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甲第的詩句
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登科后》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登第報家人》 董德元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故鄉若問登科事,便是當初老榜官。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
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湘,愁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鶴沖天·黃金榜上》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唐代詩人朱慶余,在臨考前給水部員外郎張籍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近試上張水部》探聽虛實:“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洞房花燭夜后,早晨要拜見公婆,精心梳妝,羞問夫婿,眉毛畫得深淺合不合時宜?此詩借新婚之后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
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余》:“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詩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慶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詩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敵萬金”表明對其才華的賞識。
“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晁沖之的《夜行》詩句 “晝夜不息,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 ”(《宋史·范仲淹傳》)
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二、關于指甲的詩句
只有染指甲的詩,單純說指甲的沒有吧。
女性染手指甲起源于唐代。唐代詩人張祐《彈箏》詩有云:“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云中。”其中“玉筍紅”,指的就是染過的嬌紅指甲。然而,真正用詩詞來描寫染指甲美的高手應該元末明初的詩人楊廉夫。
楊廉夫有一首專門詠染指甲的詩,寫得是酣暢盡致,詩云:“金鳳花開色更鮮,佳人染得指頭丹。彈箏亂落桃花瓣,把酒輕浮玳瑁斑。拂鏡火星流夜月,畫眉紅雨過春山。有時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點玉顏。”該詩除首句敘事平起外,句句都是形容美人嫣紅的指甲。他還寫過一律來歌詠紅指甲,自然也是寫得恰到好處:“金盤和露搗仙葩,解使纖纖玉有瑕。一點愁凝鸚鵡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嬌彈粉淚拋紅豆,輕掏花枝鏤絳霞。女伴相逢頻借問,幾番錯認守宮砂。”楊廉夫不但擅詩,其詞寫得也頗可點贊。他在一首詞中,這樣詠美人的紅指甲:“夜搗守宮金鳳芷,十尖盡換紅鴨嘴。一曲鼓瑤琴,數點桃花汛流水。”二四兩句把佳人嬌紅的美甲,描寫得淋漓生動,精警觀止。
過去,人們用的染甲材料,基本都是天然植物的花朵,常用的兩種是鳳仙花和指甲桃花。鳳仙花,在各地叫法不同,上述詩詞中的“金鳳”就是它的一個別名。“指甲桃”染甲的記載見于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我國民間女孩染指甲用的基本都是種在房前屋后的“指甲桃”。
三、詩名里帶甲字的詩詞有哪些
《甲第》
年代: 唐 作者: 曹鄴
游人未入門,花影出門前。
將軍來此住,十里無荒田。
《押兵甲發谷口寄諸公》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曉澗青青桂色孤,楚人隨玉上天衢。
水辭谷口山寒少,今日風頭校暖無?
《入宅三首(大歷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客居愧遷次,春酒漸多添。
花亞欲移竹,鳥窺新卷簾。衰年不敢恨,勝概欲相兼。
亂后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云暖麝香山。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宋玉歸州宅,云通白帝城。吾人淹老病,旅食豈才名。
峽口風常急,江流氣不平。只應與兒子,飄轉任浮生。
四、帶甲的成語
【案兵束甲】放下兵器,捆束鎧甲。
指停止作戰。【按兵束甲】按兵:軍隊停止行進。
甲:鎧甲,泛指武器裝備。止兵不前,捆起鎧甲。
指解除武裝,停戰言降。【按甲不出】使軍隊暫不行動,以待時機。
同“按甲不動”。【按甲不動】甲:鎧甲,古代戰士的護身衣,引申為甲士,借指軍隊。
使軍隊暫不行動,以待時機。【按甲寢兵】收拾起鎧甲武器。
比喻停止軍事行動。【按甲休兵】收拾起鎧甲武器。
比喻停止軍事行動。【案甲休兵】指停止戰事,休養士卒。
【被甲執銳】見“ 被3堅執銳 ”。【敗鱗殘甲】敗:毀壞。
殘敗零碎的鱗甲,比喻滿空飛舞的雪花。【倒戈棄甲】倒:顛倒,翻轉;棄:拋棄。
比喻放下武器認輸。【倒戈卸甲】倒:倒轉,翻轉;卸:解除。
比喻放下武器認輸。【丹黃甲乙】指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頂盔摜甲】戴上頭盔,披上戰甲。指全身武裝。
【丟盔撂甲】丟:拋;盔:作戰用的金屬帽;甲:作戰用的金屬防護衣。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情形。
【丟盔拋甲】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同“丟盔卸甲”。
【丟盔棄甲】盔、甲:頭盔和鎧甲。跑得連盔甲都丟了。
形容打敗仗后逃跑的狼狽相。【丟盔卸甲】形容吃了敗仗狼狽逃跑的景象。
【丹鉛甲乙】指點校書籍,評定次第。【風兵草甲】猶言草木皆兵。
【鳳毛龍甲】鳳的羽毛,龍的鱗甲。比喻珍貴之物。
【腹有鱗甲】鱗甲:比喻人多巧詐的心。比喻居心險惡,不可接近。
【腹中兵甲】兵甲:即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腹中裝有士兵。
比喻人有雄才謀略。【腹中甲兵】甲兵:穿著盔甲的士兵。
腹中裝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謀略。
【腹中鱗甲】鱗甲:比喻人多巧詐之心。比喻居心險惡。
【躬擐甲胄】指親自穿上鎧甲和頭盔。言長官坐鎮軍中親自指揮。
【櫜甲束兵】指脫去鎧甲,收起兵器。【貫甲提兵】貫甲:穿著盔甲;兵:兵器。
身穿盔甲,手持兵器。形容充滿殺氣的樣子。
【龜龍片甲】比喻無論巨細都搜羅進來的好東西。【裹糧坐甲】攜帶干糧,披甲而坐。
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擐甲操戈】擐:穿,套。
穿上鎧甲,手拿武器。形容全副武裝的樣子。
【擐甲揮戈】擐:穿,套。穿上鎧甲,手拿武器。
形容全副武裝的樣子。【擐甲披袍】擐:套;披:穿。
套上鎧甲,穿上戰袍。指做好戰斗準備。
【擐甲執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
指準備戰斗。【花甲之年】花甲: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
花:形容干支名號錯綜參差。指六十歲。
【擐甲執銳】擐:穿;銳:兵器。身披鎧甲,手拿武器。
指準備戰斗。【解兵釋甲】解:解除;釋:卸下。
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甲兵在胸】甲兵:鎧甲和兵器,泛指武器。比喻胸中富有韜略。
【甲第連天】甲第:富豪顯貴的宅第。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第連云】甲第:富豪顯貴的宅第。形容富豪顯貴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第星羅】甲第:富豪顯貴的高級宅第;星羅:象繁星一樣排列著。形容富貴人家的宅第極多。
【金戈鐵甲】比喻戰爭。也形容戰士持槍馳馬的雄姿。
同“金戈鐵馬”。【甲冠天下】甲冠:第一。
稱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無與倫比。
【卷甲倍道】卷起鎧甲,急速前進。【甲堅兵利】甲:盔甲;堅:堅固;兵:兵器;利:鋒利。
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比喻精銳部隊。
【解甲倒戈】指敵方戰士歸順,轉向攻擊。【解甲歸田】解:脫下;甲: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戰服。
脫下軍裝,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
【堅甲利兵】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形容精銳的部隊。
【堅甲厲兵】加固盔甲,磨礪武器。指作好戰斗準備。
【堅甲利刃】形容精銳的部隊。同“堅甲利兵”。
【積甲如山】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
同“積甲山齊”。【解甲釋兵】解:解除;釋:卸下。
放下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戰斗。
【卷甲束兵】卷起鎧甲,收起兵器。【積甲山齊】兵甲堆疊如山。
極言其多。【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
比喻不再戰斗。【卷甲韜戈】卷起鎧甲,收起武器。
指停止戰斗。【解甲休兵】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
比喻不再戰斗。【卷甲銜枚】指行軍時輕裝疾進,保持肅靜,以利奇襲。
【解甲休士】卸下盔甲讓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戰斗。
【甲乙丙丁】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順序或事物大概輪廓。
【解衣卸甲】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
比喻不再作戰。【晉陽之甲】指地方官吏因不滿朝廷而舉兵為興“晉陽之甲”。
【年登花甲】花甲:用干支紀年,指六十歲。年紀已到六十歲。
【牢甲利兵】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拋戈棄甲】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拋戈卸甲】丟掉武器,扔掉鎧甲。形容軍隊被打得狼狽逃竄的情形。
【片甲不存】一片鎧甲都沒保存下來。形容全軍復沒。
【片甲不歸】片:單,只;甲:鎧甲。形容全軍復沒。
【片甲不回】一個士兵也沒回來。形容全軍復沒。
【片甲不還】形容全軍復沒。同“片甲不回”。
【片甲不留】一片鎧甲都沒留下來。形容全軍復沒。
【被甲持兵】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被甲據鞍】形容武將年雖老而。
五、關于科甲的詩句
1、占定花間甲乙科(宋·方岳·《沁園春》)
2、且須寄語甲科人(宋·陳著·《鵲橋仙》)
3、五甲科名(宋·廖行之·《滿庭芳》)
4、甲乙三道科(唐·白居易·《和我年三首》)
5、當年高甲已登科(宋·釋從瑾·《頌古三十八首》)
6、子弟新登甲科(唐·杜牧·《春日言懷寄虢州李常侍十韻》)
7、青春登甲科(唐·岑參·《送許子擢第歸江寧拜親,因寄王大昌齡》)
8、果在甲科間(唐·劉駕·《送人登第東歸》)
9、甲科推令名(唐·韋應物·《送云陽鄒儒立少府侍奉還京師》)
10、早知三禮甲科名(唐·張籍·《寄陸渾趙明府》)
11、一士登甲科(唐·王建·《送薛蔓應舉》)
12、疇昔共科甲(宋·蘇洵·《和楊節推見贈》)
13、名世何曾在科甲(宋·薛嵎·《漁村雜詩十首再和前韻》)
14、朝遺甲乙科(唐·蕭穎士·《送張翚下第歸江東》)
15、甲科文比玉(唐·獨孤及·《送虞秀才擢第歸長沙》)
16、甲門才子鼎科人(唐·殷文圭·《賀同年第三人劉先輩咸辟命》)
17、甲科至公卿(宋·陳傅良·《送王南強赴紹興簽幕四首》)
18、無心中甲科(宋·仇遠·《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