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孩名字出自詩句
1.飛軒 指廊宇。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選?劉琨》:“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2.得韜 擁有用兵的謀略。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饒集》“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
3.澄泓 水清而深。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劉禹錫 《歷陽書事七十韻》:“繭綸牽撥剌,犀焰照澄泓。”
4.存志 保全志向。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滍水》:“學道遭難逢危,終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5.澹雅 淡泊高雅。適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夫畫者澹雅之事。”
6.德輝 仁德的光輝。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禮記?樂記》“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
7.方旭 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樣子。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從》“方出旭旭”。
8.博文 通曉古代文獻。適用于男孩取名字。這個名字取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9.彬蔚 富有文采。適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陸機《文賦》“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10.彬彬 文質兼備。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品言 志楷 偉康 。1.飛軒 指廊宇。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選?劉琨》:“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2.得韜 擁有用兵的謀略。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饒集》“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
3.澄泓 水清而深。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劉禹錫 《歷陽書事七十韻》:“繭綸牽撥剌,犀焰照澄泓。”
4.存志 保全志向。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滍水》:“學道遭難逢危,終無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5.澹雅 淡泊高雅。適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圖畫》:“夫畫者澹雅之事。”
6.德輝 仁德的光輝。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禮記?樂記》“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
7.方旭 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樣子。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從》“方出旭旭”。
8.博文 通曉古代文獻。適用于男孩取名字。這個名字取自《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9.彬蔚 富有文采。適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陸機《文賦》“頌優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
10.彬彬 文質兼備。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品言 志楷 偉康 品聲 寶影 志勇 容伊 本康 美君 明驛 一赫 緒新 慧峰 坤鐸 思君 春剛
二、“春面不寒楊柳風”是誰的詩句
1. 原詩出自: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2. [作者]:僧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他的法號,生平不詳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于畫意。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賞析: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宋·釋志南《絕句》(妙句之妙)
杏花盛開時節,細雨蒙蒙,衣衫漸沾漸濕,雜著杏花的芬芳;楊柳吐青,天氣轉暖,春風拂面,醉人宜人,伴著楊柳的清香。剪剪輕風細細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愜意。
雨,冠以杏花;風,冠以楊柳。雨,是杏花浸濕過的雨,似乎更純凈;風,是楊柳篩濾過的風,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楊柳風,把風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濃重。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誰的詩句
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紹興,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可看作萬言書的先聲,實行新法的前奏。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峰在紹興市區,而峰上更有應天塔,登塔可俯瞰全城,足見其高。此句極寫登臨之高險。
四、
你好朋友,出自南宋詩人僧志南的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游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游,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游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游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1]這樣的詩意。 詩的后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蕩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