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論劉邦的詩句都有哪些
1.《詠漢高祖》
(唐)王珪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人。
憶昔與項王,契闊時未伸。鴻門既薄蝕,滎陽亦蒙塵。
蟣虱生介胄,將卒多苦辛。爪牙驅信越,腹心謀張陳。
赫赫西楚國,化為丘與榛。
2.《沛宮》
(唐)胡曾
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興隆俊杰多。
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3.《項羽》
(宋)張耒
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4.《歷代傳授歌》
(宋)陳普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傳二世而已矣。
漢室龍興滅秦項,高祖劉邦赤帝子。
5.《觀懷素草書歌》
(唐) 貫休
張顛顛后顛非顛,直至懷素之顛始是顛。師不譚經不說禪,
筋力唯于草書朽。顛狂卻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鐵石畫兮墨須入,金尊竹葉數斗馀。半斜半傾山衲濕,
醉來把筆獰如虎。粉壁素屏不問主,亂拏亂抹無規矩。
羅剎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對漢高祖。
勢崩騰兮不可止,天機暗轉鋒铓里。閃電光邊霹靂飛,
古柏身中氵旱龍死。駭人心兮目眓瞁,頓人足兮神辟易。
乍如沙場大戰后,斷槍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
古病松枝掛鐵錫。月兔筆,天灶墨,斜鑿黃金側銼玉,
珊瑚枝長大束束。天馬驕獰不可勒,東卻西,南又北,
倒又起,斷復續。忽如鄂公喝住單雄信,
秦王肩上塔著棗木槊。懷素師,懷素師,
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靈。固宜須冷笑逸少,
爭得不心醉伯英。天臺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崢嶸。
或細微,仙衣半拆金線垂。或妍媚,桃花半紅公子醉。
我恐山為墨兮磨海水,天與筆兮書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與師不相識,一見此書空嘆息。伊昔張渭任華葉季良,
數子贈歌豈虛飾,所不足者渾未曾道著其神力。
石橋被燒燒,良玉土不蝕,錐畫沙兮印印泥。
世人世人爭得測,知師雄名在世間,明月清風有何極。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
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族。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
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后被封為漢王。后于楚漢戰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
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
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
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二、劉邦的故事
漢高祖劉邦,生于前256年,出身布衣,早年任亭長。
后響應陳勝,吳廣起義,自稱“沛公”,后先項羽入關,攻克咸陽,項羽怒,欲殺劉邦,劉邦巧赴鴻門宴,被封于巴蜀。養精蓄銳,拜韓信為帥,暗渡陳倉,反攻項羽,后經4年大戰,最后打敗項羽,項羽烏江自刎而亡。
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漢朝。 劉邦稱帝后,恢復和發展生產,并先后殺死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王,大封同姓王,鞏固政權。
劉邦死于前195年,時年62歲。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有關他的歷史故事可以去 觀看~。
三、求有關劉邦的簡介或有關他的文章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賞鑒 劉邦在戰勝項羽后,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
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部隊的協同作戰。
這些部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系;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于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后,如果這些部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
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部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后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這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于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
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云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
(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
“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
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并非同時并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并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
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于“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局面。
但是,正如風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
盡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綞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于劉邦這樣出身于『底屋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么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云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
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并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并非完全取決于他自己了。
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
可以說,他對于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
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于人定無法勝天,那么,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劉邦在戰勝項羽后,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他的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部隊的協同作戰。這些部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系;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于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項羽失敗后,如果這些部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部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后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
在這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于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
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
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筑,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么《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
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于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云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
四、關于寫評論劉邦的詩句都有哪些
亂世梟雄--劉邦 林河 自幼就有稱王志農家耕作手不抬混跡市井耍無賴卻有一幫兄弟在陳勝吳廣揭桿起諸侯割據兵馬疾沛縣舉兵反暴秦勢單力孤難為繼求賢若渴得張良征戰處處思民心后勤保障有蕭和安民撫民立招牌百姓擁戴兵馬壯從善如流局面開天下勇士稱項羽虛與周旋兄弟拜懷王彭城立會盟金蘭分路破秦關先入秦都關中王順民心勢如破竹開武關兵不血刃入秦都秋毫無犯封財庫還軍灞上鴻門宴五體投地可憐相真叫窩囊欲決戰時機未到圖霸業忍字當道受分封領漢中地燒棧道絕霸王疑得韓信如虎添翼修棧道暗渡陳倉拉鋸戰各有勝負劃鴻溝楚漢相安撕和約窮追項羽唱楚歌十面埋伏敵國滅猛將殺盡風煙消智臣貶黜挫豪杰極盡殘忍撫黎民大義大仁開漢室百年帝業抖一代梟雄威風。
五、描寫劉邦的詩詞、誰有
《詠漢高祖》唐:王珪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
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人。 憶昔與項王,契闊時未伸。
鴻門既薄蝕,滎陽亦蒙塵。 蟣虱生介胄,將卒多苦辛。
爪牙驅信越,腹心謀張陳。 赫赫西楚國,化為丘與榛。
2.《沛宮》 唐人:胡曾 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興隆俊杰多。 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3.《項羽》 宋人:張耒 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4.《歷代傳授歌》 宋人:陳普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傳二世而已矣。 漢室龍興滅秦項,高祖劉邦赤帝子。
5.《相和歌辭·胡無人行》 唐·李白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士三十萬, 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云龍風虎盡交回, 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無人,漢道昌, 陛下之壽三千霜。
但歌大風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胡無人,漢道昌。
擴展資料: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 秦時任沛縣泗水亭長,因釋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碭山中。
陳勝起事后不久,劉邦集合三千子弟響應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沛公, 不久投奔項梁,任碭郡長,被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灞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
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后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 擊敗項羽后, 統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于定陶泛水之陽 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后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 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
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
**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