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文中教書育人的句子有哪些
1、“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禮記》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元代.馬致遠
3、“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論語十則》
4、“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陶行知
5、“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陶行知
6、“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馬卡連柯
教書育人心得體會:
1、中國古人講求“在其位,謀其政”,美國作家愛默生認為“責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價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居于最高的地位”。
2、唐朝人韓愈將“師者”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層次宿求上。對于本人來講,教書育人是太陽底下最為光榮神圣的職業,屬于“快樂大本營”的范疇。
3、記得費孝通先生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雙腳踏過的地方都散發著玫瑰的芬芳。《紅樓夢》中有警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桃紅又是一年春。
4、韓非子講得好: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如今也貶義褒用,被詮釋為愛崗敬業,失卻青春歲月的同時,收獲責任意識。
二、詩句形容教師教書育人的辦法有哪些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處】:(唐代 李商隱《無題》)
【譯文】: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這應該是人們最常用的一句了,贊揚老師的奉獻精神,像春蠶吐絲一樣,毫無保留,把一切都獻給了人類;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出處】:(清代 龔自珍《己亥雜詩》)
【譯文】: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是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這一句依然是贊美老師的奉獻精神,但在內涵上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更進一層,即使鮮花隕落,生命終止,也是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也要貢獻最后一分心力。
3、“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出處】:(清代 鄭燮《新竹》)
【譯文】:新生的竹子能夠超過舊有的竹子,完全是憑仗老竹的催生與滋養。
這一句既暗合了韓愈《師說》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一理念,又同時表明,新一代的成長壯大,全靠老師的教育培養,既贊美了老師的奉獻精神,又贊美了老師博大的胸懷,更突出了老師存在的重要性。
4、“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出處】:(唐 杜甫《春夜喜雨》)
【譯文】: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落下,無聲的滋潤著春天萬物。
這一句重在贊美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也體現了老師本身的素養和對學生的關愛,言傳身教,默默關懷,悉心感化,大愛無聲。
5、“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出處】:(唐 白居易《奉和令公綠野堂種花》)
【譯文】:裴令公的桃李學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著再在門前屋后種花呢。
詩中運用借代的手法,以桃李代學生,通過寫裴度房子不用種花就占盡了萬物的精華(房子顯眼氣派),表現了對一個老師桃李滿天下芳名遠播的贊美。這一句對老師的贊美之語,從別于以上幾句詩的角度,對老師弟子眾多進行贊美,可以說別具一格,同時也適用于很多老師。
三、用詩句形容教師
無題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四、關于教師節的漢語英語詩歌
一年一度,
春風秋雨,
我們又迎來了
教師節。
此刻,親愛的老師們,
你們在想些什么?
也許,你們還在思考,
明天的那堂課,
怎樣才能講的透徹明白;
也許,你們還在盤算,
班里的計劃,
怎樣才能訂得全面周詳。
呵,也許,
你們什么都沒有想,
教書育人
是你們的天職,
埋頭苦干
早已是便飯家常。
我們
不能獻上一份厚禮,
親愛的老師,
就請接受我們
這一篇誠摯的詩章。
我們,
是中山職中的學生,
我們
深深地感受到,
這里,
是一座鑄造人才的大課堂。
只因為,這里有一個
團結能干的教師集體,
你們出色的成績,
早已受到社會的頌揚。
清晨,
當黃圃江染上第一線霞彩,
我們老師的身影,
已出現在校園的長廊;
深夜,
當尖峰山停息了最后一聲鳥鳴,
我們老師的身影,
還伴隨著淡淡的燈光。
一天一天,
一年一年,
你們皺紋伸展,
你們鬢發添霜,
可是,你們的心,
還是那樣的年輕活潑,
永遠不知疲倦,
揚帆遠航。
再過幾年,十幾年,
當我們已經建功立業,
手捧著證書、金牌、獎狀,
我們一定不會忘記,
是誰為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
引導我們追求理想之光。
到那個時候,
我們一定回到職中母校,
向親愛的老師們,
獻上更新更美的詩章。
五、求形容教師責任的成語比如、教書育人
悔人不倦 廢寢忘食 埋頭苦干 兢兢業業 盡心盡力 一絲不茍 文思敏捷 聰明過人 青出于藍 一鳴驚人 桃李爭妍 后繼有人 默默無聞 孜孜不倦 德才兼備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 循循善誘 潛移默化 和藹可親 無微不至 勤勤懇懇 良師益友 桃李芬芳 教導有方 辛勤勞碌 教無常師 良師益友 能者為師 青出于藍 師道尊嚴 研桑心計 一字之師 尊師重道 春風化雨 嘔心瀝血 蠟炬成灰淚始干 循循善誘 誨人不倦 桃李滿天下 桃李滿門 先圣先師 良工心苦 門墻桃李 良師出高徒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桃李天下、師恩似海、誨人不倦,良師益友 教無常師 良師益友 能者為師 青出于藍 師道尊嚴 研桑心計 一字之師 尊師重道 春風化雨 嘔心瀝血 蠟炬成灰淚始干 循循善誘 誨人不倦 桃李滿天下 桃李滿門 先圣先師 良工心苦 門墻桃李 良師出高徒 鞠躬盡瘁 誨人不倦 良師益友 師道尊嚴 教導有方 默默無聞 孜孜不倦 德才兼備 辛勤勞碌 這個也不錯: 您博學多識,像亙古流傳的星光大道,引領我們探索科學的密境。
(物理老師) 你慷慨激昂,像妙語連珠的散文詩篇,帶領我們挖掘靈感領域。(語文老師) 您妙語連珠,像接連不斷的知識階梯,引領我們步入文學的殿堂。
(語文老師) 你懷才于心,像縱橫世界的探測神眼,引領我們飽覽無邊河川。 (地理老師) 你才思縝密,像源源不斷的數學江流,啟發我們拓展不盡奧秘 。
(地理老師) 你上天下地,像源源不斷的汩汩小溪,引領我們飛向浩瀚的宇宙。(地理老師) 你循循善誘,像層層演變的進化歷程,指引我們探索無窮奧秘。
(生物老師) 你深入淺出,有永不浩竭的高深智慧,指引我們永攀科學顛峰。(數學老師) 你靈活多變,像奇妙活潑的英文字母,帶領我們走進無限國度。
(英語老師)。
六、傳授知識,教書育人的古文名言
一、關于教書育人
1.“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禮記》
2.“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陶行知
3.“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陶行知
4.“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陶行知
5.“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
6.“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陶行知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
——馬卡連柯
8.“我確實相信: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著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分強調單純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教育的損害.”
——愛因斯坦
9.“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