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真正的大隱士在喧囂叢雜的紅塵之間也能修行悟道,簡簡單單的小隱士只有在荒蕪偏僻的小地方才能靜下心來修行。
出處:《中隱》
作者:唐代 白居易
原文節選: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不勞心與力,又免饑與寒。
釋義:出世與入世之爭,有為與無為之爭,禪宗的佛理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中的是內心清靜的本質,而不是出家在家的形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什么絕對的區隔。有時也是對自己處境的一種消解,一種自我解嘲罷了。只有這樣的自我合理化之后,心理也就不難受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在詩界有廣大教化主的稱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鄭,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嫗能解”的說法。
白居易早年積極從事政治改革,關懷民生,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詩歌創作不能離開現實,須取材于現實事件,反映時代的狀況,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繼杜甫之后實際派文學的重要領袖人物之一。
他晚年雖仍不改關懷民生之心,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而多時放意詩酒,作《醉吟先生傳》以自況。白居易與元稹齊名,號“元白”,元白兩人是文學革新運動的伙伴,分別作有《元氏長慶集》與《白氏長慶集》,稱為長慶體,又稱元和體。
晚年白居易又與劉禹錫唱和甚多,人稱為“劉白”。白居易因努力寫詩,曾自述或許有人認為他是“詩仙”或“詩魔”。唐宣宗曾褒白居易為“詩仙”,故人稱“敕封詩仙”,而李白是后世才由“謫仙人”,才由民間轉尊為“詩仙”。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隱》
二、大隱隱于市 小隱隱于野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閑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凈土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
一、出處
中國大隱形式的首創者——漢代的東方朔《據地歌》。
二、原文
漢·東方朔《據地歌》
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
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
三、譯文
我本清高之人,不幸淪落于俗世。無奈,只好在官府中過著隱居一樣的生活。看來廟堂之中也是能避世全身的,那么又何必象伯夷、叔齊那樣,一定要躲進深山老林,鉆進蓬門草舍呢?
四、賞析
這簡短的二十八字的歌吟,思想明確,感情真摯,語言平實,是東方朔大隱哲學的詩歌式自白。在朝廷間避世,隱身于區區郎官的地位而不求顯達,就是東方朔的“大隱”。
擴展資料
自古流傳很廣,如:“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等,都是說明: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
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于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體現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精神境界
1、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過隱居的生活。與世無爭,所以有人解甲歸田。這是小隱。
2、隱居在喧鬧的市井中,視他人與嘈雜于不聞不見,從而求得心境的寧靜,這是中隱。
3、在朝為官,面對塵世的污濁、傾軋,勾心斗角卻能保持清凈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悠然自得的生活,這才是歸隱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隱士,所以謂之“大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隱于野大隱于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據地歌
三、大隱隱于市這句話出自哪里
呵呵,我來說一下吧:“大隱隱于市”這句話自古流傳很廣,有很多版本,如:“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等,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于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升華所在。
至于這句話的出處,我想是句俗語,古已有之,所以要追究是哪一個人最先說的,恐怕不易。不過從白話意義上說我想可能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作《中隱》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歸納出來。
你可以讀一下: 白居易《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
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
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