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詩句解釋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題解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評解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
杜甫《登高》詩句解釋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句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
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
“風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
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
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
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
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
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拓展資料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
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
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
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登高的詩意
對文言詩文,要“從字詞句篇的角度進行欣賞”。
這樣的說法可行,但這解決不了我們教學中的“操作”問題,更解決不了我們對學生的指導與點撥的問題。同樣地,只要了解到人們是如何欣賞文言詩文的,我們就能將這種“如何”移用到教學中來,是我們的賞析教學及有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法,又有能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的實際內容。
下面就《登高》的教學,我從大量的資料中提煉出人們對文言詩的欣賞角度,有了它們,就覺得文言詩詞教學設計的角度與內容一下子就變得明朗起來。因為這些普通意義上的欣賞角度,也一定是教學中的欣賞角度。
它們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背景點示。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的秋天,杜甫離開四川、漂泊俠中之時,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萬年的杜甫,貧病交加,心情凄涼郁憤。詩中作者借登高望遠,抒發胸中郁結的苦悶。
2、誦讀指導。《登高》首聯寫俯仰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點,讀時節奏感要強,注意表現整個畫面的氣氛。
頷聯寫遠望所見,要讀得氣勢開闊,有包容宇宙之意,“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一語要一氣讀出,“木”“江”二字要適當延長,有余韻。頸聯上句寫長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再重讀;下句寫老病孤愁,“病”“獨”二字要重讀,以加重悲苦情緒。
這一聯形象地概括了詩人后半生的生活狀況,由沉吟往事說到今日登臺之舉,基調是沉重的,宜緩緩讀出。尾聯“艱難苦恨”一語緊承上聯,而后以白發增多、酒杯新停輕輕結住全詩,含無限凄涼意于言外,應讀得更加緩慢、沉重,讓聽者仔細體味詩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態。
3、全詩概說。《登高》起、頷聯寫登樓所聞所見,聲宏勢闊。
聲宏:秋風凜冽,峽猿悲啼,落木蕭蕭,江濤轟鳴;勢闊:秋空寥廓,渚清沙白,百鳥盤旋,落木無邊,長江滾滾。頸、尾聯抒發浩蕩的悲思:漂泊天涯的孤獨、百病纏身的痛苦、萬方多難的時代悲音交匯一起。
詩中主觀情思和自然物象相互蘊涵,意與境渾成統一,憂國傷時,蒼涼激越。全詩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四聯對仗,一意貫串,一氣呵成。
4、詩聯賞讀。如:《登高》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5、意境探求。
如:《登高》次聯承接首聯進一步集中描摹深秋特征。兩句都由“風急”而來,風急落葉,聯想到“無邊落木”;風急浪翻,引出“不盡長江”。
大筆淋漓,寫絕了登高所見之秋景。“無邊”,寫出林木的廣漠,見出秋色的蕭瑟;“蕭蕭”,形容風吹葉落的響聲,見出樹葉飄落的情景。
“不盡”,寫出長江的源遠流長;“滾滾”,寫出江水洶涌翻騰的氣勢。繪聲狀勢,音韻悠長,壯闊雄渾,造成一種天下皆秋的蒼茫遼遠的藝術境界。
6、情感體味。如:《登高》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
“獨登臺”表明詩人在高處遠眺,“常作客”寫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
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生出無限悲愁之情。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
詩到此時,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7、特色概說。
如:《登高》有以下特色:首先是通篇對仗,而首聯又是當句對,“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其次是句法交錯而又相接。
前四句是一、三句相接,都是寫所聞;二、四句相接,都是寫所見。后四句是五、七句相接,六、八句相接。
在意義上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因“風急”而聞落葉蕭蕭;因“渚清”而放眼滾滾長江;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引起“停杯”。再次是不僅寫景具有巨大的藝術概括力,而且是觸情于景,渾然一體,有著較強的感人力量。
另外,還有思路分析、音韻感受、字詞品味、畫面欣賞、景物描述、手法理解、文化知識、格律知識、意象闡釋、意蘊發現、主旨概括、風格評說、擴展比讀等等角度。試想,我們如果從上面的這許多角度中或突現一種,或擷取幾種,有機組合,指導同學們由面到點、由合到分、由感受到欣賞地進行學習,即采取詩意的欣賞角度這科學的而又藝術的教學設計不就出來了嗎?。
登高這首詩是什么意思
《登高》這首詩的全詩意思是: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此詩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全詩原文如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擴展資料 這首詩是大歷二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此詩。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描寫秋景,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弦。
這不僅由于寫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后人傳誦的名句。
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古詩登高的詩句是什么
1。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4。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處, 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 應傍戰場開 5。
登泰山(外三十六首) 清·宋思仁 絕磴千盤近紫穹,最高峰頂獨梯空。 天門依約開金鑰,云路蒼茫掛玉虹。
蔓草久荒秦氏碣,青松多蔭梵王宮。 神州回首斜陽里,九點煙橫一氣中。
6。乾隆己酉四月登日觀峰 忽見明霞吐海東,天雞初唱五更中。
未收夜色千山黑,漸發晨光萬國紅。 本以精誠通肸□,卻來磅礴看曈昽。
追陪端有三生約,手綰麟符躋碧空。 7。
乾隆己酉八月登日觀峰 夢斷天雞喔,起看旭日升。 遙聞青海沸,瞥見彩云騰。
爛錦飛千丈,金波涌萬棱。 扶桑真有望,放眼快先登。
《登高》的詩意
登高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緊扣秋天的季節特色,描繪了江邊空曠寂寥的景致。首聯為局部近景,頷聯為整體遠景。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頸聯自傷身世,將前四句寫景所蘊含的比興、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聯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詩語言精練,通篇對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對,充分顯示了杜甫晚年對詩歌語言聲律的把握運用已達圓通之境。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陳絳 《登高》 詩句怎么解釋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
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
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
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三峽》)的意味。
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
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
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
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
“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
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頸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
“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
本來興味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
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像“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觸景生情 看著眼前的秋景,我悲從中來。
想到自己萬里飄泊,時常客居異鄉,這一生疾病纏身,今日又獨上高臺。這是對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的生活的高度概括,寫盡了羈旅漂泊 多病無親的孤獨悲涼 登高》一詩是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所作。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形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其一》),在“何日是歸年”(《絕句·其二》)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
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像濃云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為。
關于登高的詩句有哪些
1、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唐代 岑參 釋義:寶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聳入天宮。 2、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唐代 岑參釋義:下看飛鳥屈指可數,俯聽山風呼嘯迅猛。 3、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崧高》先秦 佚名 釋義: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聳峙入云天。 4、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
——《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五代 李煜 釋義:紅紅的太陽已經升到最高處了,透過簾幕照進宮內,可從昨夜便開始的舞樂狂歡還沒結束,宮女們魚貫而入,挨個兒將金爐里快要燃盡的檀香,重新添加上。 5、高松來好月,空谷宜清秋。
——《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唐代 李白 釋義:高松上掛著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肅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登高詩句意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