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風的詩句 帶解釋 賞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翻譯:
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
賞析:
這首詩景色凄美。詩的起首四句特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人帶入風雪彌漫、景物新奇的境地。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蟲聲銷跡滅,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色:衰敗的枯草,凜冽的北風,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對此景,人的心境應該是惆悵、凄苦的,然而詩人卻能別出心裁,筆鋒一轉,把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為春日之梨花,給全詩增加一點亮麗的色彩。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翻譯:
春風拂過,又把江南岸的每一個角落吹的翠綠,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呢?
賞析:
前一句為千古名句,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用疑問句式表現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思念家園的心情。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翻譯:
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賞析:
“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十分有名的詩句,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把春風比作剪刀?本句將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古詩中的風賞析不要詩句要解析】
古詩《風》之賞析“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為唐代李嶠所作.李嶠以“風”為題的組詩共有3首,此為其中一首.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興、比、賦”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賦”意指“直賦”“賦陳”,由物即心,直面陳說,直接表白.“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綜觀本詩,詩人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讓人真切地感受風之魅力與威力.以上“賞析”難免存有“就詩論詩”之嫌,如果能夠結合李嶠的另外二首關于“風”的詩文,再聯系詩人的平生歷練、生活背景與創作情況等,或許會有更為精彩而深刻的解讀.。
關于風的詩句 帶解釋 賞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翻譯:北風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斷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潔白的梨花斗艷盛開。賞析:這首詩景色凄美。
詩的起首四句特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人帶入風雪彌漫、景物新奇的境地。
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蟲聲銷跡滅,到處是一片荒涼的景色:衰敗的枯草,凜冽的北風,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對此景,人的心境應該是惆悵、凄苦的,然而詩人卻能別出心裁,筆鋒一轉,把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為春日之梨花,給全詩增加一點亮麗的色彩。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翻譯:春風拂過,又把江南岸的每一個角落吹的翠綠,明月什么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呢?賞析:前一句為千古名句,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
“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
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用疑問句式表現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思念家園的心情。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翻譯: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賞析:“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十分有名的詩句,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把春風比作剪刀?本句將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關于風的詩句及其解析-描寫風的詩句有哪些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古詩中的風賞析
古詩《風》之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為唐代李嶠所作。李嶠以“風”為題的組詩共有3首,此為其中一首。
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興、比、賦”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賦”意指“直賦”“賦陳”,由物即心,直面陳說,直接表白。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綜觀本詩,詩人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讓人真切地感受風之魅力與威力。以上“賞析”難免存有“就詩論詩”之嫌,如果能夠結合李嶠的另外二首關于“風”的詩文,再聯系詩人的平生歷練、生活背景與創作情況等,或許會有更為精彩而深刻的解讀。
古詩中的風賞析
古詩《風》之賞析“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此詩為唐代李嶠所作。
李嶠以“風”為題的組詩共有3首,此為其中一首。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
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
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興、比、賦”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
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
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解落”,“解”字用得好。
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
“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
“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
“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賦”意指“直賦”“賦陳”,由物即心,直面陳說,直接表白。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
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綜觀本詩,詩人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讓人真切地感受風之魅力與威力。
以上“賞析”難免存有“就詩論詩”之嫌,如果能夠結合李嶠的另外二首關于“風”的詩文,再聯系詩人的平生歷練、生活背景與創作情況等,或許會有更為精彩而深刻的解讀。
唐朝詩人李嶠的詩《風》賞析
風(唐·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后仿佛滿紙是 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
描寫“風”的詩,賞析和作者簡介
詩中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呵呵,只有這些了,先看吧!
描寫“風”的詩,賞析和作者簡介
詩中風 1.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2.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 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5.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 7.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呵呵,只有這些了,先看吧!。
賞析古詩中的風
古詩中的風,有春夏秋冬。“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風吹過,江南變得很美好,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心情。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描寫的是夏天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一會兒烏云翻滾,大雨傾盆,一會兒云被風吹走,雨過天晴,望湖樓下的水又如天一樣平靜了。詩人感到大自然變化多端,難以琢磨。李嶠寫的“秋風”,能“解落三秋葉”。高適《別董大》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寫的是冬天的北風,很冷,表達了詩人安慰朋友、贊賞朋友的心情。
古詩中的風,顏色有多種。有的風是黃色的,“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可以想像,黃河里被風卷起的浪花是黃色的,天空中刮來北方沙塵是黃色的,相互輝映。有的風是紅色的,“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風搖動桃樹,花朵在枝頭晃動,不時有花瓣飄落,有深紅,有淺紅。有的風是綠色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一幅描繪田園風光的山水畫,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在的心情。還有的風是彩色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
古詩中的風,還有不同的氣味呢。“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辭舊迎新的時候,風吹送來家家戶戶的酒香,既描寫了萬象更新的景象,又抒發了詩人希望革新的心情。古詩中的風,還有花草的香味,“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這是春的氣息,體現詩人在生機勃勃的春天里愉悅的心情。風中不僅有酒肉香,還有脂粉味,“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風”一語雙關,既指自然界的春風,又指享樂的風,把人們的頭腦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暖風”表達詩人極大的憤怒和無窮的憂愁,南宋朝廷忘了國恨家仇,把臨時居住的杭州簡直當作了故都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