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詩句意思
意思是:山中本是沒有下雨的 但是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霧氣 把衣服都浸濕了。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這首小詩描繪初冬時節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
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
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
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
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
“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
“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統一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沾衣”是實寫,展示了云封霧姬肌灌可弒玖鬼雪邯磨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
真正的藝術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爛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
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二、詩歌鑒賞(共4分)山中王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小題1:是描寫的深秋的景色,從“石出”“天寒”“紅葉稀”可以看出。
小題1:詩中前兩句,寥寥十字,就描繪出典型的深秋景色——清水白石,蒼山紅葉,色彩鮮明和諧,景物錯落有致,很富畫意;后兩句添寫綠樹蔭濃,翠色欲滴,使得小詩格外清新雋永,情趣盎然,“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或綜觀全詩,溪流,白石,紅葉,翠綠;白色,紅色,綠色,這所有的一切,醒目而又和諧地搭配在一起,錯落有致,富有情趣。
正是對這絢麗豐富、多姿多彩的“山景圖”的描繪。) 略。
三、談談你對詩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藝術境界的
蜿蜒的小路本來沒有落下雨滴,樹陰濃翠欲滴,沾濕了人的衣裳。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出自唐代詩人王維的《山中》
山中
荊溪白石出,
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
賞析:
此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荊溪”發源于秦嶺山中,流至長安東北匯入灞水。詩人的別墅也在秦嶺山中,此詩所寫應是其別墅周邊的一段景色。首句寫山中溪流:荊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淺,因溪水沖刷而泛白的石頭星星點點地露出水面。次句寫山中紅葉:天氣業已寒冷,但山林間仍點綴著稀疏的紅葉。從天寒而紅葉猶未盡落,表明天氣是初冬時節。在以上兩句詩中,詩人以“白石出”與“紅葉稀”概括而形象地向讀者展示了初冬山中景色的顯著特征。不過詩人接著就在第三、四句詩中告訴人們,上述景象并不是此時山景的全貌,此時山景的基本面貌,乃是由眾多蒼松翠柏等終年長青的樹木構成的充滿生命力的“空翠”,即一望無際的空明的翠綠色。詩人行走在山間小路上,周身被空明的翠綠所包圍,山林間的空氣本就濕潤,而空明的翠色則仿佛已化作綠水灑落下來似的,雖然未曾下雨,卻不由產生了衣裳被淋濕的感覺。在此,詩人通過一個似幻似真的“濕”字,巧妙地顯示出山中“空翠”色彩的濃烈。
四、《山中》這首古詩所描寫的是什么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濕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
唐·王維《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請根據詩句天寒紅葉稀描寫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