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古詩的方法
古詩的學習方法? ?
學習古詩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法:?
一、初讀古詩,知其概貌。它要求從讀入手,大體了解、感知全詩寫的是什么內容;對不懂的字詞,可以借助字典來解決。?
二、再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要從詞到句、從句到篇連起來,由部分到整體把全詩的意思弄清楚。?
三、誦讀古詩,品味詩境。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要通過誦讀,咀嚼詩味,想像詩的意境。?
四、體味情感,勾畫詩境。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你與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時,可通過自身的豐富想像,用筆簡要地勾畫出詩的意境。這樣,由詩到畫,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就會逐步取得學習古詩的最佳效果。
二、詩詞解求
賀新郎 ·辛棄疾 甚矣吾衰矣。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
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賞析】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歷城)人。
這樣短短的一句話絕不足以做辛棄疾的人生履歷。我個人以為,在中國古代眾多詩家學者中,他的一生最為轟轟烈烈。
從小生活在金兵占領區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國恥的教育,也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會苦難。他痛恨戰爭,卻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參戰來尋求民族爭端的解決。
身形魁偉的他在戰場上驍勇披靡,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不得重用。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像當年的放翁一樣,有志不能伸。
幸而,辛棄疾不是個只曉沖鋒陷陣的武夫,上天剝奪了他成就功業的機會,卻開辟了另一個天地任他揮灑。手握巨筆的他照樣呼風喚雨,涂抹人生。
提起辛詞,似乎總有“掉書袋”的嫌疑。其實,那也需要有“書袋”可掉,這正體現了幼安學識廣博,且能融會貫通,因此才能駕馭眾多生僻的典故。
而且,這一評價并不能涵蓋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樂》,一派田園風光,其意趣之妙已超過陶潛,頗近天真了。
所以說,稼軒詞不拘一格,絕不至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賀新郎》就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辛棄疾與生俱來的卓絕文筆。
“甚矣吾衰矣!”若單看這幾個字,則不免以為是老者意氣衰竭之言,以此做為全詞開頭,似乎下文要一嘆到底了。可是,這是辛棄疾的風格嗎?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豈能出此絕望之語?下面幾句話給出了原因。
“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幾?”原來如此,作者感嘆的不是自己的日漸老去,而是知交漸少的境遇和落落無為的半生坎坷。為何缺少共飲的知己,只因自己太過激烈,活得太認真,對朋友難免苛求。
也正因如此,自己處處受到壓制,甚至不得馳騁疆場,報國建功,難道這樣錯了嗎?作者在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審視和盤詰。仔細讀來,這種悲觀是詩人的悲觀,這種寂寞卻是英雄的寂寞。
壯士暮年,想起早年懷才不遇的處境,不能不扼腕嘆息,悲從中來。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過往,人生數十載匆匆若夢,歷史已不可能再改寫。
該用何種態度去面對,詩人給了我們答案:“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前半生的缺憾已無法彌補,只能無可奈何任白發空垂,愁思暗懸。
事實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無濟于事,又何必對此做過多無謂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間萬事”。這是詩人自解之語,我們讀后卻更覺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詩人經年不散的愁緒又從何而來呢?所以,這個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詩人自己也非常清楚,“問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壯歲荊旗擁萬夫”的年輕氣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聲”的征戰年華,還有什么能讓作者感到由衷的快樂?恐怕不可能了罷,作者也在思索著。
于是,他找到了一個暫時的替代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情與貌,略相似。”這是本詞的一個名句。
人與青山互觀互賞,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詩人的心事吧。
這是中國古代詩人常用的逃避現實的法門: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脫,答案只有詩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
既然沙場點兵的夢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種生活吧。像陶淵明一樣,飲酒賞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覺中便已意至詩成,這樣的生活該有多么愜意。
想至此,詩人似已擺脫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憤懣,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顧皓首窮兵,豪氣干云,豈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不飲“濁醪”,何知“妙理”?詩文到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灑脫,醉得與生俱來的豪雄之氣沖溢而出,“回首叫、云飛風起。”多么輕松的一筆,卻也寫出了無比豁達的心胸。
由這一句起詩的意境大為開闊,詩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轉為沉靜,再轉為高蹈的靈魂歷險,從此,再不受凡俗的羈絆和誘惑。我行我路,我寫我心,便似莊子所說的大自由狀態。
此時,作者思緒紛飛,翩然不絕。興之所至,喊出這樣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狂得至極,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鋪墊,詩人寫出這句話便似水到渠成。更何況,這句話才更接近辛棄疾的性格。
只有襟懷磊落的人才能寫出這樣坦蕩不羈的句子,這并非小看古人,只為抒發自己的情懷于萬一。黃庭堅在〈〈定風波〉〉中曾寫過這樣的句子:“戲馬臺南追兩謝。
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詩中更多的是對古人的追慕,而稼軒則多了一份對自我的肯定。
二者皆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寫出這樣的感受,詩人的心情已平復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悵頓減,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夠了。
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際遇的一種,若能及。
三、怎么解古詩賞析的題目
其實這樣的題目想要一下子知道故事的內涵是很難的。
但是最起碼要先懂得故事中常用的一些意象。
比如:月亮常用來表示和故鄉有關的東西。山水常用來表示閑時的心情。
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然后還要知道一些典故。這就完全靠平時的積累了。
還要對古詩的背景要又了解。初中,高中古詩最多的就是作者被貶謫時寫的抒發愁悶心情的作品。
建議多看一些有關詞評的書
像安意如《人生如之如初見》《陌上花開緩緩歸》
還有就是《唐詩古詩》這些。
四、解詩句: 請問各位下面這幾句詩怎么解呢
第十五簽 上吉 明皇游月殿 仙槎一葉泛中流 月殿蟾宮任爾游 盈耳霓裳聲暫歇 酒詩吟飲幾時休 唐明皇,即玄宗李隆基,初登基時,整頓弊政,國民經濟得以發展,歷史上稱為“開元之治”,可惜后來耽于安逸,與楊貴妃風流快活,任由寵臣貪污舞弊,惹出“安史之亂”。
但此簽只道繁華快活之象,唐明皇得一葉仙舟,扶搖直上九霄,遨游月宮,仙樂飄飄處處聞,傳說中,“霓裳羽衣曲”就因此而得,詩酒歌舞,無止無休。求得此簽,雖有大吉大利之象,萬事如意,但要警惕勿太沉迷酒色安樂。
流年:好好把握這一年光陰,勿蹉跎歲月。 事業:因得天時,謀事頗為順利。
財富:錢財有極可觀的收入,偏財亦不俗。 自身:快活無愁,但入秋后要多加自律。
家庭:和睦幸福,有多宗值得慶祝的事。 姻緣:夫妻感情更上一層樓。
情侶可選秋季結婚。 移居:極有移民機會,一切如有神助。
名譽:功名有成就 。但要避免桃色事件。
健康:身壯力健,多運動,為未來健康打好基礎。 友誼:貴人特多,而且有異性貴人,宜多結識事業上的良友。
五、這首詩歌的意思
分不清什么是詩、歌、詞,對吧?這是一首詞,詞牌叫《憶秦娥》。
像是描寫少女情思的,不知哪位高人的作品,懶得去搜百度了。按字面意思吧——
上半闕
紅梅,是冬天開放的花。深心未許——心里話還沒來得及說;清香散,隨風飄遠——倆人就離別了。
下半闕
宋人詞曰“眼是水波橫,眉是春山聚”。因此“愁心一動橫波亂”的“橫波”應代表少女的眼神或眼中情意、思緒等。
“多情很春晚”句,春天來了,萬物爭榮,但自己的情思卻無處寄托,還不如春天晚些來,也可少些惆悵呢。
老夫理解的本詞大意如此吧。
六、詩句理解怎么樣理解<<;山中送別>>;這首詩
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
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
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并無關連。
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行間,見離愁于字里。 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
但賦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于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
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