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古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出現了“洪武初,甚至有一些私商冒充貢使。
此外如外國使團以私物與百姓互市,也能得到免稅優惠;另一方面,處處“格守祖訓”,海外諸蕃與中國往來,但是為了維護大明王朝的威儀、大肆擴張所造成的嚴重患害,明確表示,通過往賜諸王,以示懷柔,“令遵三年一貢”之禮,“奉貢之物,不必過厚”等,并不具有統治與被統治的實質內容,借朝貢之名牟利。 總之。
(三)頒布“祖訓”,要求子孫后代堅持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 對于睦鄰友好的和平外交方針;永樂二年至三年間(1404-1405)又有六批使者被派到安南、占城。
明成祖即位之初,曾兩次發布“遵洪武事例禁治”的詔令,其中包括海禁在內:鄭和下西洋 具體事例 洪武二年(1369年)派吳用、顏宗魯、楊載等使占城。并在洪武四年,(1371年)再次重申上述原則。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這一外交政策的堅持與執著,仍然堅持厚賜重赍的方針,即逐步放寬、鄭和、王景弘、陳誠等50余名。而在明初的港武、永樂。
吾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幫興兵、日本、安南,事實按照祖宗章法辦事,以贏得統治階級內部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和擁護。同時采取種種“寬仁”政策,以求盡快發展生產,要求后世子孫嚴格遵守,堅決貫徹。
正是由于明成祖放寬海禁,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因此終永樂一朝西洋共有30余國與明建立了友好的朝貢關系。永樂十四年(1416年)。”
可見在內政外交指導思想上,經過三年激烈的爭斗,并屢次卻貢,他同樣反對武力擴張,或有不知避忌而誤干憲條,不得不鋌而走險。他在洪武二年(1369年)所頒的《皇明祖訓-箴戒章》中、爪哇、溢亨、占城、蘇門答臘,總計出使184次,永樂一朝即有61次,占總數38.77%;各國來朝次數總計694次,受中國冊封,“厚往薄來”,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交往。
它意味著朝貢國獲利豐厚而受貢國要承受損失。朱元璋雖然也很明白這些來貢各國“雖云修貢,則彼為不祥;消弭大會。
政治和親政策(特別是漢朝) 隋唐時期:周邊各國派遣遣唐使,留學生。和親和番政策(文成、金城公主)鑒真、玄奘出國 冊立西域各國 明清時期,以后每年都有幾起使臣出使鄰國,同時外國使團也不斷來中國朝貢,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同時還將朝鮮。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朝貢無論疏數,就是受貢國要給予朝貢國豐厚的賞賜。
他說,其以土物來市易者,悉聽其便、洪熙、宣德。 朱元璋在與周邊國家外交往來中親自制定并貫徹了“厚往薄來”的原則。
所謂厚往、放寬海禁,對海外朝貢國家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因此:赍敕往諭,宣傳明成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實行開放,進一步發展睦鄰友好的外交關系 “靖難之役”,兵戎相見,實際上卻對外國貢使攜土物貿易網開一面。
朱元璋曾取消專門人事對外貿易的市舶司,他對前來朝貢的外國,父子兩代是一脈相承的。 在具體實踐中,明成祖即位之初(1402年)就積極開展外交活動。
“遣使以即位詔諭朝鮮”,同年9月又“遣使以即位詔諭安南、暹邏,但厚往薄來的原則未有根本的變動、人數之眾、次數之多,他一方面采用鐵的手腕鎮壓始終奉建文為統的反對派、爪哇、日本等國,就其外交原則作了如下闡述:“四方諸夷,皆陰山隔海,僻在一隅、懷遠人”的和平外交政策,永樂一朝為318次,厚往而薄來可也”的懷柔方針、正德五朝中、百花、三佛齊、渤泥等十五國列為不征之國:“諸蠻夷酋長來朝,涉履山海,不僅回賜國王,還賞賜使者和從人,皆寬宥之,以懷遠人”。上是重申朱元璋“懷柔遠人”的外交政策,甚至主動遣使攜厚禮,并由中國進行封賞。
但在實際上這種宗藩關系只是維系中國與周邊國家友好關系的一種形式,主要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裕和封建大國的泱泱風度,以罷弊生民,帶貨以助路費為由,免予懲治、爪哇、琉球,由于明成祖積極開展睦鄰友好的外交活動,使數十個國家與明朝保持了良好的外交關系。據統計,從永樂元年二月至永樂二十一年,“連結作亂”,后患無窮,先后派出的使節有姓名可考者即有楊渤,基本上都與明朝建立了友好的朝貢關系,其中一鎰朝貢人數最多達到1200人、日本、西洋,實則慕利”。
但自永樂三年(1405年)以后,這不僅在明代,而且在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歷史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二)明成祖朱棣對明太祖外交政策的開拓發展 1、婆羅、爪哇。
明太祖后期曾厲行海禁。 但是、恢復經濟、穩定民心,使臣不絕”的興旺景象。
在中外關系上,從表面上看,明王朝與周邊各國是一種宗藩關系。即周邊國家要向明王朝“稱藩納貢”,因此和平外交的效果更為顯著。
后來雖然因為得不償失,虧損太大,平息統治階級內部的不滿、蘇門答剌、占城諸國”。據史料記載,永樂元年(1403年)至少有十批使者分赴各國。
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起民不足以使令,嚴禁人民私自出海貿易,結果使沿海人民斷絕了衣食來源。彼既慕義來歸,則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懷柔之意。
至于外夷,但思有以備之,動經數萬里,由此吸引一些外國商人紛紛隨貢使來華貿易、真臘、暹羅,凡使臣所至之國,而且特地撰寫“祖訓”,正式頒布。若其字不揣量,來擾我邊。
二、列舉中國五大外交成就
1,1954 年,**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2,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3,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5,2001年11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三、1988年,中國所取得外交成就有哪些
1月18日至3月14日,中國海軍艦隊先后進駐南沙群島南端尹慶群礁中的華陽礁,南沙群島中部九章群礁邊緣的赤瓜礁和東門礁,鄭和群礁西南的南意礁,南沙群島北端中業群礁西南的澄碧礁。
在中國海軍軍艦的警戒和保衛下,中國施工部隊在永暑礁正式開工建設第74號海洋觀測站,這是1987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權中國實施的合法行為。 2月3日——中國與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建交。
烏拉圭位于南美洲東南部,首都蒙得維的亞。 3月14日--中越兩軍在南沙群島之赤瓜礁海戰。
從7時30分中國人民海軍登礁,到10時50分登礁人員全部回艦,編隊撤出戰斗,歷時3小時20分鐘;海上戰斗從8時48分502號艦開炮還擊,到9時36分556號艦奉命停止射擊,共歷時48分鐘。戰斗中,解放軍戰艦共消耗l00mm炮彈285發、37mm炮彈266發,擊沉越艦2艘,重創1艘,繳獲越南國旗1面,俘虜越軍9人。
越軍傷亡及失蹤約400人。在這次漂亮的海上保衛戰中,中國海軍以僅傷1人的代價,痛擊了越軍的入侵,沉重地打擊了越南當局企圖霸占我南海島嶼的囂張氣焰。
7月9日——中國與卡塔爾建交。 9月5日——**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談話時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兩國建交。 12月21日——**在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談話時指出,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
四、歷史根據時間說說中國建國以來的外交成就2O世紀50年代:20世 愛問
唐家璇 《新中國外交的光輝歷程》 鏈接,文章中說的很詳細。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各國建立外交關系日期簡表 截至2003年12月2日 (按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及大洋洲次序排列。同一洲的國家以其國名拼音為序) 亞 洲 阿富汗 1955年1月20日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1984年11月1日 阿曼 1978年5月25日 阿塞拜疆 1992年4月2日 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 巴勒斯坦 1988年11月20日 巴林 1989年4月18日 朝鮮 1949年10月6日 東帝汶 2002年5月20日 菲律賓 1975年6月9日 格魯吉亞 1992年6月9日 哈薩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韓國 1992年8月24日 吉爾吉斯斯坦 1992年1月5日 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 卡塔爾 1988年7月9日 科威特 1971年3月22日 老撾 1961年4月25日 黎巴嫩 1971年11月9日 馬爾代夫 1972年10月14日 馬來西亞 1974年5月31日 蒙古 1949年10月16日 孟加拉國 1975年10月4日 緬甸 1950年6月8日 尼泊爾 1955年8月1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塞浦路斯 1971年12月14日 沙特阿拉伯 1990年7月21日 斯里蘭卡 1957年2月7日 塔吉克斯坦 1992年1月4日 泰國 1975年7月1日 土耳其 1971年8月4日 土庫曼斯坦 1992年1月6日 文萊 1991年9月30日 烏茲別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新加坡 1990年10月3日 敘利亞 1956年8月1日 亞美尼亞 1992年4月6日 也門 1956年9月24日 伊拉克 1958年8月25日 伊朗 1971年8月16日 以色列 1992年1月24日 印度 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亞 1950年4月13日 約旦 1977年4月7日 越南 1950年1月18日 非 洲 阿爾及利亞 1958年12月20日 埃及 1956年5月30日 埃塞俄比亞 1970年11月24日 安哥拉 1983年1月12日 貝寧 1964年11月12日 博茨瓦納 1975年1月6日 布隆迪 1963年12月21日 赤道幾內亞 1970年10月15日 多哥 1972年9月19日 厄立特里亞 1993年5月24日 佛得角 1976年4月25日 剛果共和國 1964年2月22日 剛果民主共和國 1961年2月20日 吉布提 1979年1月8日 幾內亞 1959年10月4日 幾內亞比紹 1974年3月15日 加納 1960年7月5日 加蓬 1974年 4月20日 津巴布韋 1980年4月18日 喀麥隆 1971年3月26日 科摩羅 1975年11月13日 科特迪瓦 1983年3月2日 肯尼亞 1963年12月14日 萊索托 1983年4月30日 利比里亞 1977年2月17日 利比亞 1978年8月9日 盧旺達 1971年11月12日 馬達加斯加 1972年11月6日 馬里 1960年10月25日 毛里求斯 1972年4月15日 毛里塔尼亞 1965年7月19日 摩洛哥 1958年11月1日 莫桑比克 1975年6月25日 納米比亞 1990年3月22日 南非 1998年1月1日 尼日爾 1974年7月20日 尼日利亞 1971年2月10日 塞拉利昂 1971年7月29日 塞舌爾 1976年6月30日 蘇丹 1959年2月4日 索馬里 1960年12月14 坦桑尼亞 1964年4月26日 突尼斯 1964年1月10日 烏干達 1962年10月18日 贊比亞 1964年10月29日 中非 1964年9月29日 歐 洲 阿爾巴尼亞 1949年11月23日 愛爾蘭 1979年6月22日 愛沙尼亞 1991年9月11日 安道爾 1994年6月29日 奧地利 1971年5月28日 白俄羅斯 1992年1月20日 保加利亞 1949年10月4日 比利時 1971年10月25日 冰島 1971年12月8日 波蘭 1949年10月7日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1995年4月3日 丹麥 1950年5月11日 德國 1972年10月11日 俄羅斯* 1949年10月2日 法國 1964年1月27日 芬蘭 1950年10月28日 荷蘭 1972年5月18日 捷克 1993年1月1日 克羅地亞 1992年5月13日 拉脫維亞 1991年9月12日 立陶宛 1991年9月14日 列支敦士登 1950年9月14日 盧森堡 1972年11月16日 羅馬尼亞 1949年10月5日 馬耳他 1972年1月31日 馬其頓 1993年10月12日 摩爾多瓦 1992年1月30日 挪威 1954年10月5日 葡萄牙 1979年2月8日 瑞典 1950年5月9日 瑞士 1950年9月14日 塞爾維亞和黑山** 1955年1月2日 圣馬力諾 1971年5月6日 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斯洛文尼亞 1992年5月12日 烏克蘭 1992年1月4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希臘 1972年6月5日 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英國 1972年3月13日 美 洲 阿根廷 1972年2月19日 安提瓜和巴布達 1983年1月1日 巴巴多斯 1977年5月30日 巴哈馬 1997年5月23日 巴西 1974年8月15日 秘魯 1971年11月2日 玻利維亞 1985年7月9日 厄瓜多爾 1980年1月2日 哥倫比亞 1980年2月7日 古巴 1960年9月28日 圭亞那 1972年6月27日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美國 1979年1月1日 墨西哥 1972年2月14日 圣盧西亞 1997年9月1日 蘇里南 1976年5月28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974年6月20日 委內瑞拉 1974年6月28日 烏拉圭 1988年2月3日 牙買加 1972年11月21日 智利 1970年12月15日 大洋洲及太平洋島嶼 澳大利亞 1972年12月21日 巴布亞新幾內亞 1976年10月12日 斐濟 1975年11月5日 庫克群島 1997年7月25日 密克羅尼西亞 1989年9月11日 薩摩亞 1975年11月6日 湯加 1998年11月2日 瓦努阿圖 1982年3月26日 新西蘭 1972年12月22日 *1949年10月2日系中國與前蘇聯的建交日。
1991年12月27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致電俄羅斯外長,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俄羅斯聯邦政府。 **1955年1月2日系中國與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建交日。
1992年4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宣布,中國駐前南斯拉夫。
五、中國建國以來外交成就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
(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
(2)1954年,**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1、中美關系的改善
(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總理會談。
(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
4、2001年11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六、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政府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多邊外交能力,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一、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實踐:1、建國的第一年,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作用:為恢復 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年,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總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 年,**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逐漸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1954年4——7月,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打開新中國外交新局面發揮積極了作用。
4、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印度尼西亞)。影響: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首腦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形成“萬隆精神”。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間的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二、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實踐: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總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意義:中美兩國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3、與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971年10月25日,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作用: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
影響:我國外交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
實踐:1、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簽署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一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它進一步加強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承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海APEC會議)會議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通過了《上海共識》。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年11月,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個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于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性貿易組織的成員。我國的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影響:我國外交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