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贈劉景文的詩意
贈劉景文作者:【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擎:舉,向上托.所以“擎雨蓋”是形容荷葉亭亭玉立,如傘般.這首詩叫《贈劉景文》,這個“君”當然是指劉景文了.寫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象.“荷盡”、“菊殘”兩詞可以看出是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二、蘇軾贈劉景文詩
《贈劉景文》 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順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嘿嘿!這就是這首詩的全部.下面↓ 注釋: (1)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2)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劉景文.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出處: 姜葆夫、韋良成選注《常用古詩》 (宋)劉克莊、謝枋得主編,(清)王相選遍的《千家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代四大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年(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臺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后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于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賞析: 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劉景文: 劉季孫、字景文.北宋兩浙兵馬都監.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他父親名叫劉皴,北宋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當時蘇軾正在杭州任職,任兩浙兵馬都監的劉季孫也在.兩人過從甚密,交易很深.詩人一方面視劉景文為國士,并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舉薦;另一方面增此詩以勉勵之.(蘇詩贈此詩時,劉季孫已58歲了,難免有遲暮之感.) 品味: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三、古詩贈劉景文了表達了作者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四、【【贈劉景文】這一首古詩的意思】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五、贈劉景文古詩的意思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贈劉景文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擴展資料:
賞析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
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 橘 ”象征著許多美德, 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六、贈劉景文這首詩要解釋
《贈劉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
“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宋·蘇軾《贈劉景文》 [今譯] 您要記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在橙子黃了、橘子綠了的時候啊! [賞析] 詩寫秋景,是贈給他的好友劉景文(名孝孫)的。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
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原作]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