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寫的關于思鄉的詩
《春望》年代: 唐 作者: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恨別》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洛城一別四千里,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閣夜》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日暮》年代: 唐 作者: 杜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月夜憶舍弟》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絕句二首·其二》年代: 唐 作者: 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春遠》年代: 唐 作者: 杜甫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數有關中亂,何曾劍外清。
故鄉歸不得,地入亞夫營。《歸雁》年代: 唐 作者: 杜甫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
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二、10個杜甫的思鄉詩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小至
作者: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
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
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
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
直欲數秋毫。
三、杜甫思鄉的詩句是
杜甫——《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月夜憶舍弟》
【內容】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于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于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四、杜甫的詩句有哪些
杜甫——《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月夜憶舍弟》 【內容】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