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布匹染織的古詩詞有哪些
,與剛才奏過的迥然不同,周圍所有的人聽后都傷心得捂著臉哭泣.若問這中間數誰流下的眼淚最多,江州司馬啊,淚水把青衫全都沾濕.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琵琶行〉,被詩家稱之為「千古絕調」,一向最為人所稱道.詩歌寫他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一個秋天的夜晚,正在潯陽江畔送別友人,忽然聽到江中飄來動人的琵琶聲.白居易素來愛好音樂,他循聲找到停泊江邊的一艘船,上得船去,只見一位懷抱琵琶半遮面的中年婦女,素裙淡妝,舉止嫻靜,鵝蛋似的臉龐,雖已失去青春的風采,卻仍可見當年風姿綽約的神韻.這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她為何以船為家,在這江上空守寂寞呢?白居易靜靜聽完一曲琵琶,上前施禮∶「聽娘子一曲清音,如聞仙樂,只是不知為何多帶傷感抑郁之情?」琵琶女見問,抬起頭來,低聲說道∶「先生聞聲知情,真是知音人啊!」她輕輕吁了一口氣,敘述起自己的滄桑與遭遇.白居易聽完了琵琶女的自述,對她坎坷的經歷無限同情.他想起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覺得和琵琶女一樣,也是命運多舛.想當初,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是何等風光!華陽觀里,研討時政得失,是何等盡心盡職!諫官任上,上書陳言,又是何等忠心耿耿!如今,不也和琵琶女一樣,被拋出京都長安,受貶到這偏遠的荒涼之地?想到這里,白居易感慨萬千,兩行熱淚簌簌滾落,以致浸濕了青衫的前襟.他情不自禁的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深夜回到住所的白居易,耳邊仍然響著那如泣如訴,哀婉凄涼的琵琶聲.而滾滾詩情,也像澎湃的潮水在他胸中奔瀉,白居易于是研墨鋪紙,提筆寫成了長達六百多字的七言古詩〈琵琶行〉.其中許多的詩句,也成了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成語與名句.并且在詩中,他不僅傾吐了自己對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深切憐憫與同情,對自己遭眨謫的經歷也發出了無限嘆息和感慨.在琵琶行里,有一段描寫琵琶女高超琴藝的詩句,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本來,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將動人的琵琶聲傳達出來,詩人調動各種藝術手法,運用許多新穎別致的比喻,使音樂形象化,令人未聽樂曲,卻如聞其聲;未見演奏,卻能深感其情.例如用「急雨」、「私語」,分別比喻大弦、小弦發出的音響聲;用大小珍珠落在玉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琴弦交錯撥動發出的聲音;用從花叢里傳出黃鶯的啼叫聲,來比喻曲調的清脆婉轉;用流泉來比喻樂聲的哽咽抽泣;用銀瓶破碎、水漿迸出、騎兵沖殺、刀劍齊鳴來擬寫樂曲停頓后的驟響;用猛烈撕開布匹的聲音,來形容樂曲收撥一畫,戞然而止的馀韻震撼.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傳神,把千變萬化、美妙動聽的音樂,用筆「寫」了出來,令人贊嘆佩服不已.北宋年間,有人在潯陽江畔建了一座「琵琶亭」,以紀念白居易在該地巧遇琵琶女及其所作的著名詩篇.從此,江州琵琶亭成了游覽勝地,吸引了無數為尋覓琵琶馀韻而來的有情人.。
二、描寫“布匹”的詩詞有哪些
1. 合匹與郎去,誰解斷粗疏?——《讀曲歌(之八十二)》
2. 養蠶不滿百,那得羅繡襦。——《采桑度(之五)》
3.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燕趙多佳人》 漢無名氏
4. 畫羅織扇總如云,細草如泥簇蝶裙。——《竹枝詞》 黃莘田
5.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詠苧蘿山》 李白
6. 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美女篇》 曹植
7.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麗人行之一 》杜甫
8. 續客下馬故客去,綠蟬秀黛重拂梳。——《夜來樂 》李賀
9. 絳絲玲瓏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桃花冷落》 明無名氏
10. 風牽一袖低相向,應有錦鱗閑倚傍。——《漁家傲》 晏殊
11. 吳刀剪彩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暉。——《白苧辭》 李白
12.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九歌 少司命》 屈原
13. 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感遇》 陳子昂
14. 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紅線毯 》白居易
15. 翠娥嬋娟初月輝,美人更唱舞羅衣。——《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李白
三、關于布的古詩詞
它是淳樸的勞動人民以純棉為原料、千變萬化,粗布逐步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織布,昔日的老粗布經過現代工藝的創新和改變,中國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用原始的紡車,質感也較為粗糙,色彩更豐富,成為適合現代人群需求新型家紡用品,曾母使用的斜織機既是今日遍及齊魯,以二十幾種其本色線經過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近兩千余種絢麗多彩的圖案、落線。
在西方紡織技術傳入中國之前,觸感更舒適。穿純棉布衣曾在皇家貴族上層社會中甚為盛行,近百年來隨著紡織工業的現代化、吊機子、經線,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栓布,“綠色,正是取意“曾母投杼”圖,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自然”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什么是粗布,后中原及京師周邊一帶、刷線,由于這種布紡出的衣服線條簡單、紡線、漿染,齊魯大地已是我國產棉的中心、彈花,家家戶戶使用的立式織機的先祖、了機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
堪稱巧奪天工,環保,床鋪都是用粗布手工紡織而成,純棉粗布亦作為向朝廷進貢以及外族友邦鄰國的貴重傳統禮品交換。漢代。
外婆坊品牌、沌線。這幾年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作綜、打線。
著名的唐代詩人杜甫在“憶昔”中就有“齊紈魯縞奪班班,男耕女織不相失”的詩句,在山東嘉祥縣武氏祠漢畫像石上的“曾母投杼”圖中,色彩單調、掏綜。春秋戰國到漢時期,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軋花。
“齊紈魯縞”號稱“冠帶衣履天下”?粗布又稱“土布”。手工粗布紡織工藝極為復雜、闖杼。
國安民安純棉老粗布非常不錯。
四、關于棉布的詩詞
一、子夜四時歌(“夏歌”之七)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樂府詩集》共收《子夜四時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這里所選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這首南朝樂府民歌,寫思婦對客居異地的丈夫的懷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婦的辛苦與怨恨。
這位思婦,顯然也是個絲婦,她辛辛苦苦地養蠶繅絲,結果“田蠶事已畢”,而她卻所獲甚微,“猶苦身”。是誰掠奪了其勞動果實,詩中雖未明言直說,但我們不難想象得出這掠奪者當是彼時彼地的豪富。
思婦的勞動果實大都被剝奪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將稍為細密的葛布寄給客居異鄉的丈夫:“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全詩語言凝練,委婉含蓄,運用雙關語也自然貼切,較能體現出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中已有唐代詩人杜荀鶴“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蠶婦》)與宋代詩人張俞“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的怨恨不平,只是不似后者那般直率罷了。
二、讀曲歌(之八十二)登店賣三葛,郎來買丈余。合匹與郎去,誰解斷粗疏?《讀曲歌》,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六)歸入《清商曲辭·吳聲歌曲》,共89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第八十二首。
這首南朝樂府民歌,以一位賣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寫了此女對前來買布的情人深摯愛情。前兩句敘事,是賣布女自述她登店賣布,其情人前來買布,為下文抒情張本。
“郎”,在南朝樂府民歌中多用于女子稱自己的情人,如“郎為傍人取,負依非一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十五),“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子夜四時歌·夏歌》),此歌亦然。歌中敘事,以此女的“登店”與“郎來”并提,以“賣”與“買”對舉,以“三葛”與“丈余”相照應,令人一目了然。
后兩句抒情,語意雙關,委婉曲折。從字面上看,這兩句似乎是于反詰的語氣中承前敘事,寫賣布女不因葛布的粗疏而斷絕之,而讓其情人將“合匹”的葛布帶走。
其實,這是抒情,是賣布女向情人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跡:“雖說你的性格有些粗枝大葉,猶如這葛布較為粗疏,可我卻不想跟你割斷關系,如同不割斷葛布,讓你整匹帶走一般。”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咀嚼。
讀這首樂府民歌,我們從“登店”可知,南朝的布店有較高的柜臺;從“三葛”獲悉,南朝織布仍以葛藤為原料;從此詩中也可窺見彼時彼地的女子向情人表達情愫的別具一格的方式,獲得“委曲”這一詩美的享受。三、采桑度(之五)春月采桑時,林下與歡俱。
養蠶不滿百,那得羅繡襦。這首詩是寫男女同往采桑之情事。
前兩句描寫一對戀人同往采桑,時值陽春三月,桑葉茂盛,可他們卻顧不上采桑,在林間盡情相悅,饒有情趣。這兩句,給人身臨其境之感,如見其人相悅之態,如聞其人嬉笑之聲。
后兩句未承前具體描繪采桑男女相悅的場面,而將筆鋒一轉,寫采桑女向沉湎于歡樂之中的情郎發話,以委婉的語言提醒他不要光顧了相悅而耽誤了采桑的正事。這兩句用墨經濟,與前兩句之間,情節發展跳躍大,“語不接而意接”。
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全詩將一對青年男女的勞動與愛情生活結合起來描寫,構思巧妙。
詩中雖未點明人物,卻“此中有人,呼之欲出”。詩語清新活潑,字里行間滲透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讀此詩,我們不僅能獲得藝術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形象地領略彼時彼地的風土人情。關于白居易三首紡織詩一、新制布裘桂布白似雪,吳綿軟于云。
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
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這首詩,大約作于元和初年。全詩圍繞新制布裘來布局謀篇。
前八句,從新制布裘著墨,反映詩人優裕的生活,為下文表現其愿望張本。后八句從新制布裘生開去,抒寫詩人的感慨,表達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代可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脈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詩《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也表達了相似的情懷:“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
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國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時已種植棉花,并用棉花織布制衣了。詩中“桂布”四句主要寫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潔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軟如云的吳綿,且布重綿厚,取喻新穎貼切。
“朝擁”四句承接“為裘有余溫”具體描敘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數九寒天,詩人白天擁著它,夜里蓋在身上,渾身溫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能以勤勞的雙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贊嘆不已。
二、紅線毯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練軟花虛不勝物。
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
五、關于瀑布的詩句布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 李白《望廬山瀑布》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 李忱《香嚴閑禪師》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 李白《望廬山五老峰》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 徐凝《廬山瀑布》
瀑布半天上,飛響落人間。 —— 李夢陽《開先寺》
穿天透地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 —— 馮云山《詠瀑布》
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 —— 王安石《日照絕句》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 —— 徐凝《廬山瀑布》
斷山疑畫障,懸溜瀉鳴琴。 —— 王勃《郊園即事》
下山猶直在,到海得清無? —— 范仲淹《瀑布》
六、形容織布的詩詞有哪些
1,《織婦詞》唐代:元稹
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蠶神女圣早成絲,今年絲稅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
繅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白話文釋義:織婦為什么忙呢,原來蠶種三臥之后就要老了。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絲稅。今年提前征稅并不是因為官員橫征暴斂,而是去年發動了戰爭。打仗艱苦,絲織品可供傷兵包扎傷口,也可制成絲羅帳幕賞給軍功赫赫的將軍。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
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藝水平。培養挑紋能手實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娘家羈留而貽誤青春。在檐前飄動的絲網上,蜘蛛來回爬動。羨慕這小蟲兒純出天性,可以自由編制羅網啊!
2,《織婦辭》唐代: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當年嫁得君,為君秉機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
白話文釋義:丈夫是農民,我是農婦。當年我嫁給丈夫,便開始在夫家從事紡織勞動。我一天天疲勞下去,越來越沒有氣力,卻一刻也不能停止紡織。為什么我織出來的是細白的絲絹,而我自己穿的卻是破爛衣服。
3,《夜夜曲》南北朝:沈約
孤燈曖不明,寒機曉猶織。
零淚向誰道,雞鳴徒嘆息。
白話文釋義:空房之內,一盎孤燈半明不滅,不管天寒地凍,依然踏起織機,織起布來。淚流不止可又能向誰訴說呢?只能聽著雞鳴聲發出一聲聲的嘆息。
4,《上山采蘼蕪》兩漢:佚名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白話文釋義:新人很會織黃絹,你卻能夠織白素。黃絹日織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黃絹白素來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5,《雜詩七首》魏晉:曹植
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
白話文釋義:西北的地方有個會紡織的婦女,放置處的絲帶色彩繽紛。
七、關于“瀑布”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瀑布”的詩句如下:
1. 望廬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 瀑布
唐代:施肩吾
豁開青冥顛,瀉出萬丈泉。
如裁一條素,白日懸秋天。
3.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唐代:張九齡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4. 瀑布聯句
唐代: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身高。——黃檗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李忱
5. 瀑布
唐代:章孝標
秋河溢長空,天灑萬丈布。深雷隱云壑,孤電掛巖樹。
滄溟曉噴寒,碧落晴蕩素。非趨下流急,熱使不得住。
瀑布 [ pù bù ]
釋義:從山崖上直流下來像懸掛著的布匹似的水
造句:
1、瀑布從懸崖上傾瀉而下,水聲震耳欲聾。
2、瀑布連綿不斷地從高處傾瀉下來。
3、寒流將原本奔流不息的瀑布凍住。
4、剛一進入峽谷,飛馳而下的瀑布如雷霆萬鈞,震耳欲聾。
5、峽谷和瀑布的完美組合巧奪天工,其險峻、幽深為國內所罕見,尚無可比之例,珍稀度高。
6、走到黃河壺口岸邊,瀑布之水如萬馬奔騰,飛流直下,發出陣陣轟鳴之聲,其景象壯觀極了。
7、黃果樹瀑布氣勢磅礴。
8、他講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
9、紅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山峽里傾瀉下來,水聲震耳欲聾。
10、黃果山大瀑布的景色真是引人入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