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古代通信的詩或詩歌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饑。——《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1.《蜀道難》:李白在詩中描繪了古代的道路——棧道。棧道又名閣道,是古代人為了生活及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可見當時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驪山,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從這首詩來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馬,其交通設施是驛站。民間通信主要靠專使騎著驛馬,一站一站送達。
3.《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從漢代以來,陽關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古代陸路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晁監(衡),即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與李白,王維等交往頗深。753年,回國途中,遇狂風暴雨阻擋,重返唐,死于長安。雖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巨大進步(如船體比前加大,結構更加堅固,指南針、牽星術、航海圖以及季風助航普遍應用),航海活動進人了繁榮時期,但海上的風浪還是阻擋了晁監回國的路。
二、有關古代通信的詩或詩歌拜托各位大神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饑。
——《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1.《蜀道難》:李白在詩中描繪了古代的道路——棧道。
棧道又名閣道,是古代人為了生活及戰爭的需要而修建的。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
可見當時的交通是多么的不方便。 2.《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驪山,林木蔥蘢,花草繁茂,宮殿樓閣聳立其間,宛如團團錦繡。
山頂上那座雄偉壯觀的行宮,忽然一道接著一道緩緩地打開了。宮外,一名專使騎著驛馬風馳電掣般疾奔而來,身后揚起一團團紅塵;宮內,妃子嫣然而笑了。
《新唐書楊貴妃傳》:“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從這首詩來看,唐代使用的交通工具有馬,其交通設施是驛站。
民間通信主要靠專使騎著驛馬,一站一站送達。 3.《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從漢代以來,陽關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古代陸路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4.《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晁監(衡),即阿倍仲麻呂,隨遣唐使入唐。仕于唐,并受玄宗皇帝重用。
與李白,王維等交往頗深。753年,回國途中,遇狂風暴雨阻擋,重返唐,死于長安。
雖然唐代造船和航海技術的巨大進步(如船體比前加大,結構更加堅固,指南針、牽星術、航海圖以及季風助航普遍應用),航海活動進人了繁榮時期,但海上的風浪還是阻擋了晁監回國的路。 麻煩采納,謝謝!。
三、描寫古人怎么通信的詩句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白花煞;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瑟瑟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它年我欲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蘇幕遮·范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蝶戀花宋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霖鈴柳永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
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古詩詞中的”秋”古詩詞是我國文壇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當時大放異彩,就是在現在也依然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記易誦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文為文之人。
就其價值,評論家早就有“詩言志”一說,“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達方式因人而異罷了。縱觀文壇,“眼望蒼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為數甚少,大概是文人較鐘情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借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
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筆者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試圖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今天,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于“秋”,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
所以當他們需要表達悲傷的心情時往往就會借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一、傷別“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對象。如: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以上兩例都是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閑葉,猶抱涼蟬。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
(史達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涼頓生。三、思鄉漂泊異鄉的游子,“離愁漸遠漸無窮。”
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吳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訴說。還有馬致遠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心。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三湘秋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盧綸《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來托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范。
四、懷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趙孟《岳鄂王墓》)親友離去之后,形單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現于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涼,字里行間溢出作者無比的痛苦感、。
四、跟通信有關的古詩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饑。
——《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記得點好評哈。
五、與通信有關的詩句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晉?陶淵明《飲酒》
③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⑤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⑦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南宋?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⑧山重水復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南宋?陸游《游山西村》
⑨行道遲遲,載渴栽饑。——《詩經?采薇》
⑩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明?王磐《朝天子?詠喇叭》
六、高分懸賞
搜一下家書、烽火之類,就有結果了 《京師得家書》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
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作者 袁凱 朝代 明代 體裁 五絕 《寄家書作》屋頭桑葉大如錢,知是吳蠶第一眠。
遠水忽來瀟岸沒,家書卻寄道州船。作者 徐照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得陳元履家書六言四首》病骨經秋易怯,人情比日多疎。
驚起打門軍將,傳來置驛家書。作者 岳珂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蔡忠惠家書帖贊》家書正所以寄情之真,徒得觀筆力之神,又以見公之褆身。
予匯而藏,以警夫人。作者 岳珂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家書》倚樓閑看雨,已下又重登。
困和春深劇,愁逢日暮增。家書聞子病,時事說兵興。
流汗才揮扇,風寒忽似冰。作者 方回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家書不至自嘲》客愁難遏鬢華添,晝寢醒來飽黑甜。
春雨褪花粘蘚屐,晚風吹燕入蘆簾。自知闕下家書斷,不過城南卜肆占。
蕭散形骸天分定,江城惟有醉厭厭。作者 董嗣杲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瑞鷓鴣 收家書》家書接得急開封。
正值糊窗要避風。我愿難隨你意去,道心不與俗心同。
行功未滿大千數,云水須游太一宮。傳語兒孫并弟侄,后來書至*墻 作者 馬鈺 朝代 元代 體裁 詞 《閩中得家書》家書隔歲至,生死半一新。
新故無已時,悲喜俱傷神。人生茲世間,誰是出世者。
有如獨繭蠶,終日自纏裹。迢迢碧海路,青鳥長來去。
安得挾雙成,吹笙入煙霧。作者 姜特立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欲寄家書少客過,閉門心遠洞庭波。
兩巖花落夜風急,一徑草荒春雨多。愁泛楚江吟浩渺,憶歸吳岫夢嵯峨。
貧居不問應知處,溪上閑船系綠蘿。作者 許渾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律 《得家書》去憑游客寄,來為附家書。
今日知消息,他鄉且舊居。熊兒幸無恙,驥子最憐渠。
臨老羈孤極,傷時會合疏。二毛趨帳殿,一命侍鸞輿。
北闕妖氛滿,西郊白露初。涼風新過雁,秋雨欲生魚。
農事空山里,眷言終荷鋤。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體裁 五排 《閑居》柳色驚心事,春風厭索居。
方知一杯酒,猶勝百家書。作者 高適 朝代 唐代 體裁 五絕 《得家書》未讀書中語,憂懷已覺寬。
燈前看封篋,題字有平安。作者 高啟 朝代 明代 體裁 無 《伯恭侄家書所見》百舌在墻廉,其子在墻陰。
他年汝哺兒,方識父母心。作者 丘葵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渡江》秋江共僧渡,鄉淚滴船回。
一夜吳船夢,家書立馬開。作者 司空圖 朝代 唐代 體裁 五絕 《伯恭侄家書所見》百舌在墻頭,其子在墻根。
飛飛拾蟲蟻,哺之何殷勤。作者 丘葵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贈獵騎》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絕 《贈獵騎》已落雙雕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作者 杜牧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絕 《雨中即事》客身常恨春多雨,遙想吾廬長綠苔。
每作家書問無恙,故園梅竹為新栽。作者 陳文蔚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秋原野望》客雁秋來次第逢,家書頻寄兩三封。
夕陽天外云歸盡,亂見青山無數峰。作者 楊凌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絕 《和前人韻》屢作家書欲寄人,姓名愁墮軟紅塵。
眼邊忽見傷春句,屈指別來猶是春。作者 王柏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寄仵判院八首》自慚兒女總江湖,鴻雁不來音訊疏。
且喜北堂珠玉眷,團圞環誦道家書。作者 華岳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觀賈元放書跡寄其弟季承》古寺荒涼客寓居,閉門百事付乘除。
學知定力貧非病,詩見新功樂有余。化鶴已空今已矣,騎鯨何處問何如。
追懷存沒傷零落,底事秋來音訊疏。作者 趙蕃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次韻李鶴田德真寄遠》長安日下浮云生,故人久作西南行。
漚邊兩載音訊絕,鬢絲應與秋風爭。蒼苔冉冉荒茅屋,愁來忍把離騷讀。
驚鴻剛自墮邊聲,碧嶂那堪遮遠目。青云高處期翱翔,去人歲月今堂堂。
吳鉤拂拭霜雪冷,龍光飛躣秋天長。思君一夜 作者 趙希桐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題軫師房二首》銅瓶布衲出塵埃,疏瘦風標日一齋。
門徑蕭然更無事,出螢飛鴿及時來。《登興元城觀烽火》漢川城上角三呼,扈蹕防邊列萬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顏無。作者 唐彥謙 朝代 唐代 體裁 七古 《烽火》登高望烽火,誰謂塞塵飛。
王城富且樂,曷不事光輝。勿言日已暮,相見恐行稀。
愿君熟念此,秉燭夜中歸。我歌寧自感,乃獨淚沾衣。
作者 韓愈 朝代 唐代 體裁 五古 《夜讀唐諸人詩多賦烽火者因記在山南時登城觀》我昔游梁州,軍中方罷戰。登城看烽火,川迥風裂面。
青熒并駱谷,隱翳連鄠縣。月黑望愈明,雨急滅復見。
初疑云罅星,又似山際電。豈無酒滿尊,對此不能咽。
低頭愧虎韔,零落白羽箭。何時復關中?卻照甘泉殿。
作者 陸游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句》曲江丞相言不售,范陽烽火連京畿。作者 鄒補之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句》隔云烽火山河舊,列土旌旗雨露深。
作者 諶祜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烽燧曲》聞道驪山下,西戎已結兵。美人方一笑,烽火不須驚!作者 楊維楨 朝代 元代 體裁 無 《和劉儀同臻詩》南登廣陵岸。
回首落星城。不言臨舊浦。
烽火照江明。作者 庾信 朝代 南北朝 體裁 無 《夜警》滿城警柝喧深夜,半壁青燈動客心。
烽火未除眠不得,欲將長劍倚危岑。作者 趙濟 朝代 宋代 體裁 無 《塞下曲》暝色滿。
七、古人通信方式的古代詩歌名句
從古詩看古代交通 探究人:周率 探究古詩及內容: 課內: 1、《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春望》 杜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山路回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5、《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6、《已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8、《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9、《早發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12、《漁家傲》 李清照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14、《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外: 1、《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從古詩看古代交通 探究人:周率 探究古詩及內容: 課內: 1、《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2、《春望》 杜甫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山路回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亂花漸入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5、《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6、《已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7、《采薇》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8、《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9、《早發白帝城》 白居易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10、《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1、《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12、《漁家傲》 李清照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3、《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14、《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課外: 1、《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2、《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老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5、《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分析: 以上大多數為送別、鄉愁詩。
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通訊也很落后。可用的交通工具只有兩種,一種是馬,一種是船。
這落后的交通設施和道路打不發達就造成了思鄉和“家書抵萬金”的情況。看來,交通的落后是制約古代封建王朝發展的主要原因。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與通信有關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