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科舉考試的詩句有哪些
1.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
2.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后》
3. 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董德《登第報家人》
4. 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白居易《及第詩》
5.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唐袁皓《及第后作》
6.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常建的《落第長安》
7.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豆盧復《落第歸鄉留別長安主人》
8.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錢起《長安落第》
知識延展: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二、王維寫的送別詩句有那些
1、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yì)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王維——《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3、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
沈子福,作者的朋友。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作者此時在湖北襄陽一帶游歷,它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4、熊九赴任安陽 魏國應劉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舊日,之子繼清風。
阡陌銅臺下,閭閻金虎中。 送車盈灞上,輕騎出關東。
相去千馀里,西園明月同。 5、送李員外賢郎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 魚箋請詩賦,幢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歸來幸可將。 6、送張五歸山 送君盡惆悵。
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
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
幸為掃荊扉。 當亦謝官去。
豈令心事違。 7、雙黃鵠歌送別(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天路來兮雙黃鵠,云上飛兮水上宿,撫翼和鳴整羽族。
不得已,忽分飛,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臨水送將歸。 悲笳嘹唳垂舞衣,賓欲散兮復相依。
幾往返兮極浦, 尚裴回兮落暉。岸上火兮相迎,將夜入兮邊城。
鞍馬歸兮佳人散,悵離憂兮獨含情。 8、送楊少府貶郴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9、齊州送祖二(一作送別)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
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10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三、憐君不得意什么春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作者:王維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
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
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
丘為,嘉興人,屢試不第,歸山讀書數年,天寶初中進士,官至太子右庶子,九十六歲卒。王維與他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這是一首送人落第返鄉的詩,作于元寶初登進士第之前。“江東”,長江以東的地方,這里指丘為的家鄉嘉興。
王維與丘為雖是同輩詩友,但年齡稍長,故詩中語氣較為老成。結尾處反用孔融與禰衡的典故,雖是從識賢、薦賢的角度引出,但“知”字與篇首的“憐”字,還是表現了一種長者所特有的口吻。詩寫送別,抒發的卻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著重抒發的是對人才的愛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對黑暗政治的激憤。全詩從離別寫到歸程,由近及遠;詩情則由哀憐轉為羞憤,由淺入深。
四、王維寫的送別詩句有那些
1、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yì)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2、王維——《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3、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歸。
沈子福,作者的朋友。這首詩作于開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作者此時在湖北襄陽一帶游歷,它是作者在長江上游送沈子福順流而下歸江東之作。
4、熊九赴任安陽
魏國應劉后,寂寥文雅空。
漳河如舊日,之子繼清風。
阡陌銅臺下,閭閻金虎中。
送車盈灞上,輕騎出關東。
相去千馀里,西園明月同。
5、送李員外賢郎
少年何處去,負米上銅梁。
借問阿戎父,知為童子郎。
魚箋請詩賦,幢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歸來幸可將。
6、送張五歸山
送君盡惆悵。復送何人歸。
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東山有茅屋。幸為掃荊扉。
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7、雙黃鵠歌送別(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天路來兮雙黃鵠,云上飛兮水上宿,撫翼和鳴整羽族。
不得已,忽分飛,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臨水送將歸。
悲笳嘹唳垂舞衣,賓欲散兮復相依。幾往返兮極浦,
尚裴回兮落暉。岸上火兮相迎,將夜入兮邊城。
鞍馬歸兮佳人散,悵離憂兮獨含情。
8、送楊少府貶郴州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里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9、齊州送祖二(一作送別)
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
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10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關于科舉的詩句
1、《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名聯談趣》
顧憲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3、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善鼓云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4、《琵琶記》
高明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5、天一生水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
未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 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
錦衣歸故里,端的是男兒。
6、皇榜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7、《都堂試貢士日慶春雪》
密雪分天路,群才坐粉廊。 靄空迷晝景,臨宇借寒光。 似暖花消地,無聲玉滿堂。
灑池偏誤曲,留硯忽因方。 幾處曹風比,何人謝賦長。 春暉早相照,莫滯九衢芳。
8、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未遂風去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恐是孫山朝升落、雛雁凱歸草再升。
六、《鹿柴》的詩句
鹿柴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見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聞 人 語 響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復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維(701-760),唐代詩人。
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他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人們稱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注詞釋義 鹿柴:地名,在今陜西藍田縣西南的終南山下。王維在這里有別墅。
柴,讀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柵欄、籬笆等。
但:只。 返景:夕陽的回光返照。
景,讀作yǐng,同“影”,這里指日光。 復:又。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古詩今譯 空曠的山中看不見人,只是能聽見說話的聲音。
夕陽的光線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陽返照的黃昏景致。
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空曠的山間已經看不見人的蹤影,只是從樹林深處,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的話語聲。這里的“響”,不是喧鬧的意思,而是聲音的意思。
用一個“響”字襯托,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后兩句寫夕陽的余輝,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樹密,綠蔭如蓋,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一個“復”字透出只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
這樣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這首小詩,通過描寫山林景致的“靜”,來表達詩人心境的“靜”,情景交融,意味深長。
相關作品:寓言二首 燕子龕禪師 納涼 自大散 瓜園詩 謁璿上人 丁寓田家有贈 藍田山石門精舍 同盧拾遺 冬日游覽 送從弟蕃游淮南 齊州送祖三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戲贈張五 扶南曲歌詞五首 酬諸公見過 橫吹曲辭·隴頭吟 送神 迎神 魚山神女祠歌 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雙黃鵠歌送別 登樓歌 送李睢陽 雪中憶李楫 答張五弟 寄崇梵僧 問寇校書雙溪 榆林郡歌 新秦郡松樹歌 黃雀癡 青雀歌 贈裴迪 不遇詠 寒食城東即事 送崔五太守 贈吳官 同崔傅答賢弟 桃源行 燕支行 夷門歌 柴 竹里館 送元二使安西 隴西行① 送別 青溪 渭川田家 春中田園作 新晴野望 夷門歌 隴頭吟 老將行 桃源行 酬張少府 送梓州李使君 過香積寺 山居秋暝 終南別業 歸嵩山作 終南山 觀獵 漢江臨泛 使至塞上 秋夜獨坐 酬郭給事 出塞作 積雨輞川莊作 息夫人 孟城坳 鹿柴 欒家瀨 白石灘 竹里館 辛夷塢 漆園 鳥鳴澗 山中送別 雜詩(其二) 相思 書事 山中 田園樂(其六) 少年行(其一) 送元二使安西 送沈子福之江東 伊州歌 積雨輞川莊作 長生草 苑舍人能書梵字兼 句 疑夢 嘆白發 戲嘲史寰 涼州賽神 寄河上段十六 戲題輞川別業 靈云池送從弟 送韋評事 贈裴旻將軍 少年行四首 田園樂七首 闕題二首 書事 山茱萸 崔興宗寫真詠 雜詩三首 紅牡丹 別輞川別業 臨高臺送黎拾遺 贈韋穆十八 山中寄諸弟妹 輞川集 聽百舌鳥 早秋山中作 輞川別業 酌酒與裴迪 送楊少府貶郴州 送方尊師歸嵩山 既蒙宥 苑舍人能書梵字兼 大同殿柱產 過沈居士山居哭之 哭褚司馬 雜詩 田家 賦得秋日懸清光 清如玉壺冰 曉行巴峽 游化感寺 投道一師蘭若宿 春過賀遂員外藥園 濟州過趙叟家宴 山中示弟 送熊九赴任安陽 送李太守赴上洛 贈東岳焦煉師 上張令公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過始皇墓(時 酬慕容十一 留別丘為 留別錢起 雜詩 聽宮鶯 待儲光羲不至 戲題示蕭氏甥 晚春歸思 千塔主人 登河北城樓作 泛前陂 春日上方即事 涼州郊外游 淇上田園即事 春園即事 輞川閑居 山居即事 韋給事山居 歸輞川作 鄭果州相過 慕容承攜素饌見過 喜祖三至留宿 登辨覺寺 過福禪師蘭若 過崔駙馬山池 登裴秀才迪小臺 與盧象集朱家 送崔三往密州覲省 送孫二 送邢桂州 送楊長史赴果州 送賀遂員外外甥 送友人南歸 送張五諲歸宣城 送李員外賢郎 送方城韋明府 送劉司直赴安西 送平澹然判官 送崔興宗 送崔九興宗游蜀 送丘為往唐州 送錢少府還藍田 送張道士歸山 送岐州源 送張判官赴河西 送嚴秀才還蜀 送封太守 送李判官赴東江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酬賀四贈葛巾之作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冬晚 寄荊州張丞相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早朝 宋進馬哀詞 雙黃鵠歌送 故人張諲 老將行 夷門歌 寓言二首 燕子龕禪師 納涼 自大散 瓜園詩 謁璿上人 丁寓田家有贈 藍田山石門精舍 同盧拾遺 冬日游覽 送從弟蕃游淮南 齊州送祖三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戲贈張五 扶南曲歌詞五首 酬諸公見過 橫吹曲辭·隴頭吟 送神 迎神 魚山神女祠歌 送友人歸山歌二首 雙黃鵠歌送別 登樓歌 送李睢陽 雪中憶李楫 答張五弟 寄崇梵僧 問寇校書雙溪 榆林郡歌 新秦郡松樹歌 黃雀癡 青雀歌 贈裴迪 不遇詠 寒食城東即事 送崔五太守 贈吳官 同崔傅答賢弟 桃源行 燕支行 夷門歌。
七、《鹿柴》詩句及詩人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原文: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注釋:
①鹿柴(zhài):王維輞川別墅之一(在今陜西省藍田縣西南)。柴:通“寨”、“砦”,用樹木圍成的柵欄。
②但:只。
③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云彩反射的陽光。
④復:又。
譯文:空寂的山中不見一個人,只聽到一陣人語聲。
太陽的一抹余暉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八、憐君不得意上一句
憐君不得意的下一句:況復柳條春。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作者:王維 (唐)
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黃金盡,還家白發新。
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知爾不能薦,羞稱獻納臣。
【譯文】
嘆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況在這柳條新綠的初春。
客游京城黃金全部用盡,回家時只落得白發添新。
太湖邊只有你三畝的田宅,遙遙萬里外凄涼涼一個婦人。
深知你禰衡卻沒能推薦,慚愧我空作一名獻納之臣。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維與丘為興味相投,交誼頗深,曾與他有詩唱和。作此詩時王維正在京城做官,對丘為落第表示同情和惋惜,并對自己雖為京官,但無力幫助丘為深表歉意。
【賞析】
此詩的開頭由一“憐”字引出,“不得意”點明“落第”。“況復”二字遞進一層,丘為落第正值柳枝又綠的新春,傷心人對滿目春光不免倍覺傷神。“柳條青”三字并暗隱送別的場景,灞水岸邊,楊柳依依,送別之際,詩人對丘為的憐惜之情也格外強烈了。這一聯詩中既有丘為又有詩人自己,其后兩聯專寫丘為。第二聯用典。當年蘇秦游說秦王,連續上了十次書都未奏效,黃金百斤用盡(《戰國策·秦策》)。以蘇秦作比,描寫丘為只身困于長安、盤資耗盡的窘況;返回時,由于憂愁的煎熬,兩鬢又新添了白發。一“盡”、一“新”,兩相映照,丘為的凄苦之狀與詩人的哀憐之情如在眼前。京都既難以安頓,回家也是孤獨一人,生計窘迫。第三聯就是對丘為歸途形象的描繪:“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這兩句是此詩名句,寫丘為孤獨一人長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產,生計窘迫。從字句間讀者仿佛看到一個步履沉重、心情懊喪的人,低頭走向自己的家園,令人產生憐憫的共鳴。此聯句與句對仗,同時又句中自對:“五湖”對“三畝宅”,“萬里”對“一歸人”。結尾一聯:“知禰不能薦,羞為獻納臣。”這里以禰衡借指丘為。《后漢書·文苑傳》說禰衡恃才傲物,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融亦深愛其才,“上疏薦之”。唐代武后垂拱二年,設理匭使,以御史中丞與侍御史一人充任,玄宗時改稱獻納使。王維曾任右拾遺、殿中侍御使等官職,因此自稱“獻納臣”。詩人認為自己明知丘為有才華而不能將他推薦給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時于“羞”中寓憤,對于賢才遭棄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憤慨。情緒由怏怏惜別轉到深深的內疚,以至于牢騷不平,激昂慷慨。
王維與丘為雖是同輩詩友,但年齡稍長,故詩中語氣較為老成。結尾處反用孔融與禰衡的典故,雖是從識賢、薦賢的角度引出,但“知”字與篇首的“憐”字,還是表現了一種長者所特有的口吻。詩寫送別,抒發的卻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其著重抒發的是對人才的愛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對黑暗政治的激憤。全詩從離別寫到歸程,由近及遠;詩情則由哀憐轉為羞憤,由淺入深。
【作者介紹】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