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云寺的總體布局是怎樣的
慈云寺南北長140米,東西寬40米,總面積約5600平方米。
總體布局為三進院落,以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釋伽殿、毗廬殿為主體建筑。進入山門之后,金剛殿有“敕賜慈云寺”匾額。
第一進院落主殿為大雄寶殿,高懸兩塊巨匾:一是慈樁的“英靈千古”;一是光緒的“山河閑氣”。 此二匾系1900年八國聯軍人侵北京,慈禧和光緒離京西逃路經天鎮縣慈云寺時所書。
大殿之前兩側建有鐘樓和鼓樓各一,為元代所建,呈圓型尖頂。它結合了游牧民族圓頂帳篷的特點,又融合了漢民族飛檐突脊的風格,在我國寺廟中實屬罕見。
第二進院落正殿為釋伽殿,佛像已全部被毀,惟存壁畫100多平方米,內容有天龍八部的故事。 天龍八部為佛教八大護法神:①天眾(天神),②龍眾(龍王),③夜叉(藥叉),④乾闥婆(樂神),⑤緊那羅(歌神),⑥迦樓羅(鳥神),⑦阿修羅(惡神),⑧摩喉邏迦(蟒神)。
八部以天眾和龍眾之神為數眾多,故稱天龍八部。 第三進院落主殿為毗廬殿,建筑在1。
2米的高臺階上,殿寬23。5米,深11。
5米,高15米,面積為270平方米。殿之東側為方丈室和東齋堂,西側為法師寮和西禪堂。
慈云寺規模宏大,布局嚴謹,造型精巧,層次分明。各殿堂有雕塑佛像60余尊,銅鑄佛像480余尊。
明清時期,香火旺盛,游人如織,暮鼓晨鐘,遠近聞名,號稱“關北巨剎”。 “**”中,寺廟破壞嚴重,佛像蕩然無存。
目前正在逐漸修復中。
二、四年級慈云寺作文400字
游覽慈云寺
十月份,舉國上下普天同慶,用不同的方式慶祝建國六十四周年。我隨爸爸、媽媽、游覽了龍臺鄉慈云寺。
那天是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秋高氣爽,天空格外晴朗,爸爸開著車,沿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鄉村道路緩緩行駛。沿途高山峻嶺,樹木疊翠,層林盡染,潺潺小溪穿流不息,路旁野花爭艷,青杠葉、紫穗槐萬紫千紅。山坡牛羊成群,騾嘶馬叫,放牧人員炊煙四起,燒烤洋芋的濃香味使人胃口大開。我們將車停在溪邊草灘上,與放牧人員共同吃著自帶的午餐,伙吃他們皮焦瓤生的洋芋。我情不自禁的吟起“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說是古往今來對大自然的真實寫照。
休息片刻,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徒步沿著石梯到達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慈云寺。這座按傳統風格建造的三層樓閣雕梁畫棟,在在懸崖峭壁的陪襯下,顯得非常壯觀,雕塑的佛像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神情千姿百態,盡情享受著信徒的“祭祀”和人間“香火”。
下午六時許,我們又隨著觀光旅者來到上河峪“農家樂飯莊”共進晚餐,清燉魚、大盤雞、涼拌蕨菜、洋芋絲、蕎面油餅、牛肉面,飯菜全是龍臺鄉土特色的“山珍海味”,使人大飽口福。
晚餐之后,又在鄉政府逗留了片刻,便驅車從沙洋坪翻山越嶺,沿老君山亂石峽回到了溫馨的家,非常開心的度過了慈云寺旅游之行。
三、四年級慈云寺作文400字
游覽慈云寺十月份,舉國上下普天同慶,用不同的方式慶祝建國六十四周年。
我隨爸爸、媽媽、游覽了龍臺鄉慈云寺。那天是農歷八月二十七日,秋高氣爽,天空格外晴朗,爸爸開著車,沿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鄉村道路緩緩行駛。
沿途高山峻嶺,樹木疊翠,層林盡染,潺潺小溪穿流不息,路旁野花爭艷,青杠葉、紫穗槐萬紫千紅。山坡牛羊成群,騾嘶馬叫,放牧人員炊煙四起,燒烤洋芋的濃香味使人胃口大開。
我們將車停在溪邊草灘上,與放牧人員共同吃著自帶的午餐,伙吃他們皮焦瓤生的洋芋。我情不自禁的吟起“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
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說是古往今來對大自然的真實寫照。休息片刻,我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徒步沿著石梯到達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慈云寺。
這座按傳統風格建造的三層樓閣雕梁畫棟,在在懸崖峭壁的陪襯下,顯得非常壯觀,雕塑的佛像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神情千姿百態,盡情享受著信徒的“祭祀”和人間“香火”。下午六時許,我們又隨著觀光旅者來到上河峪“農家樂飯莊”共進晚餐,清燉魚、大盤雞、涼拌蕨菜、洋芋絲、蕎面油餅、牛肉面,飯菜全是龍臺鄉土特色的“山珍海味”,使人大飽口福。
晚餐之后,又在鄉政府逗留了片刻,便驅車從沙洋坪翻山越嶺,沿老君山亂石峽回到了溫馨的家,非常開心的度過了慈云寺旅游之行。
四、慈云寺的歷史
咸豐十年,慈云寺部分殿堂毀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靜修矢志興復,集資重建,經營二十余年,復厥舊觀。計占地1.6萬平方米左右。是時宮殿盤郁,瓊樓玉宇,飛檐流丹,佛塔高聳,精湛工藝,巧奪天工。
民國七年(1918),慈云寺大雄寶殿毀于火。寺廟從此日漸頹敗。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為庫房。院內僅存天王殿、藏經殿、國師殿及部分羅漢堂。
198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慈云寺修復開放,列為省重點寺廟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經殿、國師殿、羅漢堂重歸佛門,11月五金倉庫從寺內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于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墻角攤塌,屋頂通風透亮。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托市佛教協會會長、慈云寺監院覺順法師為主辦人,想方設法重修慈云寺。覺順法師剛來時,慈云寺連一張桌椅板凳都沒有,山門外買三辣湯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師,給了他一張三條腿的桌子讓他挨著墻用齋。他帶領常住僧眾多方化緣、籌集資金,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為了節約資金,保證質量,覺順法師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親,經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床也不停工作。經覺順法師和常住僧眾及護法居士們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攤塌的墻面磚已全部更新粉刷,并換上了雕花門窗。還在市政府的支持協助下,解決了山門殿原址上五戶居民和慈云街農貿市場搬遷等問題,使山門得以重建。
目前,新建的山門殿上,鑲嵌著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親筆題寫的“慈云禪寺”金字匾額。天王殿、藏經殿(暫代大雄寶殿)、國師殿已修葺一新,還將原庫房改建成三圣殿、地藏殿、觀音殿及禪房、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慈云寺于94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覺順法師與寺中諸法師、居士們為了更好的宏揚正信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已收回慈云一條街,計20多畝,正籌劃修建,以恢復慈云寺金碧輝煌的原貌。
五、慈云寺的寺廟概述
慈云寺, 位于重慶市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臥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
1927年云巖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云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
慈云寺建筑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圣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云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并稱五絕。
藏經樓藏有珍稀本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3冊,以及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目前已經拆除)。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厘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著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六、青龍山慈云寺所經歷的歷史是怎樣的
青龍山慈云寺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距鞏義市區20 余公里。
這里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巒聯亙、林木掩映,環境十分幽靜, 是休閑度假的理想境地。天下叫慈云寺的古剎伽藍有很多,所以稱慈云,是說佛之慈心廣大 如云,蔭庇世界。
但天下慈云寺雖多,追蹤溯源,可能都要奉河南鞏義青 龍山慈云寺為鼻祖。 在中國,白馬寺一向被稱為“釋源”、“祖庭”,蓋因東漢明帝永平七 年(公元64年),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被迎往洛陽,安排在鴻臚寺,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國賓館,后在此建立了 “國家創立的第一座官方寺 院”一白馬寺。
據慈云寺內碑載:“漢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攝摩騰、竺法 蘭始建白馬寺于洛陽城東,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川之秀,遂開慈云禪 寺。 ”由是觀之,慈云寺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寺院,堪稱“中 華第一寺”。
北魏孝文帝極為崇佛,在洛陽龍門、鞏縣大力山鑿窟、造像、修復寺 院,慈云寺也日趨興隆。少林寺就是在此時建立起來的。
因少林寺位于 慈云寺南邊,二寺相鄰,慈云寺又系祖庭,僧眾來往頻繁,續焰排字,相互 支持,因而至今慈云寺的古碑上仍記有“祖風是務,佛日增光,少林共祖, 白馬同鄉”的銘語。 后世所謂“南院尚武,北院習文”,大意是說修習禪宗 武學在南邊的少林寺,研修佛學則在北邊的慈云寺。
在鞏縣出家、去西天取經的三藏法師唐玄奘,對慈云寺應該非常熟 悉,也許還十分敬慕。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自印度取 經回來,不久就到慈云寺,親自“開演大法,廣度迷津”,并奉旨重修了慈 云寺。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很崇佛,他親自選定的皇陵就在慈云寺附 近的青龍山之陽,并敕令對慈云寺重新修裝,使之成為受國家保護的重 要寺院。元朝,禪宗中的臨濟、曹洞二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少林寺盛極 一時,而與之相鄰的慈云寺也在元代不到百年的時間內,奉世祖忽必烈 和順帝之命兩次敕修,至今還存有兩方元代塔銘和部分石刻。
明朝是慈云寺的鼎盛時期,前后修建達十次之多。其中第二次大修 耗資甚巨。
時長沙太守之子、國家最高佛院北京大能仁寺國師弘善妙智 的高徒南宗順,從北京尋訪祖庭至此,決意在此修行,遂從代宗景泰六年 (公元1455年)秋至英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夏大力整修,歷時三年 多,奠定了慈云寺的基礎和規模。 此后屢經增建,重修,慈云寺盛極一 時,號稱:“遠公之廬山,達摩之少林,未逾此也。”
清代順治至乾隆時,又進行了十多次修補,其中乾隆四十八年(公元 1783年)動工時間延續達十多年,工程較大。此后,慈云寺漸漸頹敗。
作為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慈云寺經歷兩千年的風雨,也見慣了興 衰榮辱,盡管已不像很多寺院那樣名聲顯赫,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卻是其他寺院所不具備的。 因此,在其價值日益被大家認識的同時,人們對 其興趣也日趨強烈。
《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是慈云寺的鎮寺之寶。通高1。
2米。寬 0。
60米,厚0。10米,圓形碑首,四周刻有卷草紋,上部橫額楷書“釋迦如 來雙跡靈相圖”,其下方為對稱豎刻的釋迦如來雙跡圖,足跡長0。
50米, 寬0。20米。
兩足大腳指掌部倶刻山形圖案,余四指均刻相同的“卍”紋 樣。在足掌部位刻有寶瓶、雙魚、寶劍、法螺、蓮花、千輻輪、梵王頂相等 諸種紋飾,下部揩書此《釋迦如來雙跡靈相圖》所表現的故事內容。
據說,如來將寂滅,回顧摩竭陀國,踏此石上,告訴弟子阿難:吾,今 最后留此足跡,來示世眾生令得親見,或生信心瞻禮供養者,滅無量生重 罪,常生人矢勝處。 大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玄奘法師去西域 取經,親獲瞻禮圖歸。
進呈太宗,奉敕刻石供養,以廣傳播。慈云寺雙跡 靈相圖碑較少林寺雙足靈相圖早106年,是當前發現的此圖中(共計4 圖)具有明確年代、保存最為完整的一通碑銘,具有特別珍貴的史學、考 古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