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距離產生美的美文
美,距離的憂傷
從倉頡造字開始,中國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僅融會了字的靈動美觀,更糅合進了字的喜怒哀樂。一個字是一幅圖畫,那么一個詞便是視感極強的世界了。比如“距離”,透過這復雜的橫橫豎豎,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氣的氤氳上行,伴隨著古典的美感漸行漸遠,若即若離,忽明忽暗。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古典美正是構建在距離上的亭臺池榭。我們大可想象,這距離是“君住長江頭,妾住長江尾”的相遠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離更加遙遠的門第觀念與等級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與“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嘆息。
有人說“詩是痛苦的結晶”,而文學則爆發于強烈的情感,而距離則是橫亙在現實與美之間的通途。而當今這信息高速發達的社會卻大大縮短了本應天水相隔的距離。手機,網絡隨時將信息迅速傳遞,火車飛機將相愛的人立刻送到對方身邊,網絡上各種體驗讓愛情、閱讀這本應嚴肅而投入的內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讓本應結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塊壘并非用酒或詩澆灌,而是自行崩潰,永遠不再。
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強烈的情感,沒有了尖銳的鋒芒,所有人都是鵝卵石,在互相促進更為圓滑中失去了古典美麗,只留下現代的憂傷。
沒有了征人送行,又怎會有為良人縫寒衣的怨婦在七月流火中的嘆息?沒有了君臣相隔,怎會有“文死諫,武死戰”的激昂正氣和《出師表》的赤子忠心?沒有了父親去無所侍的小兒女“清輝之臂”的月下守望,沒有了朋友遠離塞外風寒的痛苦,又怎會有一出出《陽關三疊》,一枝枝折柳贈別,一漣漣十里長亭的淚,一句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說:“由山脈相隔的遙遠是一種絕望,由水道相通的遙遠是一種憂傷”,現代剝離了“山脈”,“水道”,黯淡了“遙遠”,“憂傷”,在文學與美的領域,我們只能淡淡絕望點點悲哀,愿距離還在,人情還在,美,還在。
守望遙遠?我們的天堂
月是古人的家鄉,是知己的思念。那種遙遠到無可觸及的神圣光暈,幻化成詩人筆下的魂靈,口中的吟詠。東坡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阿姆斯特朗帶走了人們的月。那個印在沙丘灰塵上的腳印,讓李太白的月下獨酌成為歷史,或許人類已經擺脫了幾何時的愚昧,距離已經不是往日那般遙遠,然而那枚掛在蒼穹灼灼發光的玉盤已經褪色,是古人的距離,生出那枚曾經的月亮彎彎。
我是那樣討厭近距離,近在咫尺的夢想,我不要。當在酷暑里揮汗如雨時,夢幻中的象牙塔是我惟一的支點。我想象它的宏偉宛若天堂。盡管每個人都會有現實的一面,然而我堅信遙遠生距離,距離生美。無可企及構出理想的神圣。張開五指,刺眼的光折射出天堂的模樣,我獨自守望。理想是寶石一般的晶瑩透亮。遙遠觀望,它是我的天堂。我喜歡失真的美,就像古人的月亮。
無意中想起了海子,那個傳說中始終憤世嫉俗的詩人。當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成為希臘神話一般的虛幻時,海子無言了。在他的眼睛里,整個世界,遠看是伊甸園盛開的美麗花朵,近看才知這個世界給他的失望。大海留不住他,春天也留不住他,詩歌的翅膀折斷了,只剩下山海關的鐵輪隆隆而過,海子的靈魂伴隨伸向遠方的鐵軌通向了天堂。有人問,到底是什么傷了他,傷了這個時代的詩人,人們也許不明白,因為自己置身這個世界,未曾遠觀它的美好。文人與世俗的距離永遠太大,反差太大。在海子焚燒詩集的熊熊火焰里,盛開了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世界。這距離是悲劇,是文學女神的眼神。遠望與近觀的世界讓海子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完成了本質上的蛻變。我想,仍然堅持遠觀世俗的海子永遠幸福。
這就是距離的美感。永遠置身在紛亂的世界,這讓人類開始麻木,甚至開始淡忘遠觀時那種令人窒息的美感。當努力構建所謂的“美麗人生”時,人類是否忘記了那份遙遠的守望,忘記了兒時曾經的天堂,忘記了古詩中月亮的眼淚,忘記了希臘神話里揮著翅膀的安琪兒?科學的發展放松了人類最后的一根敏銳的神經,一切詩意消失殆盡,只剩下世俗世界的繁華汩汩流淌。
看看天邊的月,看看風流千古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守望那份曾經有著“蠻荒文明”年代屬于人文精神的真實,看遙遠帶給我們的令人窒息的美,詩歌、散文、楚辭會滋潤這個時代的麻木,遙遠的美好讓我們重新點燃希望的神話,精神之船重新起航。
守望遙遠,守望天邊只屬于我們的永恒……
二、“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從哪個典故出來的
一般認為這句話沒有典故,就是一個美學上論斷.也有觀點認為:“距離產生美”源自馬克思致夫人燕妮的一封信:原信中一件文字是這樣敘述的:“暫時的別離是有益的,因為經常的接觸會顯得單調,從而使事物間的差別消失.甚至寶塔在近處也顯得不那么高,而日常生活瑣事若接觸密了就會過度地脹大.”但是這距離并非是空洞的、長遠的、可以丈量的,他是有深度的、有默契的、有牽掛的、心靈上還有碰撞的火花.僅管如信中所說,經常的接觸會顯得單調,繁瑣,但這似乎使親密的關系更能深入地培養之間的默契和加深對對方的了解,以致于去磨合、接受與適應.我認同第一種觀點,它就是一個美學論斷,談不上典故.。
三、【作文:距離產生美】
“凌晨四點起來,發現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這樣寫道,海棠本來便是日夜開放,為何凌晨四點起來便可以產生到別樣的美感呢?那便是因為白天里海棠花徹底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埋著頭,或學習,或工作,那近在咫尺的美卻悄然溜遠.而當我們退一步,保留那與海棠花的距離,便會如川端康成一般領略到不一樣的美麗. 距離為何產生美呢?大概是由于距離讓人可以宏觀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離帶來了未知的神秘,引發了人們的美好幻想. 在美國登月之前,中國早已流傳著嫦娥奔月等關于月亮的美麗的傳說.然而,當宇航員帶回來幾塊冰冷的石頭,發回幾幅月球“滿目瘡痍”的圖片,童話、傳說便不復存在了.從此,人們說起月亮,腦海中只會浮現出一個荒涼的大球,而不再有玉兔,廣寒宮與吳剛了. 遠觀月亮,人們產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觀月球,人們得到的卻只有幾塊冰冷的石頭.這便是距離的奇妙作用吧. 那么在我們的生活中又如何去退出來去體會被忽略的美呢? 人是不可能說突然集體移民月球,在月球遠望家園.然后去感受什么不同的美麗.此處距離便是心靈的距離.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的心靈總被功名利祿緊緊裹住,以致無法體會身邊的美.所以我們要與功利保持距離. 當我們不再為考試的分數而學習時,我們會發現書本中的知識是如此有趣;當我們放慢上班、上學的腳步時,你會發現街邊蒼翠的大樹多么富有活力.生活中處處皆詩意.人們缺乏的便是適宜的距離. 當我們的心靈得以解放,保持與外物的距離,我們會發現天空,是給了我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載著萬物的地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讓我們退一步,保持適宜的距離,身邊的美好就會紛紛呈現.。
四、距離產生美作文
對于距離產生美,我是從來都不覺得的。
我認為朋友就是應該保持聯系,才會使我們的關系越來越好。可是,就在今年,我卻覺得并不是這樣。
今年上半年,也就是高二下學期,我們班轉來了一個新同學。這個新同學非常的男孩子氣,發型象,走路姿勢象,連衣著打扮也是。
就在她剛轉進我們班沒幾天,我們班就開始編位子。我碰巧與這位新同學做同桌。
剛開始與她做同桌覺得沒什么好與不好,反正每天都是這樣過來的。后來熟了一些,關系也就還好了。
她就與我談談她家里的事或者是她為什么轉校的事。我覺得她這個人還可以,就也把她當朋友看待。
后來調位子,我們調開了。關系維持的還可以。
我有一朋友(跟她坐的蠻近的)就私下跟我說她太愛占別人的便宜。我開始還不怎么覺得,后來越觀察越覺得是這樣。
下半年,分班了,我和她還有我的一個好朋友分在同一個班。我們原來班的幾個都做在一起。
她與我只隔一個走廊,我與我的好朋友做同桌。她覺得我們已經很熟了,便總是做一些讓人覺得過分的事。
重點是她自己還不覺得。 比如說,我同桌買一大包餐巾紙,她知道了。
就總是向我同桌借,等我同桌的用完了,她自己也不買。我同桌再買時她又借。
我同桌手不了了,就不給她借,結果她下課后直接拿走我同桌的紙,同桌叫她還她還不肯。后來,我又買了,她還是這樣,我又不能因為這就不買紙(我自己動不動患感冒)。
買東西吃也是這樣,我們買的東西她總是搶先吃。有時根本就不還給我們。
而她自己買東西時,卻一個人獨自吃(不是說我們非得要她還),她德行未免也太差了些吧? 算了,還有好多都不想說。 只覺得遠距離和她玩時,還可以。
接觸太長時間或是玩的太好都不行,對于她而言。 所以對她,我只能說距離產生美。
五、為什么說距離產生美
一般人以為這"距離"是可用尺子量出的實際長短,這是個誤解. 審美意義的"距離"是指心理距離,即與"實用"的距離.與人本能(吃喝\性欲)需要的距離. 舉例說明: 在桂林往陽朔的游船上,游客面對兩岸奇峰驚嘆道:"太美了!"有一個人說;"有什么美,那山上沒多少土,長不出糧食." 又一例,妻子對丈夫說,"昨天,樓上小李給他老婆買了一枝玫瑰,花了十塊錢."丈夫說:"十塊錢?要是買大蔥半個月也吃不完吶!"這就是與"實用"靠得太近了,不會感到口腹之外的美.不會感到夫妻除滿足性欲之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