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仁義的詩句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趙岐注:“有仁認之道,可以為名.以利為名,有不利之患矣.”
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子以為忠.——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盡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
交不忠兮怨長.——《楚辭·九歌·湘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唐太宗 《賜蕭瑀》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禮記·禮器》:“君子之於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
《香囊記·慶壽》:“一生未悟誠明了,百行須知孝悌先.”
明 陳子龍 《送默公師應試燕都》詩:“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誠愫.”
二、關于‘仁’的語錄和名言
仁 rén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
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莊子.在宥》:“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1.同情友愛:仁心,仁義至盡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兒. 不仁:(1)不仁慈,無仁德如不仁不義 (2)手足痿痹,為能運動:麻木不仁,四體不仁. 3.人、仁 “最初只有人字,后以二人相愛,人旁加二為仁,故仁由人而來。仁固可作‘仁義’解,也可作人解。
我認為‘克己復禮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話作本論,《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觀過斯知仁矣’、‘井有仁焉’,這些仁字,都應作“人”解。
而一般學者以其字之為仁,多曲為之解,求其說,而不得要領。故上例我以‘仁’字應作“人”解。
否則,‘井有仁焉’,作仁義之‘仁’解,難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為旁證,可知人、仁同義。
例如《禮記表記》說,人也謂施以人以忠恩也。人與仁同義……《論語》所謂‘人者仁也’、‘仁者愛人’,即本此義。
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關系密切。把仁字均解為‘仁義’,難以自圓其說、令人信服”(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4-465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4. 仁,就是二個人字,從這個字的形我們看到了這個意思。
那為什么這樣寫這個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認為這是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將害我。”
的簡寫。這句話中兩次使用二人組合。
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種。
[編輯本段]儒家學派核心——“仁” 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
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并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
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于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
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
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說,要求把仁的學說落實到具體的政治治理中,實行王道,反對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樂業。
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實際的主張,重點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其首要之點是“制民之產”,要求實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系起來。
認為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則天下難以治理。
孟子認為,即使是百里小國,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會歸之而王。他對梁惠王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行仁政須落實到“省刑罰,薄稅斂”,發展農業生產等要事上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國家經濟政治生活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修德行教,使仁愛之心推而廣之,即使是堅甲利兵也能戰而勝之。強調以仁政統一天下,進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評暴力,反對戰爭。
這是儒家仁政理論的基本出發點。 與仁政學說及重視人權,滿足人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的理論相聯系,從政治治理的實踐和人的生存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重視民生,主張滿足人們求生。
三、求有關與“仁”的詩詞
永遇樂(給梁思禽的詞)
百載春秋,
九州風雨,
苦了芻狗.
天地無仁,
虎狼鷹鷲,
百姓為魚肉.
圣人縹緲,
英雄混沌,
誰掃猛禽兇獸?
正當時,
孤舟破浪,
滄海一聲怒吼.
周郎赤壁,
謝公金陵,
盡是風流神秀.
砥柱中梁,
奇思妙計,
再見書生手.
乾坤扭轉,
六虛歸位,
陣布南溟北斗.
卻難料,
獨夫作祟,
以愚黔首.
九誦·孔子
年代:宋 作者:鮮于侁
曲阜兮遺墟,先師兮闕里。
神仿佛兮如在,涕潺湲兮不已。
窮天地兮一人,揭日月而照臨。
生無萬乘之位兮三千這徒心服而四來。嗟愚陋之不明兮仍商賜之為疑,
羌紛紛其妄作兮悖道違義而弗自知。顧六藝之折衷兮取舍縱橫而協于道,
后世茍輕肆于胸臆兮必遽貽于詬病。三綱立而五教明兮實治世這宏矩,
履厚地而載高天兮胡一日之可舍,宜萬齡這廟貌兮春秋不乏其時祀。
合仁義以為冠兮結忠信而為佩,集道德以為裳兮服文章而為帶。
列籩豆為左右兮蘋藻性而潔肥,酌玉醴以為酒兮錯瓊瑤而為粢。
升堂而北而兮望冕旒之巍巍,惟神明之降鑒兮洞精神其來歆。
孔子
王安石
圣人道大能亦博,學者所得皆秋毫。
雖傳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撓一草搖蟠桃。
顏回已自不可測,至死鉆仰忘身勞。
四、關于仁愛的古詩
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2.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
3.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5.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篇 第十五》
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論語·為政第二》
7.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出自《論語·述而》
8.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9. 不令一物傷天理,仁愛方知真宰心。——宋·司馬光《昌言謫官符離有病鶴折翼舟載以行及還修注始》
10. 仁恕及蒼生,忠貞輔天子。——宋·釋智圓
五、孔子關于"仁"的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六、關于仁義的詩句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趙岐注:“有仁認之道,可以為名。以利為名,有不利之患矣。”
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君子以為忠。——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盡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
——宋·司馬光《四言銘系述》 交不忠兮怨長。——《楚辭·九歌·湘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養生》:“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唐太宗 《賜蕭瑀》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禮記·禮器》:“君子之於禮也,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
《香囊記·慶壽》:“一生未悟誠明了,百行須知孝悌先。” 明 陳子龍 《送默公師應試燕都》詩:“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誠愫。”
七、關于仁字的古詩
馬戴道在猜讒息,仁深疾苦除。
新春聞赦(龍陽作)潘孟陽真須盡興飲,仁里愿同來。 春日雪以回文絕句呈張薦權德輿文同二見因妄生,仁智何常用。
守居園池雜題 二樂榭王十朋仁者果何似,宜于射也觀。 州宅雜詠 穿楊亭楊萬里仁智若為談,指似秋山水。
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詠 其二 仁智堂汪應辰仁心均動植,風化正邦家。 太上皇后合端午帖子詞 其二蘇轍動靜惟所遇,仁智亦偶然。
和文與可洋州園亭三十詠 其一十一 二樂榭邵雍勇須仁以濟,仁必勇為資。 好勇吟陳淳仁人之安宅,在心本全德。
閑居雜詠三十二首 其一 仁林同仁矣文皇詔,悲哉少女書。 婦女之孝二十首 其八 緹縈仁之于父子,父子亦相親。
禽獸昆蟲之孝十首 其四 虎狼趙戣罪己桑林六,仁心祝網三。 詠史二十二首 其四郭印結茅覆短椽,仁風追太古。
追古亭裘萬頃謂朋黨者誰,仁人姑聽教。 餞吳長文司理用脩持賢業教無欠為韻 其五。
八、關于仁愛的詩句
1、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釋義: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2、詩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 釋義: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
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3、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出自: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釋義: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 4、詩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出自: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釋義: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
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 5、詩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