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守歲的詩句和俗語或大家的文章
守歲源于何時?《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后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于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于受我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云:“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同樣,蘇軾的一首《守歲》也寫出了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留戀之情。
守歲
宋 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除舊布新之際,親朋好友,圍爐而坐。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不是沒有益處的。元朝文人辛文房撰著的《唐才子傳》里記有唐代大詩人賈島除夕“祭詩”的一段佳話:每至除夕,賈島“必取一歲之作置幾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終年苦心也。‘“他每到除夕,對過去一年得失作一番總結,對我們來說難道不可以借鑒嗎!
如果“三十六旬都浪過”,尚不“偏從此夜惜年華”,那么,“守歲”也就失其意義了。
二、守歲詩的守歲詩
《守歲侍宴應制》 杜審言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共內人夜坐守歲》 徐君倩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覓已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
(杜位宅守歲》 杜甫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三、請問《守歲》 古詩的內容
宋 - 蘇軾 - 守歲詩
兒童強不食,
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
更鼓畏添過。
宋代大詩人蘇軾作的《歲晚三首》,蘇軾的《守歲》是這樣的:“欲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詩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勵自己惜時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蛻皮喻時間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免得時間過半,雖勤也難補于事。努力應從今日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
四、守歲的詩怎么寫
西京守歲
【作者:駱賓王】
閑居寡言宴,獨坐慘風塵。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
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耿耿他鄉夕,無由展舊親。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守歲
【作者:蘇軾】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