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民俗的詩句
中秋》
(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生查子·歐陽修(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二、有關民俗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實這方面的詩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沒辦法,字數太多,無法顯示,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問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
元宵節觀燈始于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古時龍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三、傳統節日名稱丶時間丶習俗丶詩句5個
1、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貼年紅、守歲、拜年、祭祀、舞獅
詩句: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翻譯: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2、元宵節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賞燈、押舟、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
詩句:唐代·張祜《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翻譯: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
3、清明節
時間:公歷4月5日前后
習俗:踏青郊游、掃墓祭祖
詩句:唐代·杜牧《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翻譯: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4、端午節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扒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
詩句:宋代·張耒《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翻譯:龍舟競賽是為了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
5、中秋節
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祭月、吃月餅等
詩句:唐代·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翻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四、描寫民俗生活的詩句
清平樂 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作者寫了不少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這首詞即是 其中之一。劉熙載說,“詞要清新”,“澹語要有味” (《藝概·詞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語清新” 、詩情畫意的特點。它表現在描寫手法、結構和構思三 個方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 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 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 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 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 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 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 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
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 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 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 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 坐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 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 乘著酒意,彼此“媚好”,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 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并不僅僅是 限于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 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吳音”,指吳地的 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 秋時代屬于吳國。
“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闋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 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
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 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 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里編織雞籠。
三兒子不懂世 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邊剝蓮蓬吃 的神態,即可知曉。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 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
尤 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 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 一絕!“無賴”,謂頑皮,是愛稱,并無貶意。“臥” 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 盤托出,躍然紙上。
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 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臥”字 正是如此。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 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 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 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四句,連用了三個“溪” 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 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 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 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 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
通過這 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 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 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 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 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 平寧靜的生活。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 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 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 現實的粉飾。
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 他向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 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 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 生活的反映。
五、傳統節日的名字;時間;習俗;詩句
《除日.爆竹聲中一歲除》王安石
正月初一春節吃湯圓。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四日清明節祭奠,杜牧的《清明》。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臘月初八臘八節,吃八寶粥。臘月三十或者二十九除夕,打掃屋子迎新年。
1. 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歷1月2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1月2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鐘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6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十四(公歷4月4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23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23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公歷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23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