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李清照的著名詩句及生平簡介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此詞是宋詞婉約派的名作,寫的細膩深情,在寫作手法上頗為人稱道。該詞表達了作者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對偶句,又淺白易懂,讀之瑯瑯上口,聲韻和諧。
極盡了相思之苦。歷來為人所稱道。
詞中所表現的愛情是旖旎的、純潔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大異其趣。 【賞析一】 以靈巧之筆抒寫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誠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于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
“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么,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系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
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鐘情。
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
詞的開頭是: 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
“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
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
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
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
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游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
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
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
“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這里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于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
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
其實,“獨上蘭舟。
二、李清照的簡介和有名的詞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詞人。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山東章丘)人。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
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
后期的詞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悲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最為有名的要數《夏日絕句》。
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后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代表作品 詞:《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里》、《菩薩蠻·風柔日薄春尤早》、《減字木蘭花·浪淘沙簾外五更風》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烏江》、《皇帝閣春帖子》、《釣臺》、《上樞密韓肖胄詩》《夏日絕句》等。 文:《金石錄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三、李清照簡介及其全部詩詞
李清照(1084~約1155) 中國宋代詞人。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
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母王氏,知書善文。
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
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中原淪陷后,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
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
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
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四、李清照 人物介紹 著名詩篇及理解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今僅存四印齋本《漱玉詞》1卷,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本;黃墨谷有《重輯李清照集》,齊魯書社版。
李清照 (1084~約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于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于臨安,享年七十一歲。
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并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 ,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
中原淪陷后,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
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 1.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 2.造語淺顯新奇。
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魂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
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只(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
(《四庫提要》)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同上書)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少女懷春; 婚后的李清照,與丈夫卿卿我我; 喪偶后的李清照,孤獨、寂寞、悲涼的度過下半生。 喪偶后,李清照的詩詞大多悲涼凄慘。
點絳唇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五、李清照的簡介和有名的詞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山東章丘)人。李清照生于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精通經史,長于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李清照對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無不通曉,而以詞的成就為最高。她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其創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變化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前期的詞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現了自然風光和別思離愁。如《如夢令》。后期的詞變清麗明快為凄涼悲痛,抒發了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強烈的亡國之思。最為有名的要數《夏日絕句》。李清照的文學創作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后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
代表作品
詞:《武陵春》、《醉花陰》、《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長門草青青》、《憶秦娥·臨高閣》、《多麗·小樓寒》、《好事近·風定落花深》、《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聲聲慢·尋尋覓覓》、《念奴嬌·蕭條庭院》、《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清平樂·年年雪里》、《菩薩蠻·風柔日薄春尤早》、《減字木蘭花·浪淘沙簾外五更風》等。
詩:《浯溪中興碑詩》、《烏江》、《皇帝閣春帖子》、《釣臺》、《上樞密韓肖胄詩》《夏日絕句》等。
文:《金石錄序》、《詞論》、《打馬圖序》、《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等。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六、李清照簡介及其全部詩詞
李清照(1084~約1155)中國宋代詞人。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人。
父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為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母王氏,知書善文。
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
婚后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中原淪陷后,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點絳唇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浣溪沙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時空對燭花紅。浣溪沙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浣溪沙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云來往月疏疏,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斗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訴衷情夜來沈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挪殘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沈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好事近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后,正是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清平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憶秦娥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斷香殘香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
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玉樓春 紅梅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不知醞藉幾多時,但見包藏無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云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甌春。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臨江仙 梅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
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
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蝶戀花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水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
七、李清照簡介和她的詩詞
李清照 [1]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豐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書香門第。
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出嫁后,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
金兵入據中原后,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她的詞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
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
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須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
她在文學領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
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詞壇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
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渾然一體。
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成為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后世詞人有較大影響。
她杰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贊揚。后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
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夏日絕句》、《醉花陰》、《武陵春》等。 生平事跡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
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
現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墻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李清照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 由于家庭,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李清照畫像(6張)(12張),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
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
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于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
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于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樣閉塞。
她不僅可以劃著小船,嬉戲于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忌",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熏染。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 [3]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
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當官的丈夫:“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后,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
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
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
八、李清照最有名詩詞是什么
如夢令(其一)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白話譯文: 其一 時常記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過沉醉而忘記回家的路。
玩到盡興天卻黑了,劃小舟回去,卻不小心進入藕花塘的深處。爭著劃呀,爭著劃呀卻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如夢令其二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文學賞析:“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詞的開篇,用了“常記”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內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后,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
不過,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態,蘊含著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著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著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著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載著一位優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的結尾,重復使用了兩個“爭(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態和迫切的口吻。
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鷺,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著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
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后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只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
不然的話,她后來又怎么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確在詞人心里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態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后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擴展資料:《如夢令》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
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游之作。
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游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
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如夢令。
九、簡介李清照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
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
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清照簡介及著名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