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有反問的修辭手法的古詩句
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茍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張九齡: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孟浩然《春曉》花落知多少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李清照:知否?知否?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二、含有反問的修辭手法的古詩句
此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茍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張九齡: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孟浩然《春曉》花落知多少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李清照:知否?知否?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三、含有反問的詩句和含有擬人的詩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唐,李嶠《中秋月》) 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 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贈董大》)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唐,杜甫《絕句》)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
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四、詩句中含有比喻擬人對偶反問的修辭手法的詩句有哪些
詩句中含有比喻擬人對偶反問的修辭手法的詩句分列如下所示。
擬人: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比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對偶: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低黃鸝一兩聲.——晏殊《破陣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反問: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贈董大》
五、帶擬人,比喻,對偶,反問,設問的詩句是詩句
擬人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 比喻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李煜《相見歡》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過零丁洋》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對偶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點,葉低黃鸝一兩聲。 ——晏殊《破陣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杜甫《絕句》 反問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贈董大》 設問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李白《清平調詞三首》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六、各種反問修辭手法的詩句
第一部分 古韻悠悠,激揚文字古代詩歌賞析題問答模式例析綜觀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詩歌賞析試題,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前提。
命題時往往是選擇詩句中的一兩個關鍵意象切入,從形象、語言、技巧或思想內容的角度進行鑒賞,容易觸發聯想。如2002年全國卷考查“折柳”這一意象的含義及其在詩歌中的地位;2003年全國卷從詩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煉字的妙處;2004年全國卷要求指出“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的好處;2004年廣東卷要求考生從意象入手,分析詩歌的意境,把握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選詩歌文字淺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園情(2002年全國卷)、山水情(2003年全國卷)、別離情(2004年全國卷)等。考場上我們的考生一般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是失分嚴重。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于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就古詩賞析題而言,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請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分析詩歌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應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
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體。
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么而“哀傷”。 答題示例: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之時。
提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回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暫時定居草堂的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表現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應答分析: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說“直抒胸臆”“即事抒懷”)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托物言志,一般是詠物詩,如《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詩,如《觀書有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
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
(3)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
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比興,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早 行陳與義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
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感(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
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應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
一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