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登科后》意思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 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因為給后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別開新生面,風云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別具一格的小詩。
詩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說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已如風吹云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孟郊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鵠的,頗出意料。這就仿佛象是從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來,登上了歡樂的峰頂;眼前天宇高遠,大道空闊,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風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于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留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游人爭觀的長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后人喜愛的名句。
登科后 意思
這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寫于詩人四十六歲登科進士之際,正是意氣風發的得意時節。而登科后的詩人,內心充滿歡喜和激動,以為從今以后天地開闊,將實現自己的功名追求。《登科后》即反映了詩人此時得意之極的激動心情。首句“昔日齷齪不足夸”首采抑的手法,追憶從前的不看生活。“今朝放蕩思無涯”,對比鮮明,從昔日的齷齪到今朝的意氣風發,可謂天上人間。最妙的是后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首先有夸張之妙,馬蹄疾表現了詩人奮發奔忙之狀,偌大長安街一日即看盡春意盎然的繁花,可謂得意之致。其次情景相容之妙,“一切景語皆起情語”,得意之人的眼中看到的定是繁花之致的美妙。總之,這首詩借助景和情的融合而表現了詩人得意之致的情狀。
《登科后》這首詩的意思,以及分析,分析不要太復雜
登 科 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注釋譯文
登 科 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譯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已如風吹云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真想擁抱一下這大自然。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孟郊的《登科后》的詩意是什么
一、詩意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已如風吹云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真想擁抱一下這大自然。
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朵看完了。 二、原文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三、作者朝代 唐代 擴展資料一、創作背景 公元796年(唐貞元十二年),年屆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于登上了進士第。
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當即寫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詩《登科后》。 二、賞析 此詩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敘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
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 三、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
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洛陽 (今屬河南洛陽),后隱居嵩山。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
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
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
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科后。
古詩《逢病軍人》、《登科后》的意思
《逢病軍人》唐.盧綸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
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此詩寫一個傷病退伍在還鄉途中的軍人,從詩題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為依據。詩人用集中描畫、加倍渲染的手法,著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詩中的這個傷兵退伍后,他很快就發覺等待著他的仍是悲慘的命運。“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對趕路的人就越發難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談何容易,離軍即斷了給養,長途跋涉中,干糧已盡。“無糧”的境況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寫出“病軍人”的三重不堪,將其行住兩難、進退無路的凄慘處境和盤托出,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進一步寫人物處境。分為兩層。“萬里還鄉”是“病軍人”的目的和希望。盡管家鄉也不會有好運等著他,但狐死首丘,葉落歸根,對于“病軍人”不過是得愿死于鄉里而已。雖然“行多”,但家鄉遠隔萬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連死于鄉里那種可憐的愿望怕也難以實現呢。這就使“未到鄉”三字充滿難言的悲憤、哀怨,令讀者為之酸鼻。這里,“萬里還鄉”是不幸之幸,對于詩情是一縱;然而“未到鄉”,又是“喜”盡悲來,對于詩情是一擒。由于這種擒縱之致,使詩句讀來一唱三嘆,低回不盡。
詩的前兩句未直接寫人物外貌。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與唱嘆,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兩句鋪墊的基礎上,第三句進而刻畫人物外貌,就更鮮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適當的環境中。“蓬鬢”二字,極生動地再現出一個疲病凍餓、受盡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為病餓的緣故,尤其是因為創傷發作的緣故。“病軍人”負過傷(“金瘡”),適逢“秋氣”已至,氣候變壞,于是舊傷復發。從這里又可知道其衣著的單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寫出了三重“不堪”。此外還有一層未曾明白寫出而讀者不難意會,那就是“病軍人”常恐死于道路、棄骨他鄉的內心絕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兩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聞。這樣一個“蓬鬢哀吟”的傷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個“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處境的孤凄,無異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隨時都可能象螞蟻一樣在城邊死去。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詩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說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題名,郁結的悶氣已如風吹云散,心上真有說不盡的暢快。孟郊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鵠的,頗出意料。這就仿佛象是從苦海中一下子被超渡出來,登上了歡樂的峰頂;眼前天宇高遠,大道空闊,似乎只待他四蹄生風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于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駘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留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游人爭觀的長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別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后人喜愛的名句。
《漁翁》和《登科后》兩首詩的意思以及分析發來
《漁翁》 譯文 傍晚,漁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曉,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煙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見他的人影;聽得欸乃一聲櫓響,忽見山青水綠。 回身一看,他已駕舟行至天際中流;山巖頂上,只有無心白云相互追逐。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永州,一腔抱負化為 煙云,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寄情于異鄉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并寫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這首小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取題漁翁,漁翁是貫串全詩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詩人并非孤立地為漁翁畫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漁翁的形象之上。
完整地看,構成詩篇全境的,除了辛勞不息的漁翁以外,還有漁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這兩者在詩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規律特點而發展變幻的形跡。但同時,詩人又把兩者渾然融化,漁翁和自然景象結成不可分割的一體,共同顯示著生活的節奏和內在的機趣。
由夜而晨,是人類活動最豐富的時刻,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時刻,本詩即以此為景色發展的線索。因此,漁翁不斷變換的舉止行動和自然景色的無窮變幻便有了共同的時間依據,取得極為和諧的統一。
全詩共六句,按時間順序,分三個層次。“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這是從夜到拂曉的景象。漁翁是這兩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邊,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顯示著時間的流轉。
伴隨著漁翁的活動,詩人的筆觸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巖、清湘、楚竹,西巖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中曾極言探得西山的歡悅,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巔,“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經山下的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湘中記》,見《太平御覽》卷六十五)。詩中的“清”字正顯示了湘水的這一特點。
再加以永州一帶(今湖南零陵等地)盛產湘竹,于是,山、水、竹這些仿佛不經意地出現在詩句中的零星物象,卻分明在讀者腦海中構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畫面:輕紗般的薄霧籠罩著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圖在《詩品》中有言:“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詩首二句的藝術表現特點。這兩句既設制了一個秀麗悅目的空間畫面,又以夜幕初啟、晨曦微露這樣流動的時間感引出了下面對日出的描述,可以說在時空兩方面奠定了全詩活躍而又清逸的基調。
“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這是最見詩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若從內容上給予整理,這兩句描寫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煙銷日出,山水頓綠;一方面是漁翁的行蹤:漁船離岸而行,空間傳來一聲櫓響。
然而,詩人沒有遵循這樣的生活邏輯來組織詩句,卻從自我感受出發,交錯展現兩種景象,更清晰地表現了發生于自然界的微妙變異。前一句中“煙銷日出”和“不見人”,一是清晨常見之景,一是不知漁船何時悄然離去的突發意識,兩者本無必然的聯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卻喚起了人們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剎那,天色暗而忽明,萬物從朦朧中忽而顯豁,這才使人猛然發覺漁船已無蹤影。
“不見人”這一驟生的感受成為一個標志,劃開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實生活中的日出過程得到藝術的強化,以一種夸張的節奏出現在我們眼前。緊接著的“唉乃一聲”和“山水綠”更使耳中所聞之聲與目中所見之景發生了奇特的依存關系。
清晨,山水隨著天色的變化,色彩由黯而明,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在詩中,隨著劃破靜空的一下聲響,萬象皆綠,這一“綠”字不僅呈現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給人一種動態感。這不禁使人想起王安石的著名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借春風的飄拂賦“綠”字以動態,而柳宗元則借聲響的驟起,不僅賦之以動態,而且賦以頃刻轉換的疾速感,生動地顯現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覺神奇。
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藝理論家萊辛在指出詩與畫的區別時曾說:“一切物體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也在時間中存在。物體也持續,在它的持續期內的每一頃刻都可以現出不同的樣子,并且和其它事物發生不同的關系。
……詩在它的持續性的摹仿里,也只能運用物體的某一個屬性,而所選擇的就應該是,從詩要運用它那個觀點去看,能夠引起該物體的最生動的感性形象的那個屬性。”(《拉奧孔》)柳宗元沒有靜止地去表現日出的壯麗輝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特長,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氣的日出瞬間,把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象表現得比真實更為美好,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
蘇東坡論此詩道:“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冷齋詩話》)這是恰如其分的評語。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畫面更為開闊。
此時漁船已進入中流,而回首騁目,只見山巔上正浮動著片片白云,好似無心無慮地前后相逐,詩境極是悠逸恬淡。對這一結尾蘇東坡認為“雖不必亦可”,因而還引起一場爭論,一時間,宋嚴羽、劉辰。
登科后 意思
這是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首詩寫于詩人四十六歲登科進士之際,正是意氣風發的得意時節。
而登科后的詩人,內心充滿歡喜和激動,以為從今以后天地開闊,將實現自己的功名追求。《登科后》即反映了詩人此時得意之極的激動心情。
首句“昔日齷齪不足夸”首采抑的手法,追憶從前的不看生活。“今朝放蕩思無涯”,對比鮮明,從昔日的齷齪到今朝的意氣風發,可謂天上人間。
最妙的是后兩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首先有夸張之妙,馬蹄疾表現了詩人奮發奔忙之狀,偌大長安街一日即看盡春意盎然的繁花,可謂得意之致。
其次情景相容之妙,“一切景語皆起情語”,得意之人的眼中看到的定是繁花之致的美妙。總之,這首詩借助景和情的融合而表現了詩人得意之致的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