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是以“收獲”為主題的古詩詞(或詩)呢
找到一首差不多的唐詩:
社日
年代:【唐】 作者:【張演】 體裁:【七絕】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對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注釋](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春秋各一次,稱為春社和秋社。(2)豚柵:豬欄。雞棲:雞窩。扉:門。(3)桑柘:桑樹和柘[音“嘖”]樹。
[譯文]鵝湖山下,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戶戶豬滿圈,雞成群。天色已晚,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春社的歡宴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勞動人民不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愿,同時也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在社日到來時,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并集體歡宴,非常熱鬧。宋代詩人楊萬里《觀社》有生動描寫:“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頭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王侯將相饒尊貴,不博渠儂一晌癲!”王駕這首《社日》寫法卻完全不同,它沒有一字正面寫作社的情景,卻也寫出了這個節日的歡樂,而且遠比楊萬里的那首詩膾炙人口。
詩一開始不寫“社日”的題面,卻從村居風光寫起。鵝湖山,在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這地名本身十分誘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鵝鴨成群,魚蝦滿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農村風光。春社時屬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村外風光是這樣迷人,那么村內呢?到處是一片富庶的景象,豬滿圈,雞棲塒,聯系第一句描寫,真可以說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一、二句雖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寫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兩句也沒有寫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訴讀者,村民都不在家,門兒都半掩著。“半掩”而不上鎖,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閉戶”表示環境的太平安寧,“半掩扉”這個細節描寫是很有表現力的。同時,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參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將詩意向后聯過渡。
后兩句寫“社日”正題。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沒有就作社表演熱鬧場面著筆,卻寫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陽西下,樹影在地越來越長,說明天色向晚。同時,村里植有“桑柘”,可見養蠶也搞得不錯。遣詞用語體現出詩人的藝術匠心。春社散后,人聲漸稀,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種情景,即一些為慶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鄰里攙扶著回家。“家家”是夸張說法,說明這種情形之普遍。不正寫社日的熱鬧與歡樂場面,卻選取高潮之后漸歸寧靜的這樣一個尾聲來表現它,是頗為別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強,讀者通過這個尾聲,會自然聯想到作社、觀社的全過程。“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觀社的興高采烈,正因為心里高興,才不覺貪杯,而這種高興又是與豐收的喜悅分不開的。
此詩不寫正面寫側面,通過富有典型意義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細節寫社日景象,筆墨極省,反映的內容卻極為豐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與絕句短小體裁極為適應,使人讀后不覺其短,回味深長。當然,在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詩所寫的那樣好,詩人顯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應看到,在自然災害減少、農業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顯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20條含有深刻道理的古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1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題西林壁》) 16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7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李白 18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
19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20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反映老百姓辛苦勞作,卻一無所獲的詩句
這個比較直接:
憫農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詩意】春天,農民把一粒粒谷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全國各地沒有不耕種的田地,農民卻還是餓死了。
憫農
宋 楊萬里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詩意】農人因雨水不足、寒霜早降,以至於收成太差,忍著饑餓度日如年,偏偏又遇著閏年,苦難的歲月感覺上更加的漫長了。
還有:蠶婦 宋 張俞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沾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詩意】昨天去了城市,回來的時候淚滿衣襟。窮人每日辛苦養蠶仍然很窮,城市里遍身綾羅綢緞的,都是不必辛苦勞作的富人。
急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編輯本段]【注釋】 刈(yì):割 覆隴黃:小麥黃熟時遮蓋住了田埂。覆:蓋,隴:同“壟”,這里指農田中種植的土埂 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 荷簞食:擔著圓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hè):肩挑,簞(dān)食:竹籃盛的食物 童稚攜壺漿: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漿:古代略帶酸味的飲料,也指酒。
餉(xiǎng)田: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 足蒸暑土氣:雙腳受地面熱氣的熏蒸 秉(bǐng):拿著 敝:破 曾不:從未 農桑:農耕和蠶桑 歲晏(yàn):歲末.晏,晚 石(shi):重量單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岡:地名 事:從事 石:古代計量單位 丁壯:青壯年男子 [編輯本段]【詳解】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縣尉時有感于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這首詩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807),詩人三十六歲。
周至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
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
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戶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著飯籃子,小孫兒提著水壺,他們是去給地里干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務,而后做飯;小孫子跟著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里。她們是要在飯后和男人們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
荷:肩挑;用籃子盛著食物,這里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著水,這里即指水壺。
餉田:給田里干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
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費。
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稅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前述闔家忙于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著一個孩子,臂彎里掛著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么累,而收獲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
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來讓捐稅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秉:拿著。
田家:這里指一個莊稼戶的產業。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
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
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
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
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
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去一無所有的詩句
李紳的憫農詩(一)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織婦辭 孟郊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當年嫁得君,為君秉機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
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樹。
田家詞 ——元稹 牛咤咤,田確確。 旱塊敲牛蹄趵趵,種得官倉珠顆谷。
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 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
歸來收得牛兩角,重鑄鋤犁作斤劚。 姑舂婦擔去輸官,輸官不足歸賣屋。
愿官早勝仇早覆,農死有兒牛有犢,不遣官軍糧不足。還有著名的《賣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