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首和揚子江有關的詩歌
揚子江船夫曲
--------------------------------------------------------------------------------
作者:余光中
——用四川音朗誦
我在揚子江的岸邊歌唱,
歌聲響遍了岸的兩旁。
我抬起頭來看一看東方,
初升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嗨呦,嗨呦,
初生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順風時扯一張白帆,
把風兒裝得滿滿;
上水來拉一根鐵鏈,
把船兒背上青天!
嗨呦,嗨呦,
把船兒背上青天!
微笑的水面象一床搖籃,
水面的和風是母親的手。
瘋狂的浪頭是一群野獸,
拿船兒馱起就走!
嗨呦,嗨呦,
拿船兒馱起就走!
一輩子在水上流浪,
我的家就是寬廣:
早飯在敘府吃過,
晚飯到巴縣再講!
嗨呦,嗨呦,
晚飯到巴縣再講!
我在揚子江的岸邊歌唱,
歌聲響遍了岸的兩旁。
我抬起頭來看一看東方,
初升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嗨呦,嗨呦,
初升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這兩首詩的不同點是什么
送別詩大多憂傷感懷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淮上與友人別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詩是有區別的,是不一樣的。
.. 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這首詩既寫分別,又寫送別,前兩句即景抒情;揚子江頭,楊柳青青,楊花飛舞,這迷人春色卻讓詩人愁緒滿懷。是啊,在這江南春濃的美好時節,卻不得不與摯友握別,從此天各一方,揭旅天涯,后會無期,這怎能不使人愁腸百結,黯然神傷呢?兩句中“揚(子)”、“楊(柳)”、“楊(花)”同音字的重疊,使人于音韻纏綿中感受到一詠三嘆的沉重與傷感。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
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
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的名作。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隱 【作品】:夜雨寄北 【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
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
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著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于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著急切的心情問我何日是歸期,那么,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于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自己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并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含蓄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
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
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為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凄涼。
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么,“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
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著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里行間流露著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
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昵之情態。
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這是多么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著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 傳情莫過于語言,“言為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
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這是因為“巴山夜雨”給詩人的感受是非常復雜深沉的,是最凝煉的景語,又是最深切的情語,既寫景,又抒情,是情景交融的詩的意境。在這首詩中如此使用,就非常含蓄,引人聯想,別具一格。
? 這首詩,前兩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楊子江頭楊柳春朗讀詩句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