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出描寫小草的詩句
早春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
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
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
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唐 杜甫《臘日》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
二、關于小草的詩句有哪些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2。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送別》) 1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1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 15。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16。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17。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賦得古草原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描寫草的詩句 細雨濕流光,芳草年年與恨長 草色遙看近卻無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風吹草低見牛羊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 蟾光澹蕩,冷浸琪花瑤草。
三、關于小草的詩詞,名句,或文章.
古詩中草的形象 自然界隨處可見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國古典詩歌中。
早在《詩經》里就有近十處出現了草的身影。當然,這時還主要是用草來起興。
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黃”等。在《楚辭》中,草的出現就更顯為頻繁。
從屈原作品開始,就形成了“美人香草,以喻忠貞”的傳統。這一傳統在 中國詩史上影響深遠。
如“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香草為君子,名花為長卿”(王維《春過賀遂員外藥園》)屈原以芳草喻賢才君子,而以蕭艾比變節退化了的人才。王維詩比喻更為明顯,無須詮釋。
再如孟浩然詩句“欲尋芳草去,惜與古人違”(《留別王維》)和文天祥詩句“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端午感興》),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歸隱,文天祥希冀復國。《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為寄托離別情懷、懷人思緒的物象。在江淹《別賦》中就有這樣的描寫:“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軍南浦,傷如之何!”這一意境常常在古詩中出現。
比如:“春草秋更綠,公子未西歸。”(謝眺《酬王晉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詩人著眼于草每到春來總要重現新綠,好像回歸一樣,所以常把草作為抒情的依托。
再如:“故人一別幾時見,春草還從舊處生”(顧況《贈遠》)及“春水悠悠春草綠,對此思君淚斷續”(姚月華《怨詩》),都是如此。綠草重生,而友人難見,詩人對此難免頓生惆悵,悲傷斷腸。
所以古典詩詞中,經常看到“芳草”與“斷腸”聯系在一起,如“庭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韋莊《謁金門》)、“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朱淑真《謁金門》)。還有一些詩詞盡管同樣是借草寄托離情,卻并非著眼于春草重生像回歸一樣,即由草的“歸”聯想到人的歸,而是又有新的立足點。
比如,漢樂府“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李冶詩句:“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送閻二十六赴郯縣》),還有李煜的著名詞句“離情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這些都是著眼于草的連綿,以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樣連綿不絕、無處不在的愁情。同樣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詩人筆下,表現總是多彩多姿。
詩人常用一種移情的手法,即將主觀感情外化到客觀事物上。比如,“故人形跡滅,秋草向南悲”(顧況《別李別駕》)、“上有如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李白《灞陵行送別》)。
實際上是人悲、人傷心,詩人卻說草悲、草傷心,這樣就顯得靈動含蓄,讓人覺得余味無窮。在表達懷人情愫的詩句中,還有一十分成功的、類似借代的表現手法,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綠羅裙顏色與草色相同,所以詩人就“愛屋及烏”,由于想起愛人羅裙的顏色,故而憐愛普天下的芳草了。
本是以羅裙代指愛人,繼而以羅裙的顏色代指愛人,后又以羅裙顏色相同的芳草來代指愛人了。牛希濟詞句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藝術流程。
其實這種構思漢樂府中就出現過:“綠袍似青草,草長條風舒。”就是以草、袍一色展開聯想的。
草又常被用來表現悲傷的情感,這大概是因為秋草、荒草極易觸動人的感傷情緒。比如“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寇準《踏莎行》)、“高梧月白繞非鵲,衰草寒露啼鳴螀”(陸游《秋興》)。
草在渲染悲哀氣氛中的作用極強,因而在挽歌、懷古詩中,草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意象。前者如“荒草和茫茫,白楊亦蕭蕭”(陶淵明《挽歌詩》)、“春草何茫茫,王孫舊此游”(劉長卿《過漂母墓》),后者如“君王不少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劉長卿《青草宮懷古》),“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長江流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竇鞏《南游感興》)至于杜甫與崔灝的名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就更為人們所熟知了。草還常常被用來寄托生命短促的無可奈何的慨嘆。
在《四座且莫喧》中就已有“香草難久居,空余蕙草殘”的詩句,以香風不久、蕙草空殘比喻俗人竭力追求浮名,雖博得一時稱賞,而終將歸于虛無。徐干《室思》也說:“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格調也很低沉。
李賀《南園十三首》則不同,詩曰:“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盡管同樣是以花草起興,卻表現出珍惜青春、積極用世的思想。至于白居易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更顯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表現出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將感傷情緒一掃而光。
作為詩人主觀情志的依托,草的意象表現出豐富而復雜的內涵。“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以寸草難以回報春光的照臨比喻子女難以報答母親的撫愛;“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是以碧綠的草色比喻消閑的人心和淡泊寧靜情懷;“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形容讀書之樂如窗前春草綿綿無際;“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越秋天”則是借草木榮枯揭示自然規律。
可見草的豐富內涵在古詩中得了充分的開拓。
四、關于描寫小草的詩句 關于描寫小草的詩句
描寫小草的詩句: 1、北山輸綠漲橫池,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這是王安石在神宗元豐七年(1084)與蘇軾相會之后所寫的一首表達達閑適心情的詩作.這一年,蘇軾從他被貶謫的黃州遷至汝州,途經金陵,便同王安石相會.這時,王安石正賦閑在家,變法的失敗,愛子的夭殤,皇帝的厭憎,因此情緒十分感傷。
在他是紅極一時的宰相時,頗為清高的蘇軾罕登其門,現在蘇軾的到訪讓他極為感動.他親往迎接,“野服乘驢,謁于舟次”(穿便服騎著驢子,到蘇軾停船的住所拜會),二人同游鐘山,詩酒唱和,相處甚歡.他們在一起談詩、誦佛,王安石還破例與蘇軾談及時事,諸如關于用兵西夏等.沒有再去過多地糾纏昔日的恩怨。 王安石還邀請蘇軾也搬到金陵居住,以便兩人成為鄰居.金陵相會,使蘇軾更加了解了安石的為人,后來他逢人就稱贊:“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2、草色青青柳色濃,玉壺傾酒滿金鐘。
笙歌嘹亮隨風去,知盡關山第幾重。 唐朝高駢所作。
邊方,邊地;邊疆。 春興,春耕。
這里指春游的興致。《奉和對山僧》:“遠心馳北闕,春興寄東山。”
金鐘,金屬酒杯。關山,關隘山嶺。
《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一》:“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高駢是晚唐朝廷倚重的邊將,這首詩雖然字面上為描寫草原上的景色,但在他的詩中卻能感到消沉和悲涼氣氛,沒有縱橫沙場、引兵殺敵的斗志和豪情。
作為邊關將帥之詩如此,邊塞詩在晚唐的格調自然可窺一斑。 3、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首古代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亙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
“天似穹廬,籠環顧四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 “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境極其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的感覺。
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牧民的家鄉,牛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 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
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吹”、“低”、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4、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唐代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釋義: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歸? 5、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 古詩譯文: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那幽靜的野草,樹陰深處黃鶯發出誘人的叫聲。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但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五、描寫小草的詩句
早春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
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
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 晉 樂府古辭《盂珠》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
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
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
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
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唐 韓愈《春雪》。
六、形容小草的詩句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11.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古原草 》白居易)。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描寫小草的詩句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