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養生的古詩詞
養生原則 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
―――《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養性謹務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抱樸子》晉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
―――《仙經》 養生以不傷為本。―――《仙經》 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
―――《養生要錄》宋蒲虔貫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養生論》三國 嵇康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
―――《養老奉親書》宋陳直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抱樸子》 晉 葛洪 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
―――《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雖常服藥物,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養性延命錄》 南朝 梁 陶宏景 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理虛元鑒》明 汪綺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素問·評熱病論》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遺篇刺法論》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惜精養生 元氣實,不思食;元神會,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全,陸地仙。―――《養心要語》明胡文煥 人年五十者,精力將衰,大法當二十日一次施泄。
―――《泰定養生主論》元王珪 縱欲戕生,古今同慨。―――《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若耗散真精不已,疾病隨生,死亡隨至。
―――《尊生八箋》明 高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歲二十四泄,皆得二百歲。
―――《備急千金要方》 唐代 孫思邈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攝生三要》明 袁坤儀 男貴寡欲養精,女貴平心養血。
―――《廣嗣紀要》明萬全 精神養生 戒暴怒以養其性,少思慈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續附·養生要訣》明 胡文煥 看一個醫生不如交一個朋友。
―――諺語 人借氣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清 曹廷棟 凡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損性傷神。
―――《備急千金要方》 唐孫思邈 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稍忍即歇。―――《退庵隨筆》清梁章鉅 人但知過怒過哀足以害性,而不知過喜過樂亦足以傷生。
―――《退庵隨筆》清 梁章鉅 心樂為良藥,神傷致骨枯。―――諺語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諺語 老人之情,欲豪暢,不欲郁郁閼,可以養生。―――《類修要訣》明胡文煥 圣人勝心,眾人勝欲,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
―――《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養生要集》唐 張湛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蘇沈良方》宋蘇軾、沈括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抱樸子》 晉 葛洪 知恬逸自足者,為得安樂本。
―――《尊生八箋》明 高濂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省思慮則心血不耗,發不易白。
―――《醫先》明 王文祿 惱一惱,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養心要語》明 胡文煥 說說笑笑,通通七竅。
―――諺語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諺語 笑口常開,青春常在。
―――諺語 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從容則有余年。―――《呻吟語》明呂坤 養心莫善于寡欲。
欲不可縱,欲縱成災;樂不可極,樂極生衰。―――《養生四要》明 萬全 善攝生者,先除欲念。
―――《食色紳言》明陳繼儒 喜怒衰樂之發……可節而不可止也,節之而順,止之而亂。―――《春秋繁露》西漢董仲舒 遇事不惱,長生不老。
―――諺語 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古今圖書集成》清陳夢雷 暴喜傷心,暴努傷肝,暴恐傷腎,過衰傷肺,過思傷脾。
―――《養生四要》明 萬全 夫精神志意者,靜而日充者壯,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西漢劉安等 琴醫心,花醫肝,香醫脾,石醫腎,泉醫肺,劍醫膽。
―――《幽夢續影》清朱錫綬 人生如天地,和煦則春,慘郁則秋。―――《醫述》清程杏軒 善養生者,先除欲念。
―――《男女紳言》明陳繼儒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問·移精變氣》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衛生寶鑒》元羅天益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壽世保元》明 龔廷賢 心胸里頭能撐船,健康長壽過百年。
―――諺語 千保健,萬保健,樂觀方才是關鍵。―――諺語 一日三笑,人生難老;一日三惱,不老也老。
―――諺語 生氣催人老,快樂變年少。―――諺語 遇怒不要惱,遇難莫急躁。
―――諺語 常樂常笑,益壽之道。―――諺語 房寬地寬,不如心寬。
―――諺語 知足者常樂,善笑者長壽。―――諺語 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
―――諺語 笑口常開,百病不來。―――諺。
形容健康的古詩句有哪些
1. 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羅天益《衛生寶鑒》
釋義:如果心神過于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安神,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
2.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陽氣。—— 葛洪《抱樸子》
3. 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龔廷賢《壽世保元》
4. 措身失理,亡之于微,積微成損,積疾成衰。——嵇康《養生論》
5.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欲勿勞心。——龔廷賢《壽世保元》
6. 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白居易《自覺》
釋義:有了不畏老的思想,不擔心“死之將至”,這樣就可以延緩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從而收到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功效。
7.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將食粥致神仙。——陸游《食粥》
釋義:學道成仙之法是簡單易行的,平時只要多多食粥便可以成仙了。
8. 從今把定春風笑,且作人間長壽仙。——李鼐《鷓鴣天》
9.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行行重行行》
10.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釋義: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壯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11.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辛棄疾《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贊美中醫的句子
1. 中醫文化歷史悠久,獨具特色。
一碗藥湯,一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中醫藥能生生不息數千年,至今還能夠存在并不斷發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臨床有效。
中醫藥能受到廣大患者歡迎,也是因為其臨床有效。2. 外國人對中國的“食文化”贊嘆不已,驚嘆中國人精湛的廚房十八般武藝,卻不可浪費時間學習。
對于中醫學,老外瞪大眼睛,翹起大拇指:中醫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細細銀針輕輕一扎,腰酸背痛無影無蹤;司空見慣的莖葉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釅釅藥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3. 中醫學的經驗,除了拜師以外,認真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這些古典,本是在師徒相授時的教材,最適合于在臨床上講和學。因為,很多講的是“所當然”,講的是“是什么”,所以,在臨床上抓實例,識證認方,尤為適宜。
經驗性強,也使中醫學變得內容十分豐富。各家的學說,各家的經驗,有的用藥峻重,有的處方平正,有的擅用寒涼,有的則擅用溫熱。
這無疑給中醫學平添了幾分魅力。4. 在追溯中藥學的歷史可知,“世間百草皆入藥”,是人類逐步認識自然和總結實踐經驗的產物。
這在《史記》中可以找到證明:“神農氏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氏生活的時代大約是中國原始社會的農耕時代,雖然神農氏究竟是為了尋食還是尋藥而嘗百草這一點仍有疑問,但它都生動地說明中國傳統醫學是建立在對自然的認識基礎上的。
因此炎帝神農氏與黃帝、伏羲被后世共尊為中華醫藥始祖。5. 近幾十年來,中醫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發展迅猛。
從某種角度看,這顯示了傳統醫學與占主流的西方醫學的一次互補,也是中醫的魅力所在。實際上,中醫與西醫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幾百年了;奇妙的是,我們這一歷史中,始終可以感覺到隱含在中醫里的那種柔和似水的力量。
6. 傳統文化里面還有一家,那就是醫家。醫家不僅是一種醫療技術,也是一種文化哲學。
中醫是崇尚陰還是崇尚陽呢?其實中醫是講陰陽平和、陰陽不偏的。可以說中醫是陰陽哲學的最佳體現。
中醫說一個人有病了,那是陰陽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調和陰陽。
病治好了就是陰陽調和了!有人攻擊中醫就說一個陰陽太簡單了!其實越簡單的東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質。中醫是一種陰陽中和的文化!應該在我們中華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其沉靜、智慧的目光,純凈入定,全神貫注,病人宛如接受長者的愛撫,藥理與哲理潛移而至,心靈欣然感應。藥物可以驅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療心。
中醫將哲理藥理融匯貫通,既醫形體更療精神,可謂標本同治。8. 據最新的一次調研表明,中醫藥在德國發展很快,54%的德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曾用過草藥,95%的德國人聽說過草藥,50%年齡在20—30歲的人曾受其醫生推薦而使用過草藥。
10年前英國各地的中醫診所還在800家左右,今天這一數字至少達到2000家。美國的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都設立了一個專門從事中醫研究的機構。
從以上不難看出西方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認識到中醫的療效,在西醫占據主流的發達國家,神奇的中醫必將帶來醫學新的一場革命。9. 據美國《僑報》報道,中國傳統醫術針灸正逐步受到美國軍方的重視。
美國陸軍醫療司令部高薪招聘中醫針灸師為官兵解除病痛,同時針灸也被納入了陸軍跨學科疼痛研究的范疇。此次招聘的針灸師共有4名,被錄用的針灸師將在美軍基地為官兵提供針灸治療服務,同時參與軍方有關跨學科疼痛治療的研究工作。
軍方公開招聘中醫師進入聯邦公務員體系尚屬首次。這則招聘啟事刊出后,一時間引起了華人世界的極大關注。
10. 中醫博大淳厚的情義常常令人感動。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篇,開宗明義提倡為醫者必須要有醫德,要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進而論述大醫修養的兩個方面:精與誠。精,指專業熟練;誠,指品德高尚。
提出為醫者必須醫術精湛,醫德高尚。每次誦讀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11. 中醫藥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當時的哲學、文學、數學、歷史、地理、天文、軍事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的營養,同時又溶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醫藥學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長的,中醫藥學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能夠自然地得以普及。
12. 讓我來歌頌你,我的中醫。你用低調的華彩彰顯著永恒不變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麗譜寫著一個又一個神奇。
你的仁愛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響徹四海諸地。我們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異。
為了共同的信仰,為了不朽的神奇。我們把青春獻給了你,我們把熱情獻給了你。
厚德博學,繼承創新。杏林載譽沈水之陽,藥院飄香遼東之濱。
一校三區四院,南藥北醫創神奇。今日苦讀為中醫,明日必將懸壺濟世,譽滿杏林。
13.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它們統一有序由相互聯系。世間百草皆有屬性:寒熱溫涼,辛酸甘苦咸。
四氣五味,各有所司。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臟六腑、七情六欲。
以。
贊美古代名中醫的詩句80
1、木之彬彬,非取異於人。
可宮室則斬則伐,可籩豆則捋則擷。草之茸茸,非求顯於世。
中芻牧則刈則鉏,中醫和則剝則枯。(《木之彬彬》宋:黃庭堅) 翻譯:樹木的彬彬有禮,并取不同于人。
可能宮殿就殺,打,可篷豆就摸就采摘。毛茸茸的草,不是要求顯于世。
中放牧就割是鉏,中醫和就剝就會干枯。 2、平生胸中醫國法,盡變黃馘為秀眉。
力進唐虞作元氯,酲醲病酒何勞治。端知聽訟破癥爾,洞見五藏聊決之。
造化升平唯一筆,弼成堯舜垂衣日。墨客詩人慕響來,朱草嘉禾時一出。
(《登聞鼓詩》宋:毛滂) 翻譯:平生心里醫生國家法,全部變黃是秀眉。
力進唐虞作元氯,醉酒多多病酒怎么能治理。端知道聽訟破病你,看透五臟聊決定的。
造化升平只有一筆,賀若弼成為堯舜垂衣天。黑客詩人仰慕響來,朱草嘉禾時出現一個。
3、 井臼每苦煩,藥食則不暇。不藥得中醫,默符覆器。
哦詩便無恙,乞酒宴茅舍。彌荷天地恩,性命永其貰。
饑鷹侍中輩,死矣一飽乍。顧我與君侯,更愧東山謝。
(《十二弟季所和邵子文病中感懷之作復次韻寄子》宋:晁說之) 翻譯:家務常常煩躁,藥食則沒有時間。中醫藥能不,沉默符覆蓋器。
哦詩就沒事,請求酒席宴請茅屋。彌承受天地恩,生命永的寬恕。
饑鷹侍中等,死了一個飽忽。我與您,更慚愧東山道歉。
4、 最曉陰陽證,于身獨不靈。有妻持舊肆,無子學遺經。
蟲蝕抄方篋,莎生曬藥庭。城中醫絕少,堪惜爾雕零。
(《悼秦醫》宋:劉克莊) 翻譯:最通曉陰陽證,在我獨自不靈。有妻子拿著舊店,沒有兒子學習遺經。
蟲蝕抄方箱,莎生曬藥庭。城里醫生很少,能夠珍惜你凋零。
5、 十日高眠晝起遲,緩尋方藥得中醫。不才豈是官無事,多病惟應志未衰。
門巷雪深妨過馬,江湖歲晚益多歧。衣冠論說今如此,舊簡殘燈亦自疑。
(《病中懷黃世顯李賓之》明:謝鐸) 翻譯:十日高睡白天起晚,緩尋得中醫方藥。不才難道是官無事,很多病人只有接受志不衰。
門巷雪深妨礙過馬,江湖歲晚更多分歧。衣冠評論現在這樣,舊書燈也懷疑自己。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是指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葉桂、孫思邈、錢乙、宋慈、李時珍、葛洪,所屬領域是中醫和中藥。著有作品《扁鵲內經》、《外經》、《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1、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
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 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2、華佗 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于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 這考證很可疑。
因為《后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
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 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圣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3、張仲景 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市鄧州人),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 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圣”,故有“醫圣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
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
《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我想送贊美醫生的詩句:四個字
想要鮮花買回來之后開的時間長久一點的話,勢必要采取寫措施的,下面教大家幾招,保管鮮花的保鮮時間達到最長。
插入花瓶前的預處理方法
1、水中剪取法
將花枝放于水中剪取,使切口在離開母體時不與空氣接觸,但要注意花頭一定要露出水面。
2、熱處理方法
熱處理方法有浸燙法和灼燒法兩種,浸燙法是將草本花卉的花枝末端浸入沸水10秒鐘或熱水2分鐘后取出插入瓶中,這樣可以起到梗塞切口、防止花枝組織液外溢的作用,從而延長花期。灼傷法是將木本花卉的花枝末端放在火焰上燒2-3分鐘后,將燒焦的花枝剪去一點放入酒精中浸泡1分鐘,然后放入清水中漂洗插入瓶中,這樣既可以避免花枝的導管組織被堵塞,又可以防止花枝的剪口處被細菌感染,從而使花朵不斷得到水分供應。
3、切口物理處理法
一是在剪花枝時將切口剪成斜面,以增加花枝吸水面積;二是對一些枝條梗脆的花枝,用手直接折斷,以擴大切口,并使花枝的導管組織不被破壞;三是將切口縱面劈成數份,嵌入小石粒撐開切口;四是將剪切下的花枝末端約3厘米處輕輕捻碎,以增大吸水面積,延長插花壽命。一般情況下,草木花卉宜用斜剪、撐開切口法,木本花卉宜用折枝、捻碎方法。
4、增加營養法
插花容器的水中可以加入糖、維生素、生長激素、醫用止痛片等,既能延長花朵保鮮時間,也能起到延長花期,但是必須適量。
插入花瓶后的養護方法
1、水質清潔
插花時要選用清潔的水,如用自來水,應先放置一晝夜后再用
贊美美食的詩句
關于寫美食的有很多比如:1、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寄胡餅與楊萬州》白居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南宋陸游《蔬食戲書》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
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朝饑食齏面甚美戲作】陸游一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蘇軾 郁蔥佳氣夜充閭,始見徐卿第二雛。
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獐書。參軍新婦賢相敵,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從來識英物,試教啼看定何如。【餅賦】束皙 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
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強似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
行人垂液于下風,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過土山寨】黃庭堅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如箸玉簪橫。
2、像有些事物許多事人也都稱贊過。食竹筍竹筍以色潔白、質細嫩、味清鮮而被視為“菜中珍品”,初上市時物稀價貴,李商隱贊道:“嫩籜香苞初出林,五陵論價重如金”。
白居易《食筍》亦云:“……紫籜折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佳食不思肉。
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曾兩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蘇東坡,在《初到黃州》一詩中大加贊賞竹筍“久拋松菊猶細事,苦筍江豚那忍說?”陸游以“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盛贊江西的“貓頭筍”。鄭板橋“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的詩句,對鮮筍燒鰣魚的贊美之情更是躍然紙上。
食松花松花具有保健美容功能,在古代被列為貢品。唐朝女皇武則天十分喜歡松花,她常喜食一種用松花制作的“小精糕”。
蘇東坡也愛吃用松花做的食品,他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飯共蒸,密封幾日后得酒,并歌詠道:“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食白菜大白菜因其“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時長見,有松之操”,故又名菘。
范成大有詩曰:“撥雪挑來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濃。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常菜把供。”
喜食“東坡肉”的蘇東坡,也以“白菘類羔豚”、“白菜賽糕腸”來贊美它。他常用菘菜、蔓菁、薺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姜自制成“東坡羹”,并賦詩云:“開心暖胃閑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食栗子栗子,又稱板栗、毛栗、鳳栗、栗果等,常食可達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藥王孫思邈稱之為“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蘇轍有詩贊曰:“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
按李時珍介紹,“以袋盛生栗,懸掛風干,每晨吃十余顆,隨后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食梅花梅花既是著名觀賞花木,又是一味良藥,藥用以白梅為主,有“除煩安神、止渴生津、疏肝解郁、理氣和胃”之功用。
楊萬里最喜歡用鮮梅花蘸蜜食用,并留下不朽的詩篇,其中《慶長叔招飲》詩云:“南烹北果聚君家,象箸水盤物物佳。只有蔗霜分不開,老夫自要嚼梅花。”
食百合百合由“數十片相累,狀如白蓮花,百片合成”而得名,自古以來被作為吉祥之物為人們所鐘愛,是一種營養豐富、利脾潤肺的食品。陸游喜食百合,曾作“更氣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的佳句。
食薺菜薺菜別名野菜、地菜、野薺、護生草等,葉嫩根肥,具有獨特誘人的清香和美味。文人雅士對它揄揚備至,蘇東坡有“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的詩句。
陸游更是嗜薺成癖,詠詩贊其鮮潤和香口:“手烹墻陰薺,美若乳下豚”;“殘雪初消薺滿園,糝羹珍美勝羔豚”;甚至“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勿忘歸”了。食茼蒿茼蒿具有開胃、健脾的作用,煸炒、做湯、涼拌均可。
陸游視茼蒿為天賜佳蔬之一,其《初歸雜詠》詩云,“小園五畝剪蓬蒿,便覺人間跡可逃”,采摘茼蒿仿佛置身于遠離人間的仙境。食熱粥陸游視食粥為健身養生之“平易法”,其《食粥》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蘇東坡對吃粥也很有興趣,在任徐州知州時,一次因高興喝醉了酒,農民艾賢煮粥給他吃,飯后他感到很自在,于是賦《熱粥詩》云“身心顛倒不自知,更識人間有真味。”
既贊美了粥的可口,又頌揚了農民的情義。清代阮葵生也有詠粥佳句:“香于酪乳膩于茶,一味和嘈潤齒牙”;“居然入口融無哽,不得沾唇呷有聲”,可謂深得食粥個中三味了。
食菊花菊花在我國素有“延壽客”之稱,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習慣,“東籬同坐嘗花筵,一片瓊霜入口鮮”的詩句,正是寫食菊的樂趣。菊花入饌,備受詩人青睞。
李嶠的《九日應制得歡字》詩曰:“令節三秋晚,重陽九日歡。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
王維詩云:“四海方無事,三秋大有年。百生無此日,萬壽愿齊天。
芍藥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
鄭所南的“道人四進花為糧,骨生靈氣身吐香。聞到菊花大歡喜,拍手笑歌頻癲狂”,寫出了宋代食菊之盛。
俗話說:“常飲菊花茶,老來眼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