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窯洞的詩句
窯洞情懷
——致窯洞里走出來的偉大詩人劉育賢
衛 偉
不是山
卻有山的厚重
銘記著一種歷史
關于生存
關于繁衍
關于命脈的延續
與文化的傳承
象征著一種
生生不息的文明
一粒一粒
一層一層
涂抹著世世代代
對生活的期盼
夯實著祖祖輩輩
對未來的憧憬
以其貌不揚的外表
彰顯著不屈的意志
和不老的精神
一個個院落
一眼眼窯洞
一個個夢想
一輪輪沉浮
多少悲歡榮辱
多少抗爭堅守
默默地滲進了土層
日積月累
年年歲歲
如火炬般熱烈的追求
點燃了童年的夢
沸騰了少年的情
奏響了青春的旋律
裝點了流金的華年
一行行
一篇篇
跳動著
翻騰著
在我生命里鮮活的窯洞啊
你是詩
吟詠著我奔涌的熱情
你是歌
傳唱著我不朽的信念
你是酒
窖藏著我經年的鄉愁
你是茶
舒展著我綿長的愛戀
或許在外人眼里
你只是一個模糊的記憶
亦或是一個遙遠的符號
塵封了滄桑
休眠了落寞
而在我的心里啊
你是雕塑
你是搖籃
你是我血液里流淌的贊歌
你將樸實給了我
你將堅韌給了我
你將勇氣給了我
你將傲骨給了我
你用無窮的力量支撐著我
走出你的懷抱
走向更遠的前方
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歌頌延安的詩歌
《到延安去》
作詞:陳曉濤 作曲:甘霖
演唱:陳海濤
爺爺他曾經到延安去,走過了長征兩萬五千里;
扛的是步槍吃的是小米,煤油燈點燃了燎原的火炬。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老镢頭開辟出了新天地;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紡線車搖出了東方的晨曦。
爸爸他曾經到延安去,尋找那歲月人生的真諦;
溝畔畔里行來山洼洼上憩,汗珠珠滲透了腳下的黃土地。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樹高千丈扎根在泥土里;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千磨萬擊何懼那風和雨。
今天我也到延安去,追尋那記憶崢嶸的往昔;
一串串腳印一座座豐碑,一聲聲信天游唱得山河醉。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土窯洞溫暖了前行的步履;
到延安去,到延安去,延安精神照亮了天和地……
歌頌延安的詩歌
賀敬之:《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一頭撲在親人懷。
二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長大。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里,
天南海北想著你……
三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上坐。
滿窯里圍得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眶眶里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發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四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條條街道寬又平,
一座座樓房披彩紅;
一盞盞電燈亮又明,
一排排綠樹迎春風……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五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
革命萬里起高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親!
歌頌延安的詩歌
延安頌歌
?譚小平?
逶迤延河水,巍巍寶塔山;
紅色朝圣地,歷史出奇觀。
仰看鳳凰閣,俯視古山城;
紫氣東南來,高路入云端。
二萬五千里,輾轉到吳起;
民族先鋒隊,茲此轉危安。
領袖展雄才,詩人邁豪情;
九州誰做主,救星出韶山。
崢嶸歲月遠,見物思人新;
守業不忘祖,常念開國難。
紅旗不褪色,理想信念堅;
執政民為本,做官不腐貪。
改革加開放,長治求久安;
中華復興日,再上寶塔山。
1,“已是懸崖百丈冰”一句,描繪出寒冬中梅花嚴酷的生存環境.但就在逼人的環境和險惡的氛圍中,竟然“猶有花枝俏”.“懸崖”表明環境是如此險峻,“百丈冰”顯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這冰凝百丈、絕壁懸崖上俏麗地開放著,一個“俏”字,不僅描畫出梅花的艷麗形態,更兀現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氣質.詩人筆下的梅花充滿著自豪感,堅冰不能損其骨,飛雪不能掩其俏,險境不能摧其志,這和陸游筆下“寂寞開無主”、“黃昏獨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革命勝利了,我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的時候,我們不在住茅屋,但是我們卻忘記不了,延安那時革命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