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可法的詩句
偶成
逸興豪情豈易降,試評今古有誰雙?
近來學得持雌訣,鎮日無言獨對江。
憶母 時督兵白洋河
母在江之南,兒在江之北。
相逢敘夢中,牽衣喜且哭。
燕子磯口占 時奉詔剿左兵
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六安署病中中感懷
待理猶繁苦抱疴,公余側枕喚如何。
民饑由已嗟艱食,兵悍逢人欲弄戈。
撫字無能先布德,催科寧忍復為苛。
白云交瘁燕山下,國手誰憐妙劑多?
壽彭云舉先生九十
傳經伏氏齒相當,系出錢鏗世更長。
嶺外政成垂雨露,淮南書就挾風霜。
生同文佛初臨日,居是回仙四至鄉。
教得梨園歌舞艷,坐看人代變滄桑。
壽某
流星園內歲華垂,鶴發雙雙進壽卮。
種秫有田堪嘯詠,扶藜無事任委蛇。
齊眉笑指山容老,繞膝驚看國士奇。
最喜恩波春似海,輝煌紫誥下彤墀。
送管城齋少宗伯同年歸里
長干秋老落潮初,一棹秦淮碧玉蕖。
獨向新亭揮淚別,江南惟有管夷吾。
二、揚州贊頌史可法的七言楹聯都是什么
死含瑤草千秋恨;
魂傍梅花萬古香。
——佚名題揚州史可法祠
梅花嶺下衣冠葬;
席帽時知社稷臣。
——佚名題揚州史可法祠
一代興亡關氣數;
千秋廟貌傍江山。
——謝蘊山題揚州史可法祠
生有自來文信國;
死而后已武鄉侯。
——嚴保庸題揚州史可法祠
文信國:文天祥,傳史母夢文而生史。
數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老臣心。
——張爾藎題揚州史可法祠享堂
三、史公祠的提詩郭沫若曾經給史可法提過一首詩: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
“火貢”即“火炮”,“鐵火貢”是指史可法所造的一尊鐵炮。
郭沫若曾題詩盼歸,史可法紀念館陳列著這門鐵炮的拓本。一旁是1962年,郭沫若先生為紀念史可法誕辰360周年而題的一首詩,為七言古絕,詩曰:“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廟貌甚堂堂。
梅花嶺下遺香在,鐵 何時返故邦?” 揚州文史專家劉立人分析道,此詩首句,是化用史公死守揚州的著名誓言“城存與存,城亡與亡”。 改“城”為“國”,自非隨意而為之。
揚州,江北重鎮,南京門戶。時黃、淮兩道抗清防線因權奸掣肘、漢奸叛賣,相繼失守,徐州、泗州兩座重鎮相繼陷落,孤城揚州成了抗清最后一道江防重鎮,也成了南明弘光政權的最后一道屏障。
所以此時揚州城的存亡,實質上關乎國家的存亡。 改一字,更顯史可法所統率的揚州保衛戰的重大意義;改一字,也更表明詩人對民族英雄愛國精神的敬仰。
此炮背后所藏史話 劉立人稱,史公善于監造鐵炮,清戴名世《揚州城守紀略》謂:弘光元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大兵攻愈急,公(史可法)登陴拜天,以大炮擊之,大兵死者數千人。 ”幾與守城軍人數目相當。
予清兵以如此巨大的殺傷力,史公所監造的鐵炮其功至偉。 清同治年間,史公七世裔孫史兆霖,在整修經咸豐戰火殘毀的史公祠時,得知安徽蕪湖鳩江書院存有浚濠所得史公遺炮一具,喜不自勝,亟想“移置祠宇,以光先烈”,乃通過種種關系,得以由水路用船運回。
《史忠正公遺炮圖記》載有運炮時的一段神話:“奴子載炮,舟次(到)黃天蕩,暴風忽作,鄰舟多傾覆,奴子懷《圖記》落水,攀舟呼救,覺炮身倍重,舟得鎮壓,幸保無恙,既而登舟,《圖記》尚未濕,其為公靈之默佑,何疑焉。須臾風定。
載炮抵揚,置之祠內,遂于墓側建亭,以為尊藏之所。 ” 史兆霖以為“在他人摩?飾鍇疑矗潁?觶┱琢匚??嵴擼把魷刃停朗匚鹛媯ǚ掀焙穩繅玻 ? 此炮何時回歸故邦 劉立人稱,豈但史可法后裔珍愛此炮,揚州人亦是如此。
不幸的是,日寇侵華,揚州淪陷期間,日軍把梅花嶺列為“禁區”,不僅對史公祠大肆破壞,還把此炮掠去日本。 此炮迄今未還故邦! 這是揚州人民心中的一大遺憾,這是揚州人民心頭的一塊隱痛!揚州解放的第二年,人民政府即著手整修被破壞的史公祠墓,為略補失炮之憾,乃將拆舊城時在南門一帶挖出的許多鐵炮彈,排列于墓道旁的花臺上。
劉立人最后說,這門鐵炮反映了史公善于監造鐵炮,為孤忠亮節的崇高境界盡了最大的、最后的力量。
四、史可法的精神用那句名言警句合適
用體現民族節氣和不屈精神的高貴風格類的,看看下面這幾句有沒有你想要的: 同心報國,青史留名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赤心事上,憂國如家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一片丹心圖報國,兩行清舊為忠家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 報國之心死而后已 宋·蘇軾 這種類型的很多, 祝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