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有哪些名言是關于交友的
讀論語之前,好多的名言警句,雖然早有所聞,熱得耳根子發癢,但若問誰說的?卻一直迷迷糊糊,若再問從哪來的?更是不知道。
等讀了論語之后,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都是孔夫子的圣言啊。 ——別誤會,這是說我自己。
所以嘛,慚愧之余,花點功夫加以“溫故”,從而“知新”更多一點,豈不是“不亦悅乎”?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1·1)——學習并且不斷地溫習,不是很快樂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高興的嗎? 孔子語錄。《論語》開篇如是說,可謂人人皆知的名言,尤其后一句,時常被人掛在嘴邊,動不動就乎來乎去地。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1·4)——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朋友是不是忠實誠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這是孔子的弟子曾參說的。曾參,字子輿,后世名氣極高,曾被奉為“宗圣”。
《禮記》中記載,曾子病危,童子看其鋪的席子很華麗,就冒冒失失地問了一句是不是大夫用的,曾子一想,是呀,我不是大夫,怎么能違反禮制用大夫才能用的席子呢?就要求換掉。結果等席子換好,曾子也被折騰的一命嗚呼了。
3、“禮之用,和為貴。”(《學而》1·12)——禮的功用,以和諧為貴。
以和為貴,常說,就來自這里。 本句出自有子之口。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論語中稱有子,這是尊稱。這個人很老實,中規中矩,而且長得和孔子很像。
孔子死后,幾個學生曾想立他為偶像,代孔子接受弟子們的朝拜。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學而》1·16)——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語錄。
孔子的本意是,一個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沒人用。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2·11)——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講學習的方法。
溫習的過程,也就是學與思的過程,只有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收獲。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2·15 )——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疑惑, 反過來,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 孔子語錄。
學與思的關系。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2·17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知道。 孔子的學生中,子路好勇武,性格直爽,但也顯得比較魯莽,大概有時候說話口無遮攔,不注意分寸吧,孔子看不慣,呵斥他:仲由,我不是告訴你什么叫知了嗎?怎么一眨眼功夫就忘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道。
記住,再忘了的話,小心打板子。 這里,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裝腔作勢,不懂裝懂。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2·22)——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
孔子語錄。說得好啊! 9、“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3·1 )——這樣都可以忍受,還有什么不可以忍受的呢? 前面還有一句“八佾舞于庭”,是說魯國大夫季平子用六十四人的規格在自家院子里舞蹈奏樂。
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用八佾(一佾八人),其下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的級別,只配用四佾,顯然違反了周禮的規定,屬僭越中的僭越,所以孔子極其憤慨。
還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是針對季氏而言的:他這樣的事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的呢? 現在我們說這句話是忍無可忍的意思,但感覺后一種解釋更好。 10、“朝聞道,夕死可矣。”
(《里仁》4·8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了。 孔子語錄。
有點怕怕的感覺。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乎?我也不知道。
唉!反正說什么的都有,各位看著辦吧。 11、“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4·24)——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孔子語錄。
孔子喜歡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學生,就像顏回一類的,而討厭夸夸其談、耍嘴皮子。說得多做得少那樣的,難免言行不一致。
這樣的學生,孔子不待見。 12、“德不孤,必有鄰。”
(《里仁》4·25)——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處。 有道德的人會孤單,真的嗎?好像現實中不是這么回事的哎。
我說的不算,看看柳下惠同學的體會:“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18·2)。 ——什么滋味? 柳下惠,公認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典范,他的“坐懷不亂”的故事,世代流傳,廣為誦揚。
孔子說的話,信不信? 1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公冶長》5·10 )——腐朽的木頭沒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
在理!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還睡覺,難怪孔子這樣罵他了。 宰予,字子我,孔門十哲之一,擅長言語,屬于能說會道一類的人。
14、“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5·10 )——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這里還是針對宰予白天還睡覺的事兒,意思是,原來我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誰知這小子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以后我只好聽其言而觀其行。
二、論語中有關交友的句子多說一些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呼?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第一) 譯:曾子說:“我每天都會幾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時是不是很誠實?有沒有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第五) 譯:孔子說:“甜言蜜語、滿臉堆笑、點頭哈腰,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心懷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3、顏淵、季路待.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第五) 譯:顏淵、季路侍奉時.孔子說:“為什么不說說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說:“愿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壞了也不遺憾.”顏淵說:“但愿能做到不夸耀優點、不宣揚功勞.”子路說:“您的愿望呢?”孔子說:“但愿老人能享受安樂,少兒能得到關懷,朋友能夠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罕》第九) 譯: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第十六) 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三、孔子有哪些名言是關于交友的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四、孔子的名言交友規則是什么
《論語 學而》第8章:
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個句子的問題在于斷句,有人斷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解釋為:“君子不嚴肅就沒有威信。學習才不會固步自封。力主忠信。不要與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犯錯就不要怕改正。”其中有幾個問題:“重”是什么意思?“學則不固”是“不重”的結果嗎?“無友不如己者”該怎么解釋?
先看第一個,重如果解釋為嚴肅,那么孔子是叫我們保持嚴肅、凝重的表情,來獲得威嚴嗎?那跟巧言令色的偽君子有什么區別呢?所以“重”不是嚴肅凝重,也不是讓我們吃得胖胖的,而是“自重自愛”的意思。自重則他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誰還能信任你呢?所以“威”指威信、受人尊重的意思。
第二,“學則不固”不似一個完整的句子,它與“不重則不威”句式相同,二者應該是并列的關系,共用“君子”這個主語。固可解釋為局限住,故步自封。但我覺得如果與“君子不重”是關聯的一句,表示的就應該是人不自重的另一個后果,即“所學的知識、品德難以固守”。一個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兒郎當,也許有點小聰明,老師教的知識都能懂,但轉眼就拋到腦后了,不能固守。
再看“無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釋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我就要問孔子:怎樣才算超過自己的朋友呢?并沒有一定的標準。孔子在后文又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這里意思的就矛盾了。見賢思齊,見過思改,與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失敗的教訓啊。所以過去的解釋非常不合理。南懷瑾在《論語別裁》里認為“無友不如己者”,無不通“毋”,友也不作動詞,而是名詞“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說“沒有哪個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向他們學習,這也是一說。但在《論語》里,一般“無”都通“毋”,“友”作名詞時作“朋”。所以我覺得這句話其實與前邊“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意思是說:“我們自己做個忠信的人,不要與不象自己這樣(忠信)的人做朋友。”如是“象”的意思。
孔子說:“君子不自重就不會受人尊重,所學的知識、德能也無法固守。自己力主忠信,不要與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意在指出“自重”、“忠信”兩種求學態度的重要性。
自重,與人相處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對自己來說可使所學的知識扎實穩固。
忠信,與人相處能交到忠信的朋友,對自己的過錯也能實事求是地改正。
從上下文來看,自重、忠信與上章的賢賢易色等內容,都是指為人處世、學習的態度,彼此關聯性很強,說理邏輯通順。
淺見,不妨存疑。
五、關于交友的論語句子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后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后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輕人,后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于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后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六、《論語》中有關交友的句子有哪些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于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于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當然,朋友還可以滿足我們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說法很不好聽,但卻是現實的。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將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剝離開來。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鄉黨)孔子的行動好象就是有子的話的注釋。安葬無可歸的朋友,看似普通卻體現了孔子對朋友樸實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關照,一點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貴。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子貢問何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靈公)這兩段話是結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價值性目的交織并存的最好體現。朋友有時也是良師,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當我們要實現某種崇高的價值或理想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幫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們就要有意去結交。就其交友的目的來說是工具性的,就其內容而言是高尚的。
七、儒家交友名言及注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 矣。”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子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者焉
【譯文】: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放滿臭咸魚的倉庫,久而久之就聞不到咸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