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與蘇轍的所有詩詞
蘇轍說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蘇軾說蘇轍:“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軾”意指車上的扶手,“轍”意為車碾過的痕跡。想當初蘇洵為兩個兒子起名字的時候,沒想到兩個兒子日后無論在家庭、仕途,還是在文學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蘇軾兄弟二人從小在一起讀書,未曾一日相離。
蘇轍在《遙堂二首并引》(《欒城集》卷七)中說:“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 在《祭亡兄端明文》(《欒城后集》卷二十)中,對這種手足相依的親情則有更詳細的描述:“手腳之愛,平生一人。幼而無師,受業先君。兄敏我愚,賴以有聞。寒暑相從,逮壯而分。”
求學期間,兄弟間也時有調侃。例如蘇東坡從劉巨門下讀書時,夏日在學舍與同窗稱建用、楊堯咨、弟轍做大雨聯句。稱建用曰:“庭松偃蓋如醉”,楊堯咨曰:“夏雨新涼似秋”,最后蘇軾對曰:“有客高吟擁鼻”,子由對曰:“無人共吃饅頭”。眾皆傾倒。
蘇軾、蘇轍兄弟的手足情,與他們的文學成就一樣,永遠是歷史長卷中璀璨奪目的華章。而蘇軾將這種并肩攜手、患難與共的手足親情,貫注于詞作之中,那一首首發自肺腑、貫注著充沛真情實感的關于兄弟親情的詞便如汩汩清泉噴涌出世。
晚唐五代的詞描寫男女柔情的不計其數,而對于兄弟親情卻絕少涉及。蘇軾的一些關于兄弟親情的詞,比之當時籠罩文壇的艷科詞,不管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給人以新鮮的感覺。《滿江紅 懷子由作》便是這類詞中比較著名的一篇。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
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
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
一尊酒,黃河側。
無限事,從頭說。
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
衣上舊痕馀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
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這首詞是蘇軾在穎州任知府時作的,詞的上片即景生情,抒發了“恨此生長向別離中”的深深感慨。下片追憶從前多次的相會與離別,希望能有機會與弟弟見一面,詞的語言蒼勁渾厚,寄寓深遠,感情全自胸臆自然流出,讀來頗為動人。
蘇軾中秋懷人之作,大多為子由而發,其中一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寫作此詞時,他與蘇轍已有六年沒見面了。時至中秋,蘇軾望月思弟,生出無窮悲歡之感,故有此作。全詞以明月為線索,處處詠月,同時也處處在抒發人的主觀情感,生發人生感慨,是對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詞中貫穿著情感與理智的矛盾,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曠達情懷收尾,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境界壯美,融抒情、寫景、說理于一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這首詞立意高遠,構思新穎,以意境清新如畫,情理具佳,頗耐人尋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更是對此詞的崇高評價。
正所謂“兄唱弟隨”,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二、求助:蘇轍的2篇代表作品.并給出賞析
我初中學過一篇《上樞密韓太尉書>其中第二段相當精彩: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還有一篇我看過也比較有名<黃州快哉亭記>是無意間看到的。還有幾篇也是蘇轍寫的:》《墨竹賦》《秋稼》《南齋竹》《詩病五事》沒看過,不知道怎樣。
三、蘇洵代表詩
蘇洵:
《歐陽永叔白兔》
飛鷹搏平原,禽獸亂衰草。蒼茫就擒執,顛倒莫能保。白兔不忍殺,嘆息愛其老。獨生遂長拘,野性始驚矯。貴人識筠籠,馴擾漸可抱。誰知山林寬,穴處頗自好。高飚動槁葉,群竄跡如掃。異質不自藏,照野明暠暠。獵夫指之笑,自匿苦不早。何當騎蟾蜍,靈杵手自搗。
《送李才元學士知邛州》
貧賤羞妻子,富貴樂鄉關。不見李夫子,得意今西還。白馬渡浐水,紅旗照蜀山。歸來未解帶,故舊已滿門。平生浪游處,何者哀王孫。壯士勿齷齪,千金報一餐。
《送王吏部知徐州》
東徐三齊之南鄰,夫子豈是三齊人。辭囂乞靜得此守,走兔入藪魚投津。徐州勝絕不須問,請問項籍何去秦?江山雄豪不相下,衣錦游戲欲及晨。霸王事業今已矣,但有太守朱兩輪。還鄉據勢與古并,豈有漢戟窺城闉。論安較利乃公勝,行矣正及汴水勻。
《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
十年曾作犍為令,四脈嘗聞愍俗詩。共嘆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諫致戎麾。會稽特欲榮翁子,馮翊猶將試望之。船系河堤無幾日,南公應已怪來遲。
臺省留身凡幾歲,江湖得郡喜今行。臥聽曉鼓朝眠穩,行入淮流鄉味生。細雨滿村莼菜長,高風吹旆彩船獰。到家應有壺觴勞,倚賴比鄰不畏卿。
《香》
搗麝篩檀入范模,潤分薇露合雞蘇。一絲吐出青煙細,半炷燒成玉筋粗。道士每占經次第,佳人惟驗繡工夫。軒窗幾席隨宜用,不待高擎鵲尾爐。
蘇轍: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游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七夕》
火流知節換, 秋到喜身安。林鵲真安往, 河橋晚未完。得閑心不厭, 求巧老應難。送酒誰知我, 瓢樽昨暮乾。
【次韻子瞻連雨江漲二首】
南過庾嶺更千山,潤由來共一天。云塞虛空雨翻甕,江侵城市屋浮船。東郊晚稻須重插,西舍原蠶未及眠。獨掉扁舟趁申卯,米鹽奔走笑當年。客到炎陬喜暫涼,江吹虛閣雨侵廊。回看野寺山溪隔,臥覺晨炊稻飯香。荔餉深紅陋櫻棗,桂醅淳白比琳瑯。思移嶠北應非晚,未省南遷日月長。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天真堂】
宦游閱盡山川勝,歸老方知氣味真。歌哭不移身自穩,往還無間語尤親。永懷前輩無因見,猶喜諸郎有此人。千歲展禽風未改,不加雕琢世稱珍。
【勸子瞻修無生法】
除卻靈明一一空,年來丹灶漫施功。掌中定有庵摩在,云際懸知霧雨。已賴信心留掣電,要須凈戒拂昏銅。誰言逐客江南岸,身世雖窮心不窮。
望采納啊
四、蘇轍詩歌的賞析
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閑澹,情趣悠遠。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詩作有: 【次韻子瞻上元見寄】 誰憐東坡老,獨看南海燈。故人隱山麓,燕坐銷床棱。人生天運中,往返成廢興。炎起爨下薪,凍合瓶中冰。賴有不變處,寂如方定僧。建成亦巖邑,燈火高下層。頭陀舊所識,天寒發鬅鬙。問我何時來,嗟哉谷為陵。幸此米方賤,日食聊一升。夜出隨眾樂,哺糟共騰騰。 【次韻子瞻連雨江漲二首】 南過庾嶺更千山,烝潤由來共一天。云塞虛空雨翻甕,江侵城市屋浮船。東郊晚稻須重插,西舍原蠶未及眠。獨掉扁舟趁申卯,米鹽奔走笑當年。客到炎陬喜暫涼,江吹虛閣雨侵廊。回看野寺山溪隔,臥覺晨炊稻飯香。荔餉深紅陋櫻棗,桂醅淳白比琳瑯。思移嶠北應非晚,未省南遷日月長。 【次韻侄過江漲】 陰淫夏為秋,雨暴溪作瀆。缺防舊通市,流潦幾入屋。雖幸廩粟空,猶惜畦蔬綠。鹿駭不擇音,鴻羈分遵陸。室誚曾子還,城謳華元衄。中情久岑寂,外物競排蹙。設心等一慈,開懷受諸毒。道力雖未究,游波偶然伏。糧須三月聚,艾要七年蓄。君恩許北還,従此當退縮。 【亡嫂靖安君蒲氏挽詞二首】 家風足圖史,婦德儼蘋蘩。湯沐従夫寵,冠衣席弟恩。克家傳眾子,有后慶多孫。追養心何極,增封禮尚存。宦游非不遂,流落自粗疏。宗黨半天末,存亡驚素書。佳城東嶺外,茂木故阡余。遙想千車送,臨江涕滿裾。
【奉同子瞻荔支嘆】 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稻糠宿火卻霜霰,結子僅與黃金侔。近聞閩尹傳種法,移種成都出巴峽。名園競擷絳紗苞,蜜漬瓊膚甘且滑。北游京洛墮紅塵,箬籠白曬稱最珍。思歸不復為莼菜,欲及炎風朝露勻。平居著鞭苦不早,東坡南竄嶺南道。海邊百物非平生,獨數山前荔支好。荔支色味巧留人,不管年來白發新。得歸便擬尋鄉路,棗栗園林不須顧。青枝丹實須十株,丁寧附書老農圃。 【次韻子瞻梳頭】 水上有車車自翻,懸溜如線垂前軒。霜蓬已枯不再綠,有客勸我抽其根。枯根一去紫茸茁,珍重已試幽人言。紛紛華發何足道,當返六十過去魂。近有道士相教拔白后,以水火養之,當不復生,故以為答。 【勸子瞻修無生法】 除卻靈明一一空,年來丹灶漫施功。掌中定有庵摩在,云際懸知霧雨蒙。已賴信心留掣電,要須凈戒拂昏銅。誰言逐客江南岸,身世雖窮心不窮。 【石盆種菖蒲甚茂忽開八九華或言此華壽祥也遠因生日作頌亦為賦此】 石盆攢石養菖蒲,沮洳沙泉韭葉鋪。世說華開難值遇,天將壽考報勤劬。心中本有長生藥,根底暗添無限須。更爾屈蟠增瘦硬,他年老病要相扶。 【子瞻和陶公讀山海經詩欲同作而未成夢中得數句覺而補之】 此心淡無著,與物常欣然。虛閑偶有見,白云在空間。愛之欲吐玩,恐為時俗傳。逡巡自失去,云散空長天。永愧陶彭澤,佳句如珠圓。 【成都僧法舟為其祖師寶月求塔銘于惠州還過高安送歸】 少年能講大乘經,法施堂中不出扃。為許先師傳后世,徑従西海集南溟。忘身直犯黃茅瘴,滿意初成白塔銘。寄我淚痕歸萬里,遙知露滴澗松青。
五、王安石 曾鞏 韓遇 柳宗元 蘇轍 蘇洵的一個代表作品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革新運動的宗師,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朋黨論》《秋聲賦》等等,有《歐陽文忠公集》.
王安石:字介甫,世稱王荊公,著有《臨川先生文集》,其中較著名的文章有《讀盂嘗君傳》《游褒禪山記》《答司馬諫議書》,著名詩詞有《桂枝香?金陵懷古》.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著《勇佑集》,代表作品《管仲論》等.蘇轍,字子由,著有《欒城集》;曾鞏(字于固),著有《文豐類稿》.
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公,代表作品為散文《岳陽樓記》,詩詞《蘇幕遮》("碧云天")《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等.
宋人話本:著名話本有《大宋宣和遺事》(內有水滸故事)《三國志平話》(后演進為《三國演義》).
柳宗元(773-819)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河東,世稱柳河東,生于長安,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 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