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無心的詩句
天可補,海可填,山可移,此情既往,不可復追
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情不知緣何所起,亦不知結局所終
寒玉本無心,奈何總深情
蒼茫大地一劍盡挽破,何處繁華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壺掩寂寞,縱使他人空笑我。
任他凡事清濁,為你一笑間輪回甘墮。
寄君一曲,不問曲終人聚散。
誰將煙焚散,散了縱橫的牽絆。
聽弦斷,斷那三千癡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相忘誰先忘,傾國是故國。泠泠不肯彈,蹁躚影驚鴻。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樓,上有傾城傾國之舞袖。
待浮花浪蕊俱盡,伴君幽獨。
一朝春去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靜水流深,滄笙踏歌;三生陰晴圓缺,一朝悲歡離合。
燈火星星,人聲杳杳,歌不盡亂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過去,回不了當初。
烏云蔽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蝴蝶很美,終究蝴蝶飛不過滄海。
終于為那一身江南煙雨覆了天下,容華謝后,不過一場,山河永寂。
風華是一指流砂,蒼老是一段年華。
山河拱手,為君一笑
幾段唏噓幾世悲歡
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二、形容不思進取,無心向上的古詩詞有哪些
1.顏真卿《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2.《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3.杜牧《阿房宮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4.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其實LL說《題臨安邸》沒有表現無心向上不思進取之意,我覺得還是不太贊同,詩人是通過描寫南宋政府這種只求茍安的狀態來體現出全詩的主題,我上面選的,除了第一首是勸誡類型以外,其他的都是有和這首詩相似的表達。
三、描述無心之人的詩句
聰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謙. □富貴,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災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漸也. □只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于禍.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惡,當不得一個悔字. □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根做人.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時須住.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寬.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潔冰清,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書有末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唐荊川云:“須要刻刻檢點自家病痛,蓋所惡于人許多病痛處,若真知反己,則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慮危,處治思亂. □事事難上難,舉足常虞失墜.件件想一想,渾身都是過差. □怒宜實力消融,過要細心檢點.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邵康節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有味.”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呂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后動有成,事可久.蓋群情多暗于遠識,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壞之,雖有良法,胡成胡久?”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劉念臺云:“學者遇事不能應,總是此心受病處.只有煉心法,更無煉事法.煉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靜工夫得力處.”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論人當節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陸 游 此詩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原理.學習書本知識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唐) 李 賀 詩中嘲諷了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的文章毫無用處,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那種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毫無意義.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 (清) 梁啟超 此詩說明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則阻礙事物的發展.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唐) 羅 隱 香州長徑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 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唐) 陸龜蒙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 自居易 這組詩包含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只停留在現象上,認識就會流于膚淺和片面.前兩首說明,吳王夫差窮奢極侈的本性注定其必然亡國,把吳亡歸罪或歸功于西施的認識,是片面膚淺、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說明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偽,就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 吾聞池中魚,不識海水深. 吾聞桑下女,不識華堂陰.。
四、形容無心的句子
就像花開總要花謝
相聚終會有離別
誰的出現可以點亮一切
誰的離去頃刻天崩地裂
言猶在耳已是解不開的心結
執迷不悟終是一場浩劫
看不透的是那花開花謝
放不開的只是當初無心之孽
你說江湖難斷真假
我笑癡人執醉天涯
明知情深不過指間沙
誰悔昨日決絕斷牽掛
我說人生一念之差
你笑何必陌路狂花
深知此情此生無緣法
漫天彩霞何故驀然淚灑
早知今日陌路天涯
傾盡此生福緣只求不識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