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崆峒山詩詞
關于贊美崆峒山詩詞:
1、《邊城落日》
作者:駱賓王(初唐詩人)
紫塞流沙北,黃圖灞水東。一朝辭俎豆,萬里逐沙蓬。
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解釋:紫色的要塞在沙漠的北面,黃色的河水向東流去。一清早離開故里,去追尋那萬里的黃沙。河流中到處是積累的巖石,崆峒的山路一眼望不到頭。君恩如何才能報答,只能憑借著我手中的雌雄雙劍。
2、《廣成子洞》
作者:游師雄(宋代詩人)
昔聞廣成子,不為外虜役。
軒轅屈至尊,稽顙請所益。
至今洞猶存,峭壁宛遺跡。
解釋:從前聽說廣成子,不為外奴所役。軒轅放下天下至尊的身份,叩頭來到此處請求可以得到一些幫助。到現在洞還在,懸崖峭壁宛如古時留下的遺跡歷歷在目。
3、《贈黔南賈使君》
作者:譚嗣同(清代詩人)
落落崆峒一大儒,四方心逸憶江湖。
東南賴有林君林君,萬里清風去不孤。
解釋:磊磊落落的出自崆峒的滿腹才學的人,心中安逸又不免想念江湖中事。在東南方有林君復在那,遠去萬里只有清風相伴也不覺孤獨。
4、《贈張相鎬二首》
作者:李白(唐代詩人)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
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
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
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
解釋:我的本家原是隴西人,祖先為漢邊將,傳說是李廣。功績謀略高蓋天地,英名高飛青云之上。艱苦百戰竟然沒有封侯,少壯之時頗為惆悵。世傳崆峒山的人勇猛善戰,氣激云霄,秋風悲壯。
5、《絕句·崆峒訪道至湘湖》
作者:夏元鼎(宋代詩人)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解釋:到崆峒山訪問道士來到了湖湘邊, 我讀了萬卷詩書越讀越感覺愚魯。 踏破了鐵鞋也尋不到的詩情靈感, 實踐中得來竟全然不費什么功夫。
二、描寫山間風景的詩句
1、早上起霧了,小溪里最濃,什么也看不見,我便高興了,走下去,哪知它們一下子便將我擁圍起來。慢慢地太陽升起,穿過樹林,溪邊的小草顯得更加鮮嫩油滑了。我坐在木屋窗口下讀書,讓這一切陪我暢想。
2、在巨石形成的臺子,靜靜的坐下,微合雙目,想象自己融入大山其中。耳邊松濤陣陣,鳥鳴啁啾,幻想變成一顆不老松,于峰巔之上,迎風雪,斗寒霜。在鄉人每每的仰視中,增添一道歲月循環的年輪。
3、夜鳥無聲,不似清晨時的興奮,也許它們早已睡著。山畔有水,聚而成池。黯淡的月光下,池水靜靜地,朦朧地反射著天空的影子。偶爾一陣風吹過,鏡面乍破,便有一層層微弱的波光漾來。
4、山巒如海,樹怒似濤。這就是山的性格,他就像一個男子漢,不會聞風而動,更不會隨歲月遁去。松林是他身體的一部分,繼承的也是他堅毅勃拔的性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和大山一樣,松林也不畏風寒與冰霜。
5、松林下,不僅有松針,還有松蘑。那該是夏季,一場雨后,我們這些孩子就躍躍欲試,山間的草木還滴落著雨水的殘聲,踩踏著泥濘的我們便地出發了。那一堆堆的蘑菇,隨著雨水,頂破壓抑在頭頂的松針軟土,從地下冒出頭來,酣暢地呼吸著雨后潔凈的空氣,用它們特有的蘑菇香氣與伙伴們打著招呼。
6、松樹林,故鄉的松樹林,你一直在我的夢中,點染著我心野中的這棵小樹,那么的綠意盎然。當我文字的小樹苗,一點點地在心靈陽光照耀下成長,逐漸成為一顆大樹的過程,多需要這山一般厚重的精神來鼓勵呢。
7、天黑下來,白天還巨大若神的山嶺頓時陰森恐怖,我心中不免有了些害怕,但又不愿走。漸漸的月兒出來了,開始還如一個小孩羞澀的躲在山腰,后膽大了些,慢慢的舒展開;星星也多了,她便膽更大,倚在我頭頂的樹椏上,盡情的望著,給溪水灑下班駁的影子。我使勁地去搖樹,月兒不動,卻驚起一只烏鴉,慌亂后定下神來,她已然款款地落入水中,給溪水抹上了一層柔淡的清麗!
8、我找塊石頭坐下。石頭有些涼,也濕,可能是水氣侵來的緣故吧。我獨自坐下,聽著自己的呼吸,呼吸有些濁,若身邊有有心人,他會以此知道我的心緒的煩亂。但現在沒有,這也好,我可以獨自享受無人侵擾的片刻了。
9、無須近瞧,離幾里地路遠,你就能看到,山上的那一片墨綠蒼翠。這邊,碣石山的“娘娘頂”是最高峰,站在峰巒之巔,極目四野,就看到始從渤海之濱,西去無邊的燕山山脈,如一位巨人在這塊沃土上小憩酣睡。各種林木如被般覆蓋其上,造就了石頭死物般的大山演變成一個鮮活無比的生命。那些林木,就像是這個巨人皮膚上的汗毛,張開與閉合著,讓山有了一種不絕生命的錚錚鐵骨。
10、溪里的石頭很多,方的、圓的、青的、白的,橫七豎八。在眾多的大石間,間或有些小潭,清澈見底;看上去甚有空明之感,太陽一照,又瑩光閃閃。溪水在上面的石頭上還是白花花的,到了潭里就變得濃綠了,似一塊晶瑩的碧玉。
11、喜看山間多蒼翠,遍地松香沁心扉。隨著封山育林,這些當年消失的松樹林,重新又長滿了山間坡上。恢復往日秀美翠真之顏的大山,遠遠望去,好美的景致呢。
12、小溪靠林場一邊有幾間青瓦房,瓦上略為長了些青草,配著木式的窗閣,顯得古色古香。稍遠一點兒,有一新建小平屋,倒是明亮光彩。溪上有一小橋,正對著對面小坡上的農地,上面鋪了些煤渣,踩上去發出“沙沙”的聲音;橋的西邊則種了各種花花草草,長長的枝條垂成一串串,落入溪水中。
13、山間小路,美麗而神圣,令人向往; 山間小路, 快樂而神奇,令人吃驚;山間小路,藍色與綠色,令人遐想;山間小路,海天和白云,令人想望;山間小路,花樹和石頭,海邊景色;山間小路,農房和樓房,煥然一新;山間小路,我熟悉的路,留戀往返。..
14、暖風吹拂,眼皮兒有點兒倦。也許是山太重,把路壓得纏纏綿綿,還是夢難以實現,將心撩撥的那么酸。重讓我在這休息片刻,再勾起記憶。如那秀錦色的風光,逐漸退色。那雙雙牽手拉提上山路的情景。如不絕的情思,纏繞夢間……
15、每次面對群山,側耳諦聽億萬年來的寂靜之樂,都被這雄渾的固體語言所震撼,需要心靈的仰視。那風,像是懂得了山的寂寞,鼓動著身子,在莽林間呼呼穿行。
三、崆峒山介紹
崆峒山 道教名山勝地。
位于甘肅省平涼市西三公里處。相傳古時廣成子在此山中石室內隱居修煉,黃帝曾至此問道于廣成子。
秦、漢時期,山上始有廟宇建筑;魏、晉、南北朝期間,山中道教興盛,宮觀遍布;唐宋之際,山中大多道教宮觀廟宇毀于兵火;元代開始重新修建;明萬歷年間 (1573—1620),仿湖北武當山規制,大興土木,廣建道觀,時修道教宮觀廟宇及亭臺樓閣等建筑四十二座,總稱八臺(東臺、西臺、南臺、北臺、中臺、天臺、靈龜臺、八仙臺)、九宮(紫霄宮、飛升宮、五龍宮、遇真宮、老營宮、太和宮、王母宮、靜慶宮、詢道宮)、十二院等;清同治年間(1862—1874),再次毀于兵火,后又重建,規模與數量均不如前代所建之盛。現僅存《重修問道呂碑記》、太和宮、寶塔、盤龍石柱等建筑與文物。
據載宋代宋披云、元代賀志真、明代張三豐等許多著名道士均曾于山中修真養性。山中主要名勝有月石峽、羽仙峰、定心峰、繡球峰、千大崖、插香臺、棋盤嶺、歸云洞、玄鶴洞、玉女洞、青龍洞、黃龍泉、丹梯崖等等;山腰問道宮,傳為黃帝問道之處。
崆峒山上林木蔥蘢,風景秀麗,古跡星羅棋布,名勝比比皆是;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崆峒山傳統的廟會日,屆時山中香客游人絡繹不絕,為我國道教名山之一,現是甘肅省著名的旅游風景區及崆峒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
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崆峒山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余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韻。
既富北方山勢之雄偉,又兼南方景色之秀麗。凝重典雅的八臺九宮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處石府洞天,氣魄宏偉,底蘊豐厚。
古往今來,崆峒山吸引了眾多的風流才俊。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親自登臨崆峒山,向智者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道和養生之術 ,黃帝問道這一千古盛事在《莊子·在宥》和《史記》等典籍中均有記載;秦皇、漢武因“慕黃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黃帝西登崆峒;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
崆峒武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視察平涼時親筆題書“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批準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元月,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中國首批AAAA級旅游區;2007年5月8日,平涼市崆峒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2年10月順利通過ISO9001、ISO14001質量、環境管理體系國際認證;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國家名片,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觀——隍城、彈箏峽、塔院和雷聲峰組成的《崆峒山》特種郵票是我省繼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嘉峪關城樓后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第4套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2004年3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5年8月9日,太統——崆峒山經**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崆峒山名字的來歷 崆峒山,以其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嶺郁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又因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廣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來,海內外旅游者紛至沓來,使其知名度越來越高。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找時,一般注釋為?quot;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
平涼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
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
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崆峒勝景:雷聲峰,老君殿,二郎石 雷聲峰 形似鏊背與蜂腰,廟觀殿堂層層高。
狹路相逢擠身過,懸壁立身膽驚拋。 談經說法非莫屬,求道索真豈空跑。
于清靜時雷音起,一夜好雨萬慮消。 平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卻在這里造化了一個神奇瑰麗的崆峒山,而雷聲峰的險奇又堪稱崆峒一絕,這是自然造化給平涼人的恩賜。
說起來,雷聲峰不是飛來。
四、關于甘肅風景名勝的詩句
關于名勝古跡的詩句大全,由成功勵志網收集,希望有關于關于名勝古跡的詩句大全的文章關于名勝古跡的詩句大全能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別錢塘山水后,不多飲酒懶吟詩。
欲將此意憑回棹,報與西湖風月知。
余杭形勝 ——【唐】白居易
余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
繞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
夢兒亭古傳名謝,教妓樓新道姓蘇。
獨有使君年太老,風光不稱白髭須。
五、描寫藏族風情的古詩
《出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寒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六、關于山巒風光的古詩
李白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廬山秀出南斗旁,屏風九疊云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障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杜甫: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崆峒山風景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