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貪嗔癡”出自哪一首詩詞
出自:《顯元歌》,是宋朝著名文學家釋印肅的代表作品之一。
不識本家元寶貝,汩沒緣塵生死快。
阿賴耶識藏無明,十八界纏繒網蓋。
貪嗔癡,常在在,
心鏡空花分內外。不知四大假成軀,
妄執六塵增渴愛。迷此心,
有三界,大地茫茫誰曉解。
依師戒定學看經,聞通真空即生怪。
世間物,無不壞,
唯獨法身鎮長在。毛吞巨海有誰知,
芥納須彌實奇最。本無外,
亦非內,心法無形無可對。
假施七寶滿三千,道眼未開心不會。
莫說知,休談解,
自驪珠,不著買。
用無盡處示眾生,識不破人還□□。
聽語言,為教誨,
不脫聲聞生進退。剎那一念入魔群,
萬動虛招無間罪。本無傳,
莫求解,祗這靈光終不昧。
大無邊表細無塵,圓覺一輪如意袋。
二、什么是貪、嗔
貪,是一種染著的心理。
所謂染著,就是對自己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貪的表現形式很多,吝嗇就是其中之一,貪財的人,不但舍不得將錢財與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
驕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戀的人,往往特別貪執自己的長處,覺得高人一等。諂曲還是其中之一,因為貪著別人的財富地位,就去溜須拍馬,阿諛奉承。
嗔,是對自己討厭的對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現形式。有因厭惡產生的嗔恨,有因嫉妒產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產生的嗔恨。
癡,是愚癡,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及解脫之道,都屬于愚癡的表現。貪、嗔、癡在佛教中被稱為“三毒”,即三種危害心靈健康的病毒。
三、請具體解釋“貪、嗔、癡”是什么意思
佛教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一般修行人要戒十 惡而修十善。十種惡業反過來叫十善業。
所謂十惡業指:身三業、意三 業、口四業。身三業包括殺、盜、淫。
口四業指妄語、兩舌、惡口、綺 語。意三業指貪、嗔、癡(無明)。
你所問的貪、嗔、癡是三意業內容。 所謂“貪”指“心理貪財、貪名聲、貪權勢、貪淫欲、甚至貪睡覺等都 是貪。
明明睡八個鐘頭夠了,卻偏偏要睡十個鐘頭,十個鐘頭剛睡起來 不久,又去睡一下,這也是貪。貪主要是淫欲。
十方世界的三世眾生都 是這樣,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遠離,那是斷五下分結以后的事了。 第二個意業我們稱為嗔恚,動不動就發怒。
我們剛剛講過,有的人發怒 ,拍桌子摔東西,乃至拿刀子殺人。有的人發怒時皮笑肉不笑,不動聲 色,你根本不知道他在生氣:怒在心里,而且恨得很深,發起嗔恨心, 暗地里算計。
嗔恚心最不好,經里有說:‘嗔火能燒功德林’。 功德林 是一棵棵種植,好不容易種成一片樹林叫功德林。
但嗔火一發,全部燒 光了。還有,嗔心會斷念佛人與眾生的法緣,是大乘行者修行上的大忌, 其罪甚大,遠過于貪欲之罪。
嗔恨之后還有一個稱之為無明--不明白事相。無明有很多層次,淺深不 同,約略而言,有三種,一般多指見惑、思惑。
至于塵沙惑要到佛地才 斷盡。這里講的無明叫愚癡,‘要得善果,應當行善’、‘要得解脫, 應當修行’、‘要想開悟,應當參禪’、‘要想入實相念佛,應當體究 念佛’。
也就是說,在世出世間法上多種修行方法,如何去辨別他,要有智慧。 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邊數呼吸,要求開悟。
或一天到晚坐在那邊念佛號, 不去參究什么是自性彌陀,而要入實相念佛,這是不可能的:一天到晚 大吃大喝說‘要開悟,要解脫’,不可能的,這叫愚癡。” (摘自蕭平實居士的《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