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用了擬人手法的詩句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后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林花著雨燕支濕,水荇牽風翠帶長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種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對雨》
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
萱草:一種古人以為可以使人忘憂的草。此句說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臘日》
江漢春風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遠懷舍弟穎觀等》
春城而色動微寒
唐 杜甫《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江浦雷聲喧昨夜,春城而色動微寒。”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唐 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東風好作陽和使,逢草逢花報發生
陽和:春天的和暖之氣。
唐 錢起《春郊》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倫《蘇溪亭》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半;多數。未勻:參差不齊。
唐 楊巨源《城東早春》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唐 張籍《春別曲》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時節的景色描寫。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兩句寫白雪等不及春天到來,已穿樹飛花裝點早春之景。
唐 韓愈《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韓愈《晚春》
洛陽東風幾時來,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韓愈《感春五首》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唐 杜牧《悵詩》:“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狂風落盡深紅色,
綠葉成陰子滿枝。”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
一夜風:一夜春風。
唐 王涯《春游曲》
二、同時運用比喻和擬人的詩句有哪些
比喻: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辟)。
擬人:擬人修辭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將本來不具備人動作和感情的事物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樣子(就像童話里的動物、植物能說話,能大笑)。
詩句:
1、碧玉狀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條。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解釋:前兩句把柳樹擬作美女,后兩句更別出心裁地把春風比喻為“剪刀
2、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解釋:楊花、榆莢”相比“草樹”的確算得上是花了,暗指有才華的人。作雪飛又把楊花榆莢比作飛雪。
三、請分別寫一句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修辭手法的詩句并注明詩題
一、比喻。
1、例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出處:賀知章的《詠柳》。
3、釋義:綠色的嫩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靈巧的小剪刀的溫暖春風。
4、賞析
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二、擬人。
1、例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出處: 杜甫的《春夜喜雨》。
3、釋義: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4、賞析
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
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三、夸張
1、例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出處: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釋義:荷葉多得像與天相接,無邊無際,一片碧綠;荷花在朝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紅艷。
4、賞析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涂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么嬌艷、那么明麗。
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適當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概括而又貼切。
擴展資料
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比喻能游刃有余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3、夸張
夸張即故意夸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夸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修辭手法
四、請分別寫一句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修辭手法的詩句并注明詩題
一、比喻。
1、例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2、出處:賀知章的《詠柳》。
3、釋義:綠色的嫩葉是誰裁剪出來的,是那二月里就像一把靈巧的小剪刀的溫暖春風。 4、賞析 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贊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二、擬人。
1、例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2、出處: 杜甫的《春夜喜雨》。
3、釋義: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
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4、賞析 以極大的喜悅之情細致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
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三、夸張 1、例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出處: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釋義:荷葉多得像與天相接,無邊無際,一片碧綠;荷花在朝陽的映照下顯得格外紅艷。 4、賞析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兩句具體地描繪了“畢竟”不同的風景圖畫:隨著湖面而伸展到盡頭的荷葉與藍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無窮”的藝術空間,涂染出無邊無際的碧色;在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點染出陽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紅得那么嬌艷、那么明麗。 連天“無窮碧”的荷葉和映日“別樣紅”的荷花,不僅是春、秋、冬三季所見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時期才能看到。
詩人抓住了這盛夏時特有的景物,適當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概括而又貼切。 擴展資料 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 比喻即通過兩類不同事物的相似點來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
比喻能游刃有余地將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來,或者反之,將形象的事物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出來,給人以多重感觀美的享受。像這樣的比喻在古詩詞曲中不勝枚舉。
2、擬人 擬人即通過想象把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這種修辭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同時將人的情感轉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與人同喜同悲。
3、夸張 夸張即故意夸大或縮小表達對象的某種特征或品格,以增強話語的表現力。夸張可以強烈地表現作者對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態度,或褒或貶,或肯定或否定,從而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也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與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質。
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偉力的贊頌。
4、對比 對比即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的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
如高適的《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無閑田”與“猶餓死”形成驚人的對比,揭露出尖銳的階級矛盾。 5、設問 設問即故作無疑之問,然后自己回答,以引導讀者去思索體會。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長亭送別》:“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修辭手法。
五、請分別寫一句運用了比喻 擬人 夸張手法的詩句,并注明詩題
比喻: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擬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
夸張: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比喻的詩句有,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其一》)。
“豆蔻”句把少女比喻成花朵。
2.擬人的詩句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其一》)。
“云想、花想”皆是擬人了。
3.夸張的詩句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這句是老早就學的。把瀑布之高夸張到三千尺。
抱歉,懂得少就知道這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