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回為開頭的詩句
揚子江 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早梅 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浪淘沙 劉禹錫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暗迎神三兩聲.
觀獵 王維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留別郭八 王昌齡
長亭駐馬未能前,井邑蒼茫含暮煙。 醉別何須更惆悵,回頭不語但垂鞭。
過天門街 白居易
雪盡終南又欲春,遙憐翠色對紅塵。 千車萬馬九衢上,回首看山無一人。
回看蕓閣笑,不似有浮名。----- 白居易
回風動地起, 秋草萋已綠。------漢
回車駕言邁, 悠悠涉長道。
自君之出矣 劉裕
自君之出矣,金翠闇無精。 思君如日月,回還晝夜生。
回首瞻東路, 延翮向秋方。---懷園引 謝莊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長恨歌
回廊遠砌生秋草,夢魂千里青門道。
共說金華舊游處,回看北斗欲潸然。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李白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竹枝 劉禹錫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漁翁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溫庭筠
回頭煙柳漸重重。 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
回頭滿眼凄涼事, 秋月春風豈得知。
----晏幾道
二、含離別字的詩句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賞析:此詩是送別的名作。
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
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2、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這是一首極負盛名的送別之作。它曾被譜入樂曲,稱為《渭城曲》或《陽關曲》(《陽關三疊》),在唐、盛時代廣泛流傳。
安西指唐代的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境內。渭城在長安附近。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為自中原赴西北必由之路。當時行人到西北去,都要經渭城,出陽關(或玉門關)。
此詩所寫,即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景。在唐代,西北地區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民族之間也經常有政治上的交涉,軍事上的沖突,因此,往來道途的人很多,而在當時,兩地的生活水平、風俗習慣,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當親友到這種遼遠艱苦的地方去工作,人們自然會更多更深地表示自己的殷勤惜別之情,如這首詩所寫的。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二并非離家作客,而是已經游宦長安,這一次,又奉使到更遠的西安去。
王維也是在游宦之中,并非居家,這一次,乃是客中送客。元二從長安出發,王維送到渭城,置酒餞別,詩即從渭城風物寫起。
前兩句布景。地是渭城,時是早上,細雨濛濛,沾濕了微細的城土。
天氣不好,增加了旅途的困難,當然也就增加了別離的悵惋。客舍寫明客中送客,并顯示遠送渭城,暫留復別的情況。
古人送別,都要折柳為贈,所以柳色青青,見之不免觸目驚心。朝雨畫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離別之情,只寫景物,而別情已有豐富的暗示。
后兩句抒情。使命在身,分手在即,雖然遠送,勢難再留,這時,也沒有其它的辦法,只能勸元二再飲一杯,再待一會而已。
用一“更”字,則此前之殷勤勸酒,此刻之留戀不舍,此后之關切懷念,都體現了出來。所以這一個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為什么如此地殷勤、留戀、關切呢?因為元二一出陽關,就再也沒有象自己這樣的知心朋友了,何況他還越走越遠,要到安西呢?從此以后舉目無親,還是在故人面前多飲一杯吧。只這廖廖十四個字,就將好友之間的真摯情誼,抒寫無余。
言簡意賅,語淺情深,正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 3、《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賞析: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
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首先送行者是誰不得而知,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
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
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后人贊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由于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非常普通的一首小詩,卻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此詩更是被后人所傳誦。
4、《別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馀年。 丈夫貧踐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賞析: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凄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涂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后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音樂圣手。高適在寫此詩時。
三、含灑的詩句
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2、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5、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6、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7、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8、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9、沉水臥時燒,香消酒未消。
10、珍重主人意,酒深情亦深。
11、昨夜風驟雨疏,濃睡不消殘酒。
12、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13、醉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14、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15、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
16、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17、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
18、主人酒盡君未醉。薄暮途遙歸不歸?
四、含“一”的詩句
一帆一槳一漁舟,
一位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
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山一水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鉤。
一曲高歌一壺酒,
一人獨掉一江秋。
一楫春風一葉舟,一綸絲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一蓑一笠一髯叟,
一丈長竿一寸鉤,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獨釣一海秋。
一天霞靄一村煙,一片紅楓一處燃。
一壑風聲來宇外,一聽秋籟一聽蟬。
一枕松聲一嶺煙,一峰踞坐一泉懸。
一泓碧水奔騰急,一路高歌一路歡。
一樹梅花一卷圖,一聲雅韻一聲呼。
一生惟伴薪和膽,一世蹉跎一世孤。
一片寒梅一瓣香,一盤冰月一庭霜。
一痕淡墨隨風寫,一半清孤一半狂。
一夜蛙聲一月圓,一天星斗一聲鵑。
一盞青燈燃經卷,一叩凡心一問禪。
一讀青編一鬢蒼,一推酒盞一回腸。
一行清淚無人揾,一付狂歌一付觴。
芙蓉樓送辛漸 唐朝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五、含有離別意思的詩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青翠的山巒橫在外城的北面,靜靜的白水繞城東潺潺流過。
在此地一分別,就像蓬草隨風飛轉,萬里遠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飄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樣對你依依不舍。
我們在馬上相互揮手告別,那馬兒也不愿分離而禁不住蕭蕭長鳴。這首詩像一幅油畫,人情美與自然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
全詩豁達樂觀,情意深切。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北國千里,滿天的陰云使白日顯得昏昏暗暗,北風吹來,大雁在分飛的雪花里朝南方飛去。不要憂愁前面路上沒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誰不認識您呢?前兩句寫的北國風光,所繪之景烘托出詩人送別董大時的失意心情,后兩句則對友人進行安慰與鼓勵,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贈別詩。
易水送別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
當年荊軻在這里告別燕太子丹入秦刺殺秦王,臨行時,壯士慷慨激昂,怒發沖冠。如今古代的壯士早已死去,但這里的水還是像當年一樣冰冷。
這首詩與一般的送別詩的那種傷感情緒不同,詩人對古代壯士的追懷,似乎在激勵友人也要學習荊軻去干一番事業。 贈別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 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 替人垂淚到天明。 分別的時候,分明是多情的,總覺得難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無情。
別宴上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不成。宴席上的蠟燭好像也理解我們的惜別之心,替我們垂淚點點滴滴一直到天明。
詩人借物抒情,表達了與友人分別時那難舍難分的深沉而真摯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
首先是佩服其人品。這有《贈孟浩然》可證: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詩歌藝術。
孟作《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 回瞻下山路 但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 草蟲寒不聞 衡門猶未掩 佇立待夫君 寫自己凝情望著“下山路”,所見所聞一樁一件地在眼前和耳邊飄過,在心底則漾起種種的情感波瀾,無非是要傳達出對那位落伍朋友的關切。那種癡癡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
李白那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靈活運用這一手法的出色的匯報演出。至于前兩句,西辭的是“黃鶴樓”,東下的是“揚州”,都帶著“迷花不事君”的瀟灑,作為客體的孟浩然之神躍然紙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躍然紙上了。
這首詩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沒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給孟浩然一個人的。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 益 十年離亂后 長大一重逢 問姓驚初見 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 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幾重 事態原是這樣:李益與表弟邂逅于旅途,問姓稱名才相認,皆大驚喜。
但如果按照這個次序來寫,詩情洶涌處就被平庸的敘述掩蓋了。詩人把“十年離亂后,長大一重逢”放在前頭,反映著他自己被觸動之深,也更能喚起讀者悲憫人生苦難的心思。
“問姓”兩句非常細膩:初見而“驚”,實際心中已經有個揣測,于是去“問”對方姓名——我們要是把這一聯作互文句來看,當時那種“請教臺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而當對方一說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詳著表弟勾起串串回憶。
其后竟日長談,親情濃濃的,時光飛逝,會少離多,讀者自會用自己的生活體驗灌注其中,為之驚喜,為之嘆息。然而樂事還來不及充分高揚,詩人的心卻早已被次日的離別折磨了。
他凝想著來日的巴陵道上,依舊是孤身一人,過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攔,就未免沮喪得很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城闕輔三秦 烽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唐代士大夫階級其實都以能“致君堯舜上”、作“帝王師”為人生最高價值的實現。
因此,他們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這首詩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這種“戀京情結”,故而對送別處的長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將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覺得特別的風煙迷漫。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別點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著自己的也許同樣是外放的命運。命運既然相同,那就心有靈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擔了。
然而初唐士子畢竟有樂觀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擺脫悲切切的情調,喊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言壯語。我們仿佛看到他堅定地把手一揮,就把前面的萬縷愁思通通斬斷。
這首詩的起承轉合是最規范的。一、二句點出送別之地,三、四句承接著傳達離別之愁,五、六句擺脫離愁轉向樂觀,七、八句以“在歧路”應首聯,以“兒女共沾巾”應次聯,以“無為”應第三聯,點滴不漏,“合”得非常精彩。
相 思 王 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王維在長安,友人在嶺南。友人的“戀京情結”何以消解?你說你很想念他,你說不要緊以后會好起來,都只能是隔靴搔癢。
他心里不平衡啊:怎么別人能留在長安,我就那么倒霉。
六、積累含“月”的詩句(一共五十句)
月出驚山鳥。
月下飛天鏡。床前明月光。
舉頭望明月。今夜富州月。
圓魂上寒空。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小時不識月。
明月松間照。月既不解酒。
舉杯邀明月。月華如練。
一彎冷月照詩魂。月上柳梢頭。
中天月色好誰看,月光如水水如天。海上明月共潮生。
何處春江無月明。皎皎天上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見月華流照君。江潭落月愎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露似珍珠月似弓。別時茫茫江浸月。
唯見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風等閑度。
繞船明月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卷簾望月空長嘆。月明如素愁不眠。
涼月如眉掛柳彎。明月照人來。
海上生明月。牛渚西江月。
登舟望秋月。月傍九霄多。
月是故鄉明。今夜月明人盡望。
同來望月人何處。月光如水水如天。
峨眉山月半輪秋。高高秋月照長城。
昨夜月同行。山月照彈琴。
松月夜窗虛。月照一孤舟。
雁飛涼月天。空城澹月華。
天秋月又滿。曉月過殘壘。
滄江好煙月。僧推月下門。
廣澤生明月。關月冷相隨。
殘月下章臺。沙場烽火侵胡月。
長安-片月。山月隨人歸。
環佩空歸月夜魂。兵器銷為日月光。
江上月明胡雁過。心隨明月到胡天。
共看明月應垂淚。滄海月明珠有淚。
月斜樓上五更鐘。月露誰教桂葉香。
明月來相照。玲瓏望秋月。
月黑雁飛高。月落烏啼霜滿天。
更深月色半人家。受降城外月如霜。
月殿影開聞夜漏。煙籠寒水月籠沙。
二十四橋明月夜。秦時明月漢時關。
會向瑤臺月下逢。月明星稀。
一船明月一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