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維思念親人的詩句是什么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之客,每逢佳節到來就更加思念親人。
遙想家鄉的親人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個人。
還有一首非常經典的借詠物而寄相思的詩: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 王維 《相思》
紅豆樹生長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將生出多少新枝呢?
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紅豆,它最能夠引起人們的思念之情。
二、王維思念親人的詩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代:王維 原文: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文釋義:獨自遠離家鄉無法與家人團聚,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2,《相思》唐代:王維 原文: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白話文釋義:鮮紅渾圓的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開的季節,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親人們多多采集,小小紅豆引人相思。
3,《雜詩三首·其二》唐代:王維 原文: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白話文釋義: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4,《秋夜曲》唐代:王維 原文: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白話文釋義: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著單薄的羅衣并未更換別的衣裳。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5,《寄荊州張丞相》唐代:王維 原文: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白話文釋義: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疊嶂,只能悵然遙望荊州。我雖滿腹才華,可天下卻無人賞識,沒有您張丞相的擢升,恐怕我還寂寂無名。
您的知遇之恩,我終身難忘。您被貶荊州,我也將歸隱田園。
南飛的大雁呀,你們振翅高飛,可是怎能將我的思緒傳與荊州的故人?。
三、王維中秋節思念親人的詩句有哪些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相思》
唐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漢族,祖籍山西祁縣,盛唐詩人的代表,創造了水墨出水畫派,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擅書畫,亦通音律,多才多藝。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王摩詰文集》等行世。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四、有關王維對家人思念的詩句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答案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