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植的四句古詩
曹植的四句古詩:七步詩[兩漢]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譯文】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賞析】此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
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
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
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了。”
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借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并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作者簡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二、曹植的四句古詩
曹植的四句古詩:
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賞析】
此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了。”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借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并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三、曹植 的詩句
[三國·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 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
豆和豆秸是同一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
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七步詩簡析] 對于七步詩的作者,謝靈運曾這樣評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這是說,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擔(石),曹植一個就占了八斗,八斗為一擔。(《釋常談》)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中也說:“子建思捷而才俊,詩麗而表逸。”
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也說:“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實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可見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華出眾,稟賦異常的特點,而最能表現其才華的例子就是這首《七步詩》。
關于七步詩的傳說很多,據《世說新語·文學》中說,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大法(處死),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稱之為《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領,使得文帝自覺不如,而且由于詩中以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為手足,不應互相猜忌與怨恨,曉之以大義,自然令文帝羞愧萬分,無地自容。 《七步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莖,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
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七步詩》的前兩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寫出“萁”“豆”的尖銳矛盾,及豆萁對豆子的殘酷迫害。最后兩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畫龍點睛提示詩歌主題。
“同根”一語雙關,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長起來的,實際上是說自己與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責問曹丕為什么要對同胞兄弟逼迫得這樣急。 《七步詩》的比喻十分貼切,淺顯生動。
雖然詩歌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還難以確定,但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確實是一首好詩。
四、亳州籍古代詩人有哪些
曹操(155-220),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三國時沛國譙縣(今亳州市)人
當然還有曹植
李紳(772-846):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曹睿 籍貫: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代表作品:《短歌行》、《善哉行》等
曹彪 籍貫: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代表作品:《答東阿王詩》
曹髦 籍貫: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表作品:《潛龍詩》、《四言詩》等
五、關于曹植的詩句
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 曹植《明月上高樓》
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 曹植《雜詩六首·其一》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 曹植《野田黃雀行》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 曹植《雜詩·南國有佳人》
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 —— 曹植《雜詩六首·其一》
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游,過庭長哀吟。 —— 曹植《雜詩六首·其一》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 曹植《野田黃雀行》
借問嘆者誰,言是客子妻。 —— 曹植《明月上高樓》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 曹植《明月上高樓》
六、曹植幾歲寫詩
曹植十多歲的時候,就可以背誦《詩經》、《論語》等幾十萬字的文章及其他詩詞歌賦,善于文章寫作。
太祖曹操曾經看他的文章,對曹植說:“你請人代筆寫的嗎?”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論是自己的觀點,寫出來就成文章了,您可以當面考我,為什么還要請別人呢?”當時鄴城銅雀臺剛剛建成,曹操讓所有的兒子都到臺上,讓他們以銅雀臺為題寫一篇文章。曹植揮筆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
曹操對他的才華感到十分詫異。曹植天性隨和,不讓人敬畏,他使用的車馬以及自身的裝束打扮也都不追求華麗。
每次去見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難問題來刁難他,但曹植都能應聲而答,因此頗受曹操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