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紳的詩句 關于愛惜糧食的
李紳的詩句中關于愛惜糧食的是:《憫農》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漢族,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
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膾灸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作品賞析: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
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
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
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
所以詩人最后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二、愛惜糧食的詩句
憫農
李 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憫農
李 紳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觀刈麥》白居易 唐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江上漁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入風波里.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時期〕諸葛亮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北宋〕司馬光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清]朱用純
勤儉的美德猶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盛開富有的花,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現代格言]
吃盡芋頭粥,享盡天下福.
吃別人的東西出汗,吃自己的東西出眼淚.
千重紗,萬重紗,不如一層破棉花.
米多菜多,日子還多.
手里沒有米,吃**不理.
賊偷三遍不會窮,火燒一遍也會光.
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
裁縫不落(貪)布,老板娘子沒有褲.
0 裁縫衣破沒布補,木匠屋下沒凳坐
三、愛惜糧食的名言古詩
1、古詩 (1)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唐代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2、名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