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游圖上是什么詩
七古·孫元實春游圖
元· 王冕
先生讀書不閉戶,坐閱鴻蒙窺太古。
衣冠瀟灑武前修,禮樂從容出東魯。
文章光焰駕李杜,李杜后來稱獨步。
談辯風生四座春,胸中別有天臺賦。
相逢抵掌不露機,卻說少年騎馬時。
春光淡沱隨所之,好山好山多賦詩。
轉首東風吹馬耳,猶記松陰調綠綺。
杖藜不憚步行遲,孰謂畫圖無乃是?
我生山野無所謀,白日灌園夜飯牛。
安得先生與之游?買酒共上黃鶴樓。
http://**blog/poem_*
題王摩詰曲江春游圖
李廌網摘收藏
咸雍山河互王霸, 涇渭為隍城塹華。
曲江臺沼備豫游, 秪與畫師供入畫。
長安城西山萬重, 昆明煙浪繞新宮。
新蒲細柳春風里, 萬戶千門佳氣中。
我生不及開元時, 猶喜此圖今見之。
蒼莽煙綃橫短幅, 眼中終南倒溪淥。
傾城士女巷無人, 三月三時曲江曲。
老稚妍媸賤或貴, 來者攜壺歸者醉。
筆端造化有能事, 各肖人人樂游意。
如今此地空塵跡, 石鯨縱在如銅狄。
宜春五柞更蕭條, 無復榛中得遺甓。
我愿吾王明六符, 不蹈漢唐耳目娛。
池◇假民任畋漁, 無令畫師為畫圖。
http://**cgi-bin/mz/poetry/***
二、春游圖 作者的心情
春游湖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舟撐出柳陰來。
夾岸:兩岸。蘸水:碰到了湖水。
斷橋:把橋面淹沒了。
度:與“渡”同意通用。
雙飛燕子幾時回①?
夾岸桃花蘸水開②。
春雨斷橋人不渡③,
小舟撐出柳陰來。
[解釋]:
①這句意思是:轉眼之間春意已經很濃了。
②夾岸--兩岸。蘸水--碰到了湖水。這句形容湖水高漲,使岸上低垂的桃花輕輕貼著水面開放。
③斷橋--把橋面淹沒了。度--同“渡”。
[賞析]:
燕子來了,象征著春天的來臨。詩人遇上了燕子,馬上產生了春天到來的喜悅,不禁突然一問:“雙飛的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這一問問得很好,從疑問的語氣中表達了當時驚訝和喜悅的心情。再放開眼界一看,果然春天來了,湖邊的桃花盛開,鮮紅似錦。蘸是沾著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樹,它的枝葉不是絲絲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蕩漾,岸上水中的花枝連成一片,遠處望見,仿佛蘸水而開,這景色美極了!詩人在漫長的湖堤上游春,許許多多動人的景色迎面而來,那么選用哪一處最好呢?最后選出來了:就在“春雨斷橋”的地方。一條小溪上面,平常架著小木橋。雨后水漲,小橋被淹沒,走到這里,就過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過。對稱心快意的春游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挫折。可是湊巧得很,柳蔭深處,悠悠撐出一只小船來,這就可以租船擺渡,繼續游賞了。經過斷橋的阻礙,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
賞析:
1、春游湖的夾岸桃花蘸水開的"蘸"用的十分傳神,請作簡要賞析。
答: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桃花開得繁密(多);寫出桃花嬌艷欲滴的美麗。
2、“小舟撐出柳陰來”一句表現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喜歡美麗的春天,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銜春而歸的燕子,勾起詩人對春的感知和游春的興致,湖岸盛開的桃花由眼入心,喜悅了詩人的心境。但湖水淹沒小橋,使游春不能盡興,由喜轉憾。忽然一只小船從柳陰中悠然劃出,使詩人由憾轉喜,游春更稱心快意
三、古詩詞《春游圖》的內容是:云海茫茫( )( )游,航臨北地幾春秋
《春游圖》 展子虔 云海茫茫任暢游,航臨北地幾春秋; 鰲山不鑲蓬萊島,故泊銀河作文留。
簡譯: 云海茫茫任我暢游,船行北地歷經數年 鰲山不鑲嵌蓬萊島,停在銀河下寫文章 擴展資料: 展子虔和《游春圖》 隋朝畫家展子虔,歷北齊、北周,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他擅畫人馬、山水、臺閣。
相傳他畫人物描法細致,畫馬立者有走動之勢,臥者呈起躍之狀,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里之氣概。曾在洛陽、長安、江都等地寺院繪佛教壁畫。
代表作《游春圖》,描寫貴族游春的情景,是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也有人認為它不是真跡,而是后人的復制品)。這幅畫上有宋徽宗寫的“展子虔游春圖”六個字。
它動人地描繪了明媚春光下,游人在山水中縱情游樂的神態。湖波粼粼,山青柳綠。
山上有騎馬的游人,水中有乘船的婦女,瀑布前面有橋。人物雖小如豆點,而動態一一可指。
這幅畫表現了畫家對祖國河山和明媚春光的熱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畫中人與山的比例適當,遠近關系處理合適(兩晉南北朝時的山水畫往往“人大于山”,表現手法上還不成熟)。
這說明隋朝的山水畫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