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天門》詩句
《天門縣志》)。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煮 茶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有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煙生翠。儻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天門山
李白
迥出江上山。 (上山一作山上)
雙峰自相對。
岸映松色寒。
石分浪花碎。
參差遠天際。
縹緲晴霞外。
落日舟去遙。
回首沉青靄。
望天門山
二、關于天門的詩句
《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天門謠》賀鑄
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
《綠章封事》李賀
青霓扣額呼宮神,鴻龍玉狗開天門、
《江邊草》白居易
聞君澤畔傷春草,憶在天門街里時。
《大禮畢皇帝御丹鳳門改元建中大赦》李益
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龍負日升天門
《湘川吊舜》馬戴
元化誰能問,天門恨久關。
《歲日朝回口號》杜牧
星河猶在整朝衣,遠望天門再拜歸。
《郊廟歌辭·祀九宮貴神樂章·凱安》佚名
百神肅臨享,蕩蕩天門開。
三、望山天門的詩句是什么
《望天門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
詩句如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
四、望山天門的詩句是什么
《望天門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
詩句如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
五、詩名里帶天門字的詩詞有哪些
《望天門山》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
《天門謠·牛渚天門險》
年代: 宋 作者: 賀鑄
牛諸天門險,限南北七豪雄占。清霧斂,與閑人登覽。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輕軟新阿濫。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
=======================
《天門山》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煙樹連天遠,漁樵兩地分。
仙舟滄海路,僧錫石橋云。
落日人行少,空村犬吠聞。
誰知隱淪者,絕跡在人群。
六、詩名里帶天門字的詩詞有哪些
《望天門山》年代: 唐 作者: 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天門謠·牛渚天門險》年代: 宋 作者: 賀鑄牛諸天門險,限南北七豪雄占。
清霧斂,與閑人登覽。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
塞管輕軟新阿濫。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
=======================《天門山》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煙樹連天遠,漁樵兩地分。仙舟滄海路,僧錫石橋云。
落日人行少,空村犬吠聞。誰知隱淪者,絕跡在人群。
七、描寫天門山的詩句
滄江溯流歸,白璧見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陰雪。
登天門兮坐盤石之嶙峋,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無垠。
紛窈窕兮巖倚披以鵬翅,洞膠葛兮峰棱層以龍鱗。
兩山夾滄江,豁爾開天門。須臾輕舟遠,想象孤嶼存。
牛渚天門險。限南北、七雄豪占。清霧斂。與閑人登覽。 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輕吹新阿濫。風滿檻。歷歷數、西州更點。
試一望兮奪魄,況眾妙之無窮。
松移岫轉,左變而右易。風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北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吾亦不知其靈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見羽人。
幽人停宵征,賈客忘早發。進帆天門山,回首牛渚沒。
重曰,天門兮穹崇,回合兮攢叢,松萬接兮柱日。
八、天門中斷楚江開詩句里的天門是不是指湖北省的天門市
不是。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白話譯文
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回旋。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創作背景
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郁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涂(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作的。
賞析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可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的崇尚簡省含蓄的特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成的意境優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