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古詩句可以表達看透愛情,看透紅塵《古詩》
1、進太宗 唐代:徐惠 朝來臨鏡臺,妝罷暫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譯文 一清早我就對鏡梳妝,妝成后卻又忍不住猶豫徘徊。
古人千金才買美人一笑,陛下一紙詔書就能把我召來嗎? 2、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花的香氣,花兒已凋落殆盡。日頭已經升的老高,我卻懶得來梳妝。
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已經完結。想要傾訴自己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聽說雙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雙溪蚱蜢般的小船,載不動我許多的憂愁。
3、白頭吟 兩漢:卓文君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凄凄,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裊裊,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譯文 愛情應該像山上的雪一般純潔,像云間月亮一樣光明。 聽說你懷有二心,所以來與你決裂。
今日猶如最后的聚會,明日便將分手溝頭。 我緩緩的移動腳步沿溝走去,過去的生活宛如溝水東流,一去不返。
當初我毅然離家隨君遠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 滿以為嫁了一個情意專心的稱心郎,可以相愛到老永遠幸福了。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波可愛。 男子應當以情意為重,失去了真誠的愛情是任何錢財珍寶都無法補償的。
4、怨情 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顰 一作:蹙)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譯文 美人兒卷起珠簾一直等待,一直坐著把雙眉緊緊鎖閉。 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不知道她是恨人還是恨己。
5、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代: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守著窗兒 一作:守著窗兒) 譯文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
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
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二、有沒有些看透紅塵的詩句或者白話文
秋風詞 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竹枝詞 劉禹錫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錦瑟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暮秋獨游曲江李商隱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寄人 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贈婢 崔郊
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寄李億員外 魚玄機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長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人愁。舊情懷,消不盡,幾時休。
三、看破紅塵的句子
紅塵是由兩個字組成:紅與塵。
紅色是傳統中國的最愛,新年佳節或是一般喜慶都少不了以紅色掛彩。紅色代表世間的種種誘惑,象征著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經過源遠文化意識熏陶,紅色已涵蓋了世間的特色,紅色即是世間。
說到“塵”,我們即想起塵埃污濁。 西方容許穿著鞋子進入宗教場所,如猶太基督教堂。
反觀在東方的傳統風俗里,每個人在進入屋子廟宇都必須先把鞋脫掉,不把鞋底的塵埃帶進;以佛教的教義則是不把自己的煩惱帶入別人的家庭或是神圣的廟宇。 誠然,看破紅塵的真正意義就是知道、明了、體悟世間的實相。
佛教認為我們是不可能在世間滿足自己的追求與欲望。裟婆世界的本質是不圓滿,是苦的;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有情與無情終逃不掉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的命運。
當我們深入了解無常現象,我們亦然體悟“無我”乃是一切萬物的實相。這有別于西方傳統的知識與信仰認知,如猶太基督教認為我們的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佛教認為看破紅塵是洞悉與體悟世間的實相,而要追求永恒的悅樂則應該要看破紅塵;看破紅塵不是冷漠無情,六親不認,而是在知性上體悟世間的本質:苦dukkha、無常anicca、無我anatta;在情感上不因執著而生起煩惱。 可以看破紅塵,但需珍惜生命。
因為能活著當下,無論貧賤富貴,都是一種體驗。能體驗人生百味,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四、有沒有表達自己看破紅塵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意思: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那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涵義: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首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出處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于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墻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里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后,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于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并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后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并傳了衣缽給他。然后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于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后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