸游
如果單看這一聯詩,對仗工整,用詞謹慎,意蘊凝重,應該是潛心冥思后所得。不過細細品讀,正如錢穆先生所說“字面的堆砌,而背后沒有人。”“若說它完全沒有人,也不盡然……這個人,在書房里燒了一壚香,簾子不掛起來,香就出不去了。他那里寫字或作詩。有很好的硯臺,磨了墨,還沒用。”先生解讀得很精辟。這詩中所描繪的應當是一個儒雅之人,想必室內安置著古玩,墻上懸掛著字畫,且吟詩作畫必凈手焚香,所以房間里彌漫著檀香沉沉的氣息。這倒也罷了,只是那“重簾不卷”,叫人看得心內堵悶。簾已厚重,卻直落落地垂掛著,遮住了軒窗,也遮住了從屋外投射進來的明媚的陽光。何止是陽光被生生擋在了外頭,這重簾隔絕了院子里活潑潑的飛鳥,清亮亮的蟲鳴,姹紫嫣紅的風景。細細想來,那一屋子的香氣竟是渾濁的,那室內竟是昏暗的,氤氳著迂腐的糜爛氣息,詩寫至此已是僵死了。而后半句也未見得能挽救大局。硯只有在研動時才靈光乍現,墨只有在揮毫時才清香四溢。而詩中的硯臺盡管是名貴的,可是其中的墨卻沒有被驚動過,如同死水不見微瀾。一汪止水只能衍生腐爛,呆滯、垂死。所以,這重簾留香,古硯聚墨,看似高雅,實則透著矯情,反倒透出難以遮掩的俗氣。
同樣寫“重簾”,李清照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透著肅殺之氣。那重簾是有生命的,怎么也擋不住西風的侵襲,卷動的重簾昭示著一個“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季節已到來,人見落花,人比黃花,那情致是清癯肅然的,但卻是生活的,情感的。辛棄疾的“燕飛忙,鶯語亂,恨重簾不卷,翠屏平遠。”則透著幽怨之氣,這“重簾不卷”,絕非刻意不卷,而是情非所以,不能卷。這重簾將燕聲鶯語隔在了外面,將望穿秋水的思念也隔在了外面。相思最是惱人,所以隔著重簾聽到的鶯語是迷亂的,想像著燕飛是匆忙的。這里的“重簾”同樣是真自然切的,獨具生命的。
所以佳境天成,刻意營造的意境,總讓人覺得呆板做作,少了靈氣與爛漫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喜歡陸游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