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詩句幾首與“回首”有關只要提到回首就可以,請注明詩人,詩名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宋·辛棄疾《永遇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雅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漁 父 圖 春風吹碧樹,紅塵中奈何難斷,離愁別緒.縱無寸功報蒼天,壯心依然如故,不祈求天賜神助.世人皆逐東流水,唯豪杰獨行天涯路:看飛舟,又南渡.一葉浮萍歸何處?嘆往事不堪回首,傷心一幕.千古江山今猶在,萬丈豪情難訴,風雨中春秋幾度.重上九霄會有時,何須問蒼天萬千句?駕飛鴻,沖霄去.。
二、形容回頭的詩句
1.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蹴罷秋千》宋代.李清照
2.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
3.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代.蘇軾
4.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輞川集.欹湖》唐代.王維
5.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唐代.白居易
1.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蹴罷秋千》宋代.李清照
釋義:突然進來一位客人,她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她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又聞了一陣青梅的花香。
賞析: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
2.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宋代.辛棄疾
釋義: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賞析:“眾里尋他千百度”:(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偶一回頭,卻發現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處。“燈火闌珊”勿作“良夜將逝”解,“燈火闌珊”雖然是燈火漸漸散盡的意思,但這兒說的是天空飄灑下來的禮花,快接近地面時早已熄滅散盡,所以即使頭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卻是昏暗的。
3.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代.蘇軾
釋義: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賞析: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4.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輞川集.欹湖》唐代.王維
5.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唐代.白居易
釋義: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
賞析: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
三、急
選自:《青玉案·元夕》 內容: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作者:辛棄疾 作者介紹:辛 棄 疾 (1140 — 1207), 字 幼 安, 號 稼 軒, 歷 城 (今 山 東 濟 南) 人。 生 于 金 人 占 領 下 的 原 北 宋 地 區, 21 歲 時 在 家 鄉 發 動 起 義, 抗 擊 金 軍, 后 投 奔 南 宋。
由 于 南 宋 統 治者 偏 安 一 隅, 他 的 抗 金 大 志 難 以 實 現, 他 只 被 安 排 做 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 晚 年 閑 居 在 江 西 長 達 二 十 余 年。
壯 志 難 酬 的 辛 棄 疾 將 滿 腹 悲 憤、一 腔 忠 勇 都 寄 托 在 詞 中, 雄 渾 奔 放, 氣 勢 磅 薄, 繼 蘇 軾 之 后, 把 豪 放 詞 推 向 發 展 高 峰,與蘇軾并稱”蘇辛”。 他 的 一 些 抒 情 寓 意 的 詞 作 有 時 也 寫 得 委 婉 曲 折, 輕 松 流 利。
翻譯:元宵佳節的晚上,仿佛一陣東風吹來,催開了樹茂花繁,原來是焰火流光,在夜空中綻放千重繁華,又紛紛被風吹落,象一場不期而來的流星雨。寶貴的名馬,華麗的雕車,載著美麗的人兒駛過,香氣彌漫了整條街。
蕭聲如歌,明月皎潔,時光悄悄流轉,整晚上花燈(魚燈、龍燈)都在綻放光華,美不勝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們一路上嬌笑俏語,帶著若有若無的幽香漸漸遠去。
可是,她們都不是我心底的那人。夜深了,我千百次尋找、等待的那一個人還沒有出現。
我的心充滿疲憊和失落,不經意一回首,卻發現她在那燈火寥落的地方靜靜地站著。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鑒賞: 第一層意思: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轉,是愛情的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層意思: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達自己和詞中的女子一樣高潔自持、孤芳自賞、嫻靜高雅。
不肯與當時的世風和黑暗現實同流合污,寧可一個人寂寞站于燈火闌珊處,也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當權者湊熱鬧。 第三層意思:它表達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或者是一種哲理,這種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時間、空間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
不會因歲月、際遇、環境的不同而磨滅或忘卻。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 這是王國維對歷史上無數大事業家、大學問家成功的深刻反思,并作出了核心的概括,又巧妙而形象地結晶在文學意象中。
他發現,偉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內在邏輯,而那種邏輯正在這晏殊的、歐陽修的、辛稼軒的三首詞三句話中。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是一種什么樣子的情景啊?昨天晚上,猛烈的西風刮來,碧綠的大樹上,一片一片樹葉凋落。有一點迷茫,有一點凄涼。
這是一種變化的意象,時序在變,物象在變,世事在變,心態也在變。遙遠的天涯路在眼中,無盡的迷惘在心底。
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他在執著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地追求目標,而為之“不悔”,而為之“憔悴”。
這里不僅有軀體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錘煉,甚至如王國維所說的可以“不悔”到這樣的地步,即是可以為追求和理想而“犧牲其一生之福祉”,寧愿下“煉獄”的功夫。 <<<<<<<<<<<<<<<<<<<<<<<<<<<<<<<<<<<<<<<<<<<<第三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說,尋找到方向對頭的道路,又執著地追求,經過千百勞作,必有所成,最終豁然開朗,求得“真”與“是”,從而將自己的發現匯流入真理之長河中去,這是何等的欣慰! 王國維在這里機智地活用了這一十分詩意的境界。本是元宵佳節,游人如織,燈火如海,就在這樣的情景尋覓心里的理想佳人,當然難找,因此雖然千百度地尋尋覓覓,可怎么也找不到,然而最后在驀然的一次回首時候,卻發現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佳人在冷落的燈火處。
這是何等的歡欣鼓舞!何等的喜出望外!何等的出乎意料之外又正在情理之中!>>>>>>>>> 這種喜悅是一般人不容易體會到的,正如王國維曾經說過的:“夫人積年月之研究,而一旦豁然悟宇宙人生之真理;或以胸中惝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諸文字、繪畫、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賦之能力之發展,而此時之快樂,決非南面王之所能易者也。”這是連南面稱王者也享受不到的,也是無法交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